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是什么?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是什么?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里昂惕夫之谜自从20世纪初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以来,在很长时间里,H-O定理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并成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在此针对里昂惕夫之谜,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然而,在里昂惕夫的研究中,他如实地引用了原始的统计资料,而没有剔除关税以及其他贸易限制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影响。这一研究对里昂惕夫悖论作出了部分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

自从20世纪初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以来,在很长时间里,H-O定理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并成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H-O模型的中心论点是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相对充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W.Leontief)通过1947年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然而,他的计算结果与预想的截然相反,与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相违背,从而提出了“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一国应该生产并出口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美国与其贸易伙伴相比,它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据此,里昂惕夫计算了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比率。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赫克歇尔-俄林的预测是正确的,而且美国是资本相对充裕的,那么在弄清楚所有投入品行业的份额之后,作为总体的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x/Lx),应该高于美国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m/Lm)。

然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向他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在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关键比率(Kx/Lx)/(Km/Lm)只有0.77,而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它应该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面对自己计算的结果与H-O矛盾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自己没有认真评估美国的要素禀赋,想当然地假设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对此,他本人从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的角度作出如下解释:由于劳动要素各国不同,在同一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他国(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这样一来,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则符合H-O的理论,即里昂惕夫之谜也就不存在了。

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当时经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除了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经济学家们就此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意见。在此针对里昂惕夫之谜,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一)人力资本

受里昂惕夫有效劳动解释的启发,后来一些学者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引入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由于质量上的差异,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的。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这样,资本的含义就更广了,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资资本,又包括无形的人力资本。在加入人力资本后,里昂惕夫之谜也就可以解释了。

(二)贸易壁垒的存在

在赫克歇尔-俄林的模型中,假定贸易是自由的,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然而,在里昂惕夫的研究中,他如实地引用了原始的统计资料,而没有剔除关税以及其他贸易限制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此,在美国的关税及其他限制倾向于反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以便能保护美国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数量和比重就会下降,而出口数量和比重就会相对增加。这一研究对里昂惕夫悖论作出了部分解释。

(三)自然资源的稀缺

这一解释是由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提出来的。他在195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认为,里昂惕夫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省略了自然资源(土地要素)的投入分析。美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许多原料性产品,例如石油、矿砂、矿产品、木材等,这些原料的开采或提炼在美国需要耗费大量投资,随着美国某些稀缺的自然资源产品进口的扩大,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上升,这样就出现了“里昂惕夫悖论”的现象。

这个观点得到了里昂惕夫本人的支持。他曾作过计算把自然资源产品从统计中剔除,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现象就消失了。美国学者鲍德温(R.E.Baldwin)也曾对这个观点作过验证,结果是:由原来生产进口替代品每工人所需要的资本数量是生产出口商品的127%下降到104%,虽然“里氏”现象并没有消失,但比例已经大大下降。这说明美国某些自然资源产品和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美国自然资源商品进口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这样在美国的进口贸易中就加重了资本密集性商品的份额。

(四)要素密集度逆转

当生产商品的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那么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比率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例如,本来一种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工资相对上涨,资本就会替代一部分劳动,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

由于每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有可能会出现在一种要素价格下,A商品较B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另一种要素价格下,A商品较B商品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了。这样,对一种商品究竟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美国的进口商品,在国外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相同的产品如果在美国国内生产的话,就有可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要素禀赋和比较利益的联系,就有可能颠倒。

【注释】

[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世界书局,1936:546-554.

[2]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本文所采用的是价格贸易条件。

[3]贸易条件价格指数=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该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改善;反之,贸易条件恶化。

[4]“出口扩张型增长”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5]与“小国”相对应的是“大国”,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涨跌。

[6]罗勃津斯基虽然是针对“进口替代型增长”提出的,但是它不仅可以解释进口替代型增长时国内进口工业生产扩大出口工业下降的现象,也可用来说明出口扩张型增长对出口工业生产和进口工业生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