首页 理论教育 伴着春光游走

伴着春光游走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游玩过不少景点所谓的“一线天”,也不同程度的领略了特殊的风韵,大都与所谓的“一线天”相差甚远,有些甚至还不能称其为“一线天”。虽然导游再三地提醒,一线天会越走越挤,越走越窄,只能容纳一人前行,要是体格过大过重的游客最好从中间的洞穴走出去,是不能够继续往上走的。

碧水溪流至此回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每每用书法表现这首词的时候,我就想象雪在梅花开放中渐渐的融化,春风在柳树发芽的时候归来的场景。这是李白的词,很婉转很诗意,写的让人对春充满了足够的憧憬,于是背起行囊伴着春光向南走去。

第一站先到了碧水丹青的武夷山。没到过武夷山之前,对武夷山不甚了解,只知道武夷山的名茶叫“大红袍”;再者,就是溪流与一衣带水的青山相间的一种秀美。

当你不带任何负担的游走是惬意的,你会想象到许多美妙,一旦进入其境,却并不觉得有多么稀奇,或许这正如人所说:看景不如听景,那是因为有其他胜景压倒群芳的感觉。无论“客路青山下,还是行舟绿水前”,都让你觉得是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登山当然是快乐的,无限风光在险风的妙境无论何时都不显得过时。登山让人美美的出一身汗,疏通一下筋骨,还赏阅不尽山间春色,花香鸟语、碧水澄清,山泉顺流而下,缓缓流淌在九曲村,这是一种很执着的自然冲动,美不胜收,赏阅不尽,那种美感很容易把我们折服。

武夷山的美在于碧水相携并不呆滞,虽然不能与黄山相媲美,但驻足观望,总还是有许多让人赞叹的景致。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玩了“一线天”,正是这个“一线天”让我对武夷山有了种特殊的靠近。曾游玩过不少景点所谓的“一线天”,也不同程度的领略了特殊的风韵,大都与所谓的“一线天”相差甚远,有些甚至还不能称其为“一线天”。但这里的“一线天”还真是让我有了些许的感动。排着长队往一线天靠近,在这样的人群中年老年少的都相拥着往前靠近,这足以证明一线天会给我们带来好奇和向往。虽然导游再三地提醒,一线天会越走越挤,越走越窄,只能容纳一人前行,要是体格过大过重的游客最好从中间的洞穴走出去,是不能够继续往上走的。但,依然还有不少的游客靠近洞穴,带着足够的勇气攀向高峰,我佩服这些游客,包括我自己。体格较小使我有了充分条件攀向一线天的。随着游人的行进,我被迫只能徘徊并行于游人中,退不可能,走又无助,只好在游人的拥挤下缓缓行进。一线天很暗,甚至只能靠手电筒才能前行。看着一望无际的山崖,溪水沿着青石滴滴答答地洒向小崖沟,甚至还打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但一点儿也没觉得扰乱人的兴致。一步一个台阶,摸着不知流淌了多少年的青石向前靠近,甚至还有种忽然被两堵青石夹在中间碾成肉饼的感觉,不过那只是幻想罢了,在黑暗中我目睹和想象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神奇,使我对鬼斧神工这个词有了认真的探析,很怪,甚至是用斧头一劈而就的山崖,比例还分割得那么协调,匀称,均衡,这已经达到了美的标准,这种神奇足够我们赞赏一阵的了。踏着黑暗,头顶只是一线光明,这段时间让我遥想许多,假如一直是黑暗,假如永远没有阳光,假如山崩地裂压倒一切,再假如与石俱焚……种种猜想都让我觉得恐惧,慌乱,不安。但看到我前后的游客各个情绪高昂地向前迈进时,甚至还有俏皮的游客高喊着“鬼来了”的呐喊,却没有一人被所谓的呐喊吓跑,大伙只是嘿嘿一笑继续前行,这就是人类的勇气,永远那么执着的与大自然靠近,天人合一就此被我们“苟同”了。我佩服古人的勇气,总会为后人提供让人合理存活的念想。

一线天的黑暗足足让我们感受了半个多时辰,听着滴答的流水声,从缝隙的光明中看到些许云雾缭绕,并且在狭窄的台阶上达到了真正的人与自然的靠近,身体贴着青石的感觉,并且只能侧身而入,在拥挤之中我想象着石崖断裂的情景,那是一种很不情愿的二石分流啊!当然,一切恶只是天意安排,自然分配。就这样我们从缝隙中找到了光明,终于走出了一线天,太阳从茂密的树林中透过,照耀着整个山崖,黝黑光亮。这时我才看清了一线天外的真实面目,伟岸,神奇和险峻。怪不得游人们总不希望错过这样绝好的机会。

武夷山是美的,得益于它奇特的崖石,如锦似玉的碧水溪流,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意境。尤其是那一缕光明的山崖,足已让人再次的回味,把生命短暂地停留在那儿,让人带着无限的思索去游走。

风雨中的胡里山炮台

从武夷山一站飞往厦门机场,到了厦门机场已是傍晚时分,天色渐渐的暗淡下来。次日清晨,我们游览了胡里山炮台。

当我走进胡里山炮台的时候,步子变得有些沉重,缓慢而凝滞,思想的铁蹄把我拉回到那段承载历史命运的时刻。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是世界上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19世纪的海岸炮。据史料载,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炮台总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附属设施有东西护炮炮座、暗道、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瞭望厅等。整座炮台为半地堡式、半垣式,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无论哪种风格,哪种布局,胡里山炮台总还是见证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国防装备情况。

进入胡里山炮台的第一感觉,火药味甚浓,严肃、齐整的营房,青砖砌就的清军营房让人回想起封建军士的一种英武精神,穿着长袍马褂,手持大刀长矛,那种神情,也正代表着封建统治时期军队的整体素养。我不会随意否认任何一个时代的军事设施,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殊使命和特殊指令,但一个时代轻易的军事命令就会使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置于一个命运的断头台。透过一排排铁窗放眼望去,营房里阴森可怖,却不失一点清政府的体面,巍峨谈不上,但威严还是有的,不少游客砸舌称道,内心中的一点软弱漠然消失。

跟着导游的指令,我的步伐不自觉得加快了,步入蜡像馆,我的神情被几尊“大臣议事”的场景吸引了,他们神情肃然,俨然一副清代达官贵人的风度,无论为国家社稷还是黎民百姓,都能让人回味到历史的真实面貌。随着一群表演队伍的奏乐之声让我目睹了当时官兵作战的真实境况。一群身着黄色兵士服的官兵迈着矫健的步伐扛着大旗步入一尊大型炮台前,看着装膛发射等一系列步骤,让人觉得那不是在演绎历史,而是让我从现实中证实历史,了解和认识历史。随着一声炮响,我的思绪也被大炮轰炸得一干二净,我明白这是教育我们的生动题材。

一种生命不能承受的重压侵袭着我的灵魂,似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明白到底我们是幸运的使者还是命运的宠儿。一阵乌云密布过后,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落在胡里山炮台,跟着导游的手势我们看到了一尊克虏伯大炮。据介绍,那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生产的,那是当时花了约八万两白银购置的。大炮口径为280毫米,炮长13.9米,大炮全炮重量为87吨,射程为19760米。由于胡里山炮台地理位置显要,炮台规模较大,各种设备良好而成为厦门八大炮台的中心台、指挥台。据史料载,1900年8月间,日军曾借口厦门东本愿寺被焚之名,突然派陆战队登陆,妄图独占厦门。消息传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脱去炮衣,调转炮台,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本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的威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回舰。1937年9月3日,3艘日本军舰闯入厦门外港,炮击白石头和胡里山炮台,胡里山炮台及其他炮台开炮还击,击沉日军舰“若竹”号,其他日舰在掩护下撤逃。这段历史是该让人回味也是值得骄傲的,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缓缓地推进,在方寸间历数人间无数。

微微细雨随着风的方向飘洒在我的身上。仿佛在大炮的震慑下,走到了发射的边缘。海风呼啸,仰望那尊高大的炮台,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历史中,在思想禁锢的时代,军事力量的薄弱让人在遗憾中回味着一种力量。我们未曾目睹,更显其渺小,也谈不上庄重,但心灵那种威严总还是存在的,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否认历史,我们的先辈和他们亲手缔造的军事围城。尽管曾经懦弱过,被欺凌过,但那沉重的大炮和坚固的炮台就能说明一切,伟大之中的无限可能。

梦境中的鼓浪屿

在目睹了历史的风雨之后,踏着春日的暖阳去了美丽的鼓浪屿。

从武夷山机场直达厦门。如实说,我平生以来对于一座城市的了解,尤其对于厦门的认识是从中学历史课本上了解的,著名的充满了耻辱的《南京条约》里得知:规定厦门为“通商口岸”,并承认“鼓浪屿仍由英国暂居”。由此,厦门成了各国领事馆的驻扎地。记得当初学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骨子里就充满了爱国意识,随着岁月的磨砺,这种爱国热情越来越充斥着我的每根神经,因为那是我真正意义上读懂历史的时刻。这种印象无论如何在我的脑海中都充满着一种隐隐的痛。有时在想,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拱手就让给了英国人呢,但历史总是这样的反复无常,那种淘汰赛会时常在历史的舞台上巡回上演,对于无能的清政府穷途末路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它失去了最美丽的风景也就失去了一个民族所应有的魂魄。

四月的天空是美丽的,到处洋溢着春风晨韵,在那样的日子里无论怎样你都该带上一种心情上路。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侧,站在码头的堤岸上,鼓浪屿显得很宁静,这种宁静似乎聚集了历史的哀鸣和美丽的福音。岛上的绿树、沙滩琳琅满目、彰显着世界各国风情的美丽建筑,无疑为这座小岛增添了浓郁的情调,运用辩证法解决问题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历史为这座小岛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但耻辱的那一页永远载入了史册。

微风轻轻地从海边吹过,夹着海水淡淡的咸味荡漾在心头,吹拂在脸上,那种滋味令人心动。仅那些独特的建筑就让你觉得那是个充满异域情调的地方。去了,看到了,感受了,那就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光。

称鼓浪屿是“万国建筑博览园”一点也不为过,在弹丸之地的小岛上荟萃了上千座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中外建筑。这里有我国传统的飞檐峭壁的庙宇,有闽南风格的院落平房,有被称为“小白宫”的八卦楼,有小巧玲珑的日本房舍,也有19世纪欧陆风格的西方领事馆,还有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精品的菽庄花园……仅这些风格的建筑就会让你觉得你已经从某个国家走过又从某个国家走来,渐渐的你觉得你已经算是半个游子了。

穿梭在那些有点狭窄的小路上,有的建筑里还住着居民,看着他们悠闲生活的样子,淡淡的,还有几分诗意,似乎就在脸上写着。其实,或许,那就是人生之中的本真状态,人活得太复杂了又能怎么样呢,最终的结局只不过是一种精力的耗费和磨损罢了。

据导游讲,鼓浪屿上千座久经风雨的老房屋基本形成于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强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这期间,英国、法国、荷兰等13个国家纷纷在鼓浪屿上设立领事馆,并配套修筑了领事公馆、教堂、医院、学校等一批纯正的欧式建筑,距今有一百到一百六十年历史的老房屋存留至今的有48栋,由于是砖瓦结构,大都破败不堪,除了经过维修加固的十几栋之外,其余全在危房之列。第二时期是一战结束到1935年抗日战争前夕,大批华侨来到鼓浪屿,短短15年内修葺了1000多栋中西合璧的别墅,这批距今有七八十年历史的房屋构成了今天鼓浪屿历史风貌的主体部分。这些别墅小巧玲珑,散落在山坡、海边的绿树丛中,非常幽静别致,构成鼓浪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鼓浪屿的一笔宝贵财富。

看着长满了絮状藤条的榕树,踩踏在古旧的小路上,一种凄美油然而生,一座曾被西方列强侵占的美丽小岛,在风雨的洗礼中饱尝了太多的凌辱,而那种美丽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间,那算是历史中的凄美吗?

在鼓浪屿,英国领事馆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领事馆,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843年11月2日,舰长纪里布任首任驻厦门领事,英国派驻领事后,人虽住在鼓浪屿,却一直强占兴泉永道衙署(今厦门市图书馆内)办公,前后长达20年,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才归还道衙署,英领事馆才搬到鼓浪屿。

这种十足的霸气让我知道了一个强悍和懦弱民族之间的距离,掠夺式的野蛮行径,足见西方列强的无耻,而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清政府该受到怎样的恐慌和无奈。

漫步在舒缓的小岛上,每一处景,每一条道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音乐之都”的美誉更为鼓浪屿增添了几分色彩。不知是谁家的钢琴正悦耳动听地响起,轻柔的曲调响彻着整条街面,那种清新幽雅的曲调足以让人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美妙。走到一座富有江南美景的院落里,只见一棵高大粗壮的葡萄树,裸露着虬须狠狠地抓住地面,盘根错节,枝杈横生,像帐篷一样遮住了半个小院。不远处还栽种着枇杷树,金黄金黄的果子像小星星般在闪耀,那种寂静、安宁、幽雅的气息充斥在院里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不禁想起江南人的聪慧与灵秀。远处悠扬的琴声,这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就是音乐之都,是有名的“琴岛”,是造就许多钢琴大师的福地,无论怎样的称谓都抵不过鼓浪屿这几个字的浪漫与舒缓。

穿过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之后,我们走向了毓园和林巧稚大夫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内,看到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让人不禁想起林巧稚大夫光辉的一生,她的一生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孑然一身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岁月的长河中,她把5万多个孩子领进了这个世界,无愧于“万婴之母”这个称谓。纪念馆外,在那片万绿丛中,矗立着汉白玉雕像,像一尊白天鹅一样冉冉地升起。在她的身后,有两株由另一位伟大的女性邓颖超亲自为其栽下的南洋云杉树,翠绿葱茏,高耸入云,那种木秀于林的气势正衬托出这位伟大女性的淡雅、高洁和不朽的人生形象。而她的伟大也正成就了鼓浪屿,为这个美丽的地方增添了无上的容姿,也铸就了鼓浪屿的魂魄与气息。她是鼓浪屿的女儿,鼓浪屿也永远会惦记着她。

在这座小岛上我目睹了阳光、沙滩与海浪,游览了“万国公园”的千种风情,让我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是毓园和林巧稚纪念馆,一切都是那么清秀美丽,一块充满了伟大与圣洁的小岛。

晚风微微地吹起,《鼓浪屿之歌》再一次响彻在我的耳畔。暮色罩满了这座小岛,使得小岛异样的宁静与安详。小岛上人们的生活依然是那么安逸闲适,充满了异域情怀。这种调子会久远地传唱下去,埋藏在我的心里,直到永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