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创立以后,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因为这个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道理同人们的常识是一致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兴趣。(三)贸易壁垒说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创立以后,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因为这个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道理同人们的常识是一致的。只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就可推断出它的贸易走向。比如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战后,一些西方学者利用经验数字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企图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其中,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他所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的情况为案例,计算了在1947年和1951年生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进口竞争商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发现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见表3-3)。

表3-3 里昂惕夫的计算

根据表3-3,可以清楚地看出,用平均每一人一年的资本表示的进口竞争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之比,1947年为1.30(18 184÷14 015),1951年为1.06(13 726÷12 977)。也就是说,1947年,美国的进口竞争商品生产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要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多出30%。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由此,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这个验证结果,与一般的感觉是不符合的。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有相对优势。按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实际验证结果却与此相反。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兴趣。围绕着这个谜,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深化了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认识。

(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无论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实际如何,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例如小麦总是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的。而这种论断不一定正确。某种商品在某个国家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个国家的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比如,小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产出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同时,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标准衡量也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型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二)要素非同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每种生产要素实际上都不是同一的,它包含着许多小类或亚种,它们的组合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忽略生产要素禀赋质的差异,就难以对贸易格局作出合理的解释。里昂惕夫自己在分析“谜”产生的原因时,就实际上提出了生产要素(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里昂惕夫认为,美国之所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管理水平高,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人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

(三)贸易壁垒说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采取相反措施,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会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容易出口。事实上,美国确实很注重保护需雇佣大量工人的产业。

(四)需求偏向论

这是试图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它认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劣势的产品。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

(五)自然资源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各国的天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不同。阿拉伯半岛富有石油但几乎没有什么其他资源;日本只有很少的耕地并且实际上没有矿产或森林;美国拥有充裕的耕地和煤;加拿大拥有除热带特有资源以外的所有自然资源。很明显,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中的资本—劳动力比率。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说来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里昂惕夫之谜看来是一种幻景:美国进口的自然产品碰巧其资本—劳动力比率是高的,而出口的其他产品碰巧其资本—劳动力比率是低的。可见,要计量美国的出口工业和进口竞争工业中的生产要素含量,不能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再如,加拿大看来是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主要是由于它出口的也是资本—劳动力比率高的矿产品。在分析1951年美国的贸易结构时,里昂惕夫自己也指出,如果在计算中排除自然资源行业,“谜”则会消失。

综上所述,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推动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上述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就补充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