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性与商业性

艺术性与商业性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艺术性与商业性内容产品个性化的特点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即“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和矛盾。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文化批判,欧洲学者已在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中提出了大量的批判和反思。从内容产品的原创来看,创作力通常是个性化的。他们的艺术性是为商业服务的,是为了满足内容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二、艺术性与商业性

内容产品个性化的特点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即“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和矛盾。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文化批判,欧洲学者已在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中提出了大量的批判和反思。他们最早是对“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即对这种文化的商业方式提出了批判,特别是对于这种工业化产品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质疑。

“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矛盾就是个性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从内容产品的原创来看,创作力通常是个性化的。对于很多的艺术创作来讲,艺术家经常讨论创作的个性化色彩,这是因为独特的社会经验背景是内容原创的核心,而这种社会生活的背景决定了内容的表达方式。但是,要把内容原创进行商品化,就需要进行大众化和他人化,也就是把一种感知表达为让更多人能够理解、能够感受的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大众的普遍水平靠拢,从而影响创作力的个性。

1.职业化的内容原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的内容有很多是不能够交换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用于自己消费的内容是不需要商业化的,而用于他人消费的内容一定是需要商业化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旦生产用于他人消费的内容产品成为一个职业,就会出现职业的内容原创者,这些内容原创者是如何解决“个性化”和“商业化”的问题的呢?

在美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这就是“职业内容生产者”,他们是好莱坞的电影生产者、百老汇的表演者、时代出版社的记者编辑、音乐人协会的歌手和创作者等。这些职业内容生产者长期受商业体制的影响,其内容生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面向消费者市场。他们的艺术性是为商业服务的,是为了满足内容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中国有着同欧洲相类似的情况,职业的内容生产者一直保持着高高在上的一种心态和社会地位,一直同社会普通阶层有着较大的落差。内容生产者的交换通常是作为不同社会等级消费而存在的。因此,才会产生这样的讨论:高水准的艺术创作是否符合大众消费者的一般口味?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普通的大众消费者能否支付得起这样高水准的艺术创作?”这种内容产品的经济模式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内容的稀缺性以及消费者无力支付昂贵的精神文化消费,构成了这种内容产品交换的经济基础。

2.从研发到市场——寻找消费者的过程

“个性化”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除了上文提及的经济基础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商业化的职业分工问题。从产品价值链角度来分析,“个性化”的内容原创通常属于研发阶段,根据研发进行生产的产品,同大量的工业产品一样,都面临着商品化这一艰难的环节,也就是是否能够交换出去形成商业价值。

这样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中同样存在。在工业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研发一直是一个核心的价值来源,大量的发明和创造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但是,这些产品要想进行交换,就需要考虑众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导致的价格高低、同类替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职业的分工来看,工业产业的发明家同样也面临着相类似的问题:很多个性化的发明创造因为缺乏消费者的认可而无法实现交换。

内容产品的商业化问题,比之工业产品更为复杂。缺乏一个精确的标准质量体系,是困扰内容产品的主要问题。

消费者在寻找什么呢?其实就是具有较高体验价值的“个性产品”,具有创新性的、独特艺术特征的内容产品,具有较高应用性的内容产品。问题的关键在于,内容原创的“个性化”是否就是消费者在期望、在寻找的“个性化”?

如果内容原创满足了消费者,这时候出现的一个论题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通常在商业模式下,最大的商业化的赢家通常是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例如2004年的《指环王III》,不仅取得了有史以来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且获得了奥斯卡多项艺术大奖。大量的影评,不管是从思想性还是表现力上,都给予了影片高度的评价。

实际上,从商业角度来看,“个性化”创造失败的比例很高。

但是,正是在大量探索的基础上,小部分的“个性化”内容产品才能够成功地走向消费者,实现交换。

能够商业化的内容将会形成产品,但是,单个的产品形态如何有效地规模化呢?首先需要的是将内容创造者组织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