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体的独立性与商业性分隔

媒体的独立性与商业性分隔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4.3 媒体的独立性与商业性分隔“在大规模的社会中,不能忽视沟通领域的代表制。因为有些人肯定要代表另一些人进行沟通,即使只有一次。”这种代表赋予媒介权力,这种权力的正确行使要求传媒成为独立、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信息代理人。公共报纸除分类广告之外不接受广告策划的作品,商业报标明其商品性。由此推之其他媒体,各种介质的媒体都需要一种公共化和商业化的区分。

7.4.3 媒体的独立性与商业性分隔

“在大规模的社会中,不能忽视沟通领域的代表制。因为有些人肯定要代表另一些人进行沟通,即使只有一次。”(37)这种代表赋予媒介权力,这种权力的正确行使要求传媒成为独立、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信息代理人。因此,只有当媒体不依赖政府权力和资本权力的时候,才能说它是自由的,它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载体。市民报须走本地公共化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曾经是大多数南京人主要生活信息的来源。与机关报担当党的喉舌,是党的声音的权威传播者的定位不同,晚报等市民报纸以城市生活作为报道中心,因而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来源。可以说,市民报(特别是晚报)曾经是大多数南京市民的首属媒介。市民报纸的消费以自费为主,大多数居民尤其是工薪阶层一般只会订一份报纸,他们最可能选择的是“信息超市”式的报纸,希望能通过一张报纸对当天信息有一个大概了解,所谓“一报在手,全知天下事”。这些报纸版数多,信息量大,资讯完整,从新闻资讯到实用信息,从娱乐休闲到聊天谈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只要读者需要、感兴趣,就辟出版面。报纸的这种灵活性,曾经是其生存与发展,并能作为南京大多数市民首属媒介社区的原因。

走公共媒体之路。借鉴西方质报、量报的分化,形成报纸两大分隔:公共报与商业报。公共报纸除分类广告之外不接受广告策划的作品,商业报标明其商品性。质报保持小而美,量报则以市民口味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现行的党报和市民报的区分也可以进行相似的改造。由此推之其他媒体,各种介质的媒体都需要一种公共化和商业化的区分。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定位就应当是公共电视台,其中播放的节目应该是能让社会全体成员都无需戒备地接收。

突破报业广告经营思路和格局,市场定位回归本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当各报纸之间的对象出现差别时,报纸之间就不再是价格和内容让步的竞争。面对其他介质媒体的竞争,报业可以与各种媒体互动,形成报纸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联动。产品在进化,市场在发展,房地产广告将日益走向规范和信息对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南京人将会住得更好。

【注释】

(1)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2)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生活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3)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4页。

(4)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58页。

(5)约翰·基恩著.媒体与民主.却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6)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20页。

(8)约瑟夫·塔洛著.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洪兵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9)郭剑林.近代中国社会理想的变迁及其启示.四川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sss.net.cn/ReadNews.asp?NewsID=931&BigClassID=12&SmallClassID=35&SpecialID=0&belong=sc

(10)Pollay R W.The distorted mirror:Reflection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P.18,36.

(11)Pollay R W.The distorted mirror:Reflection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P.33.

(12)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8页。

(13)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14)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5)弗兰克·莫特著.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59页。

(16)陈卫星.解读《中国传播的飞跃》.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

(17)Pollay R W &Gallagher K.Advertising and cultural values:Reflection on the distorted mirr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0,9:P360

(18)[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19)马克·波斯特著.鲍德里亚与电视广告——经济的语言.章燕译.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1167

(20)詹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223页。

(21)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0页。

(22)詹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23)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24)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5)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6)约翰·基恩著.媒体与民主.却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2页。

(27)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8)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9)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8页。

(30)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31)周宪.广告语言的文化批判.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89~94页。

(32)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33)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环,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34)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著.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35)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4页。

(36)[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37)约翰·基恩著.媒体与民主.却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