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已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广泛接受,有些经济学家为从经验上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简评:列昂惕夫悖论通过揭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对一系列原来尚未引起重视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索,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三、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已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广泛接受,有些经济学家为从经验上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结论却使人感到意外。

1952年,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对美国的进出口部门作了一个实证研究,旨在证明赫克歇尔-俄林的结论。列昂惕夫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计算1947年美国出口品部门和进口替代品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或称人均资本量。他所计算得到的关键结果如表3-4所示(3)

表3-4 列昂惕夫悖论

表3-4说明,在出口品部门中,生产每百万美元产值须投入的资本量为2 550 780美元,劳动为182人/年,其人均资本量为14 010美元;进口替代品部门生产每百万美元产值须投入的资本量为3 091 339美元,劳动为170人/年,其人均资本量为18 180美元。由此可见,出口品部门的人均资本量少于进口替代品部门,也就是出口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品部门,只有进口替代品部门的77.1%(14 010/18 180)。这就是说,对比之下,美国出口的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由于美国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资本密集的国家,因此这一结论与通常公认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恰好相反,故被称之为“列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列昂惕夫悖论对传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是一个明显的挑战,1953列昂惕夫的论文《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的重新检验》于1953年发表以后,立即在理论界引起极大震动。不少经济学家纷纷对各国的贸易商品进行了类似的经验研究,结果各异。因此,他们大量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证明列昂惕夫悖论是正确的,也不能否认列昂惕夫悖论的存在。那么,究竟是传统理论错了呢,还是有其他因素可用来解释这个“谜”的原因呢?

列昂惕夫本人在得出“谜”的同时,曾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资料,反复对自己的计算进行了矫正与核对,但仍不能消除这个谜的存在。因此他提出下述论点来解释。他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因而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要比外国工人高得多,也许一个美国工人提供的劳动比落后国家三个工人在同样时间里提供的劳动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并非是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列昂惕夫的上述观点以工人劳动效率不同来解释“谜”产生的原因。另有一些经济学家则进而从产生工人劳动效率不同的原因,即工人身上所含人力资本的不同来解释“谜”的产生,这就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不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或人力所具有的劳动技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一个不熟练工人和一个技术工人同样劳动一小时,其生产成果会有很大区别。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取得和提高的。因此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就像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本一样会不断取得效益,而且,一旦形成始终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重复取得收益,还可越用越多的这种效益也是一种资本,称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这样,在计算某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时,就不仅要计算工人所使用的非人力物质资本,而且要计算该部门中工人所含的人力资本。用这种方法再对美国进出口部门的人均资本量进行计算,列昂惕夫悖论就消失了。因为美国出口品部门大量使用的是有专门技能的熟练劳动,其包含的人力资本相应就多,而在进口替代部门大量使用的则是非熟练劳动,其包含的人力资本相应较少,因此,在引入人力资本概念以后,两部门的人均资本量在计量时就发生了变化。

对列昂惕夫悖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简评:

列昂惕夫悖论通过揭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对一系列原来尚未引起重视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索,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人力资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生列昂惕夫悖论的原因,同时也发展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网上作业2:利用网络资料了解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人力资本的概念以及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