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精神渗透到现代工艺流程之中

民族精神渗透到现代工艺流程之中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民族精神渗透到现代工艺流程之中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和民族的坚韧性格,而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现代工艺流程。对这一见解,很多日本人也赞同。最后是大和民族的忠诚。这种精神的养成,离不开日本人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生产现场的高度重视提高了日本的制造技术水平。

7.民族精神渗透到现代工艺流程之中

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

——美国前驻日大使 埃德温·奥·赖肖尔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很多年轻人看过一部动画片《圣斗士》。在这部动画片里,主人公星矢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一次次战胜了对手。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和民族的坚韧性格,而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现代工艺流程。

日本是近乎单一民族的国家,它以“集体本位主义”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也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在国际舞台扮演重要作用、近代实现崛起的重要因素。日本民族在心理和文化上有一定的同质性,他们经过长期的融合和沟通,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趋同化。

日本民族有较强的学习和模仿传统,从日本文字中就可以看出。在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汉字、英文。这都与其历史有密切的关联,因为日本文化属于亚文化,常常通过依附主文明来寻求发展;日本人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开发自身创造力,进而推进本国文明的发展。这种文化的继承性,逐渐形成了这个民族学习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更是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

首先,日本民族具有一种勤劳意识。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逐渐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的首要目的未必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有一种说法,日本人通过工作寻找和发现自身的价值。评论家山本七平曾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日本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依然被继续提倡,可以说是这种勤劳的精神产生出了独特的“日本式经营”。

美国人赖肖尔在他所著的《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很多日本人也赞同。

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的现象普遍如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实行自杀式的“玉碎战”、“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到今天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甚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

“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阐述了日本人的行为处事方法。凡是背离集体、与集体唱反调者就会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日本的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使日本人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危机意识。也正因如此,他们学会了“集体调和”——在这种社会生活状态下所必需的智慧。

虚心学习也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点。

日本人对国外文化有一种略显谦卑的态度,日本人对外国的文化极少挑剔,几乎来者不拒。这一方面为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文化糟粕大量涌入。“拿来主义”几乎成了日本人学习外国文化的代名词。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谦虚和狂热的学习态度,令日本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里得到不可思议的迅猛发展,其技术力量在全球始终保持优势。

最后是大和民族的忠诚。

人们常说,日本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人具有的强烈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离不开日本人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

古时的日本人即有祖先崇拜的古神道的概念,与儒家的“忠孝”结合形成日本人的一种特有观念,和合、协力、责任、廉耻、自我牺牲等道德则由此而出。个人也逐渐有了“一家一族”的观念,慢慢地家族观念又扩充为民族精神。直到现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依然保留着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在大集体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可以对自己的民族和团体表现出最大的忠诚。

日本人所具备的工蜂式的勤劳观念和谦虚求学的精神,再加上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对企业的忠诚,使日本拥有了世界上最优质的劳动力。

可以说,日本国民的这些优良传统造就了其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工业化时代,日本就已经成功地追赶上欧美。而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还被誉为“世界工厂”,那么,工业化时代“日本制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产现场的高度重视提高了日本的制造技术水平。

技术革新包括“产品革新”和“工程革新”。“产品革新”主要解决制造什么的问题,“工程革新”主要解决如何制造的问题。最近,日本学者指出,美国擅长“产品革新”,而日本擅长“工程革新”。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人善于在“制造什么”方面进行革新,而日本人善于在“如何制造”方面的革新。

全面地讲,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两场”:一个是市场,一个是“生产现场”。市场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更明显,而生产现场对“工程革新”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更明显。“日本制造”之所以获得世界上很高的认可,关键在于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生产现场。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一句话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基础在于生产现场,如果生产现场搞不好,无论采用什么经济政策都无济于事。”

另外,制造企业存在的“双层竞争”为日本制造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动力。在战后的日本,有一部分产业像农业、服务业和一些面对国内的制造业,虽然不存在竞争,但却在国家的保护下失去了搏击国际市场的能力。然而,日本对外出口的制造业却属于“完全竞争产业”,正是“竞争促进了竞争力的提高”,才让“日本制造”在国际上拥有竞争力。

“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并不单纯是价格、产品性能等为顾客“看得见的竞争力”、“表层的竞争力”,还包括“看不见的竞争力”、“深层的竞争力”。“提高竞争的能力”,这包括企业内部、相关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地互相切磋反思,不断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努力。对顾客来说,这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就是“产品背后的竞争力”。也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竞争力”最终表现并转化为价格、产品性能等“看得见的竞争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内部“平等化”,这也是日本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战前日本企业的内部其实是很不平等的。如在20世纪20年代,新职工工资只有企业最高经营者的税后收入的1%。白领与蓝领也有不同的待遇:白领按月发薪,蓝领则按日领薪;白领和蓝领的伙食也不在一处,有的企业甚至连厕所、澡堂、进出工厂的门也是不同的。而在战后日本的所有企业,最高经营者的税后收入仅相当于新职工工资的10倍左右,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等级而不同的待遇差别也基本上废除了。

“日本的企业经营是‘陆军型’的,而英国的企业经营是‘海军型’的”,伦敦大学名誉教授森岛通夫如是说。在西方,陆军士兵和军官的制服没有太大的差别,官兵同在一个食堂里就餐,而海军官兵在制服方面差别很大,军官也有专用食堂;在陆军,经常被教育“战斗至最后一人”,因此在上级阵亡后,下级能够跨过上级的尸体,接过指挥权继续战斗;至于海军,上级的命令拥有绝对的权威,一旦上级阵亡,很容易因为没有指挥而导致溃不成军。

日本的“陆军型”的企业经营,强调的是平等,给予了中间骨干职员一个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平台。而英国的“海军型”经营,强调的是等级差距,调动了成员的竞争,使最高领导更好地发挥权威。由于日本企业内部不像欧美企业存在太大的等级差别,使职工的士气很高,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了技术革新。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的存在,是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一提及日本优秀的制造技术,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那些日本的知名大企业,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向大企业供应原材料、制作零部件的千万家中小企业,它们也是日本制造能力的重要源泉。

经过调查表明,“日本优秀的制作能力、制作技术是靠市镇上的小工厂、街道工厂来支撑的”,其中,有不少中小企业在某些特定的产品或技术领域当为“世界第一”。在日本,有许多通过长期努力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一些关键零部件等产品方面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为世界首位。

在追求“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奋斗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有志向、有才能、有成就的中小企业家。日本著名经济学者中村秀一郎经过长期对日本中小企业研究后认为:“有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奋斗,他们的敬业精神与经历称得上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生教科书’。同时,正因为各家小企业、小作坊的专门领域很窄,就更能钻研精深,个个身怀绝技,显示出‘这样的加工活儿只有我这里才能做’的豪气。”

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往往聚集在国内的某个特定的区域。其中的典型就是东京大田区,这里的中小企业制造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甚至连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也要到这里来订购需要的零部件。例如在大田区一家中小企业生产的“电子剪刀”,就成了美国某家生物技术企业的必需品。

如何才能把高科技构思或者是设计变为实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只有专家设计的图纸,而没有一流的技术人员,那也是白搭。在这里,你有什么新奇的思想和设计,你想制作什么新的试验装置,总会有能工巧匠来帮助你,把画在图纸上的思想变成实物,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这里的能工巧匠也以“能做出最好的东西、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以此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寄托——东京大田区、东大阪市等地正是这样的地方。

如果把农耕时代的勤劳习惯称为“农业勤劳”,那么,工业时代的勤劳习惯我们大可认为是“工业勤劳”。而在日本,日本制造技术发展的基础就是日本人“工业勤劳”精神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工业勤劳将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步改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国,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精神的存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行当了工人。他们既继承了传统“农业勤劳”所养成的习惯,又经过工业生产的严格训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特别讲求效率、严格遵守组织纪律、高度具备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努力做到最好、吃苦耐劳、不畏惧困难等。

俗话说,“业精于勤”,只有勤劳、勤奋的人,才能掌握高度的生产技能和技术。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曾在“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上连连夺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对制造技术之重视、水平之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来,韩国取代日本在“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上连连夺冠。目前韩国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已经上升到世界的第3位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进步。

而当韩国发扬出自己的勤劳苦干精神,欲创世界一流制造技术时,中国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近年来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根源何在?当众多国人为那些所谓的“球星”、“歌星”痴迷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那些默默奋斗在生产第一线上的“技星”呢?

日本工人高度“工业勤劳”的精神和素质,造就了战后日本制造技术的发展。所以,当下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清楚意识到:没有任何策略可以取代本国的、全民规模的勤劳和努力。

纵览人类的历史,任何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不懈奋斗,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