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人社会资本的来源

个人社会资本的来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K和老L都是集团公司的普通员工,为人均开朗豪爽,是典型的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两人在社会资本的表现方面相差很大。在访谈中,老K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当上部门主管,也希望同事和负责人能够关注到自己,而老L则没有这样的野心,他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考上大学。作为企业中的个人,笔者发现他们所在的企业对其社会资本的生成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5.2 个人社会资本的来源

在上一章,笔者没有对来源、形式、影响要素或是前提、基础等词汇作理论上的区分,而是借鉴Adler和Kwon的做法,将这些因素都归为社会资本的来源,并且还提到了社会资本来源要素的几个关键词:网络、规范、规则、信仰和信任,但是没有针对具体的层次进行总结。笔者认为,由于载体的不同,各个层次社会资本的来源都应该有不同的表述,对于个人层次而言,上面几个词还是适用的;同时,笔者还指出过每个分析单位的自身特点也会对其社会资本的生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上面提出的来源要素都没有针对具体的某个分析单位,比较笼统,考虑得并不全面,比如,对于某个人这个分析单位而言,他本身具有的一些本质特征也会对个人形成自身社会资本产生影响,是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要素。

除在两个样本企业中进行访谈外,笔者还在另外的一些组织中发放了共97份只含三道题目的问卷。这三道题目分别是:(1)你认为个人的哪些特点或属性会影响到他(她)外部非正式关系的建立?(2)你认为部门的哪些特点或属性会影响到其外部非正式关系的建立?(3)你认为所在组织的哪些特点或属性会影响到其外部非正式关系的建立?请各说出5个。

这些问卷共收回46份,其中有效问卷41份,对于第一个问题得到词条共119个,通过详细地分析、分类、整理,笔者得到4个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条:个性特征(31次)、个人目标(21次)、所在企业(25次)、个人能力(30次)。这与笔者在访谈中掌握的情况也是一致的。

在访谈中,笔者不止一次地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同样的条件下,外向的人社交网络比内向的人社交网络丰富。比如,翻译公司T经理这样对笔者说:

“我很看重员工的性格。以前招过几个不太满意的,不是说他们工作不认真负责,主要就是他们的性格有些内向,跟别人打交道不主动。现在的小B、小C这些人都是很活泼的人,他们从心里就爱跟人打交道,这样也让客户觉得亲切。如果还用以前那几个人,我们公司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

当然,内向或外向只是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性格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很广泛的内容,比如善良、残忍、真诚、邪恶、大度、小气、认真、敷衍、积极、消极等等的要素都会对个人的社会资本生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等与性格接近的特质也被笔者粗略地归入个性特征。这里面牵涉到心理学等学科的问题,无法在本书中阐释清楚,但是可以笼统地认为人的个性特征是其社会资本的来源之一。

除了个性特征外,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个人的目标也是社会资本生成的重要来源要素。在农垦公司,笔者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老K和老L都是集团公司的普通员工,为人均开朗豪爽,是典型的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两人在社会资本的表现方面相差很大。据其他员工介绍,老K在公司内部朋友很多,笔者也观察到在午休的时候他一定是和同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同事一起吃饭聊天,领导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员工帮助,第一个出现的肯定是老K,为此,他也深得领导欣赏。而老L显然在公司内部的朋友圈子比老K要窄(笔者根据两人平日工作中的各自交往状况比较而得出结论),午休时往往是自己出去散步,领导需要帮忙时,甚至是布置任务时,他也绝不像老K那样积极。在笔者访谈前的半结构化调查中,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回答,老K选择的是“对现状不满,要更上层楼”,而老L则选择了“知足常乐,现在这样挺好”。在访谈中,老K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当上部门主管,也希望同事和负责人能够关注到自己,而老L则没有这样的野心,他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考上大学。

这种目标其实也就反映出个人生成社会资本的相应的功利性动机。目标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个人只是出于短期目标,则其相应的社会资本往往就像黄国光说的那样不能形成“长久性的稳定的关系”,而如果是出于长期目标,则很可能向感情社会资本方向发展。目标还可以分为职业目标、生活目标甚至情感目标等多种。在访谈中笔者还看到一些人的个人目标与社会资本建立具有相关性,所以把个人目标列为这个层次的社会资本生成的来源之一。

上述所分析的个性特征和目标这两个要素还具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如果两个人的某些个性特征或某些目标相近,则他们比较容易建立起非正式关系。比如,两个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生活目标)会使得双方有相互交流的基础,相比其他人更易于生成社会资本。为了不使社会资本的来源要素罗列过多,同时也因为个性特征和目标这两个要素不论是否与他人的相似都足以成为个人社会资本的来源,所以笔者不将“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共同的目标”列为社会资本的来源要素。另外,由于价值观与人生目标等因素与信仰有很大的相关性,笔者将“共有的信仰”从社会资本的来源中删去,相应的内容体现在个性特征和目标这两个要素之中。

作为企业中的个人,笔者发现他们所在的企业对其社会资本的生成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翻译公司的业务员小B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公司(笔者注:是一家很著名的大公司,与翻译公司有过业务上的往来)搞一个招待活动,我带着我们公司的一个兼职翻译老葛去了,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老师。报了公司的名字以后,我们两个人被安排在靠角落的餐桌上,根本也没什么人理我们。这个事情可以理解,我们这么小的公司,谁也没听说过,那么多有名的企业都与××公司(大客户的名字)合作,我们真的不算什么,请我们去就算给面子了。席间主人来敬酒,我们递名片的时候,老葛就把他在大学任职的名片给主人了。像演戏一样,主人非常重视,他竟被请到主桌上去坐了,人们都给老葛敬酒,非常尊重他。后来我们才知道,××公司与北外有一些重要的合作,那天本来也请学校的领导去了,但是领导临时有事,所以没出席招待会。老葛虽然不是领导,只是普通的老师,但是由于他是北外的,就受到了重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个人所在的企业(或组织)对其社会资本会有很大的影响。所在企业(或组织)的实力、规模、业务类别、声誉等都会拓宽或阻碍个人的社会交往,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的交往动机是“功利性的”,如果一些企业或其他组织能够为自己带来可能利益,这些人就会试图与其中的员工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从而增加自己获得利益的预期。很多权力部门的官员会有较高的社会资本,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不管这些社会资本是由于正常还是非正常的渠道生成的。

所在企业对个人社会资本产生影响还体现在所在企业的社会资本可能也会转化成为个人的社会资本,即个人会受益于企业对外的社会联系。农垦集团公司的J部长告诉笔者,他原来负责采购,与几个固定的供应商代表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平时虽然接触不多,但是只要有事情都会互相帮助,而且这些事情并不局限于工作之中,现在虽然不再负责采购了,但是与这些朋友还是保持着联络,上次他们全家去洛阳玩,河南的供应商朋友全程陪同,关系很融洽。这种企业的社会资本转为成为个人社会资本的例子在很多企业中都不鲜见。

企业的实力可以帮助内部的个人生成社会资本,个人的能力也具有这方面的功效。人们愿意和有能力的人交往,一方面会有“功利性”的动机,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能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一种成功,会让自己有面子。不论是在这次访谈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笔者都发现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相比能力弱的人会多些朋友,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其实,个人的“能力”从理论上看也是一个涵盖很广、比较复杂的概念,笔者不想在这里对其展开分析,但是也将其列为社会资本的来源之一。

另外,个人的很多其他特征可能都会对其社会资本的生成产生影响,比如年龄、经历、所在的家庭、拥有的权力、掌握的资源、教育程度、性别、党派、民族、口碑,甚至外貌等等,但是这些要素有些可以体现在上面的一些重点提出的要素之中,有些则产生的影响较小。比如个人的经历、权力或教育程度等,它们可以体现在人的能力和性格之中,而双方共同的经历或相近的教育程度可以帮助形成共享的规范与共有的信仰,所以不必要单独作为要素提出来,而口碑等要素直接决定着信任(被信任)要素;再比如性别、党派等,自然会对社会资本的生成有实际的影响,但不是理论上的决定性因素,笔者在文中总结的都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所以对这些要素不作分析。

需要说明,笔者曾认为家庭背景应该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几个词条之一,但是却只有13个人提到了这个关键词,其原因可能是在工作情境下,个人的内在素质与追求成为其是否被尊敬和认可的主要来源要素。好的家庭背景可能会帮助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之后其在工作中的声誉和表现却与家庭背景无关。

现在,我们可以从上述纷繁复杂的名词中总结一下个人社会资本生成的重要来源,笔者罗列的要素有:网络、共享的规范、正式规则、信任;个人的个性特征、目标、所在企业、能力。这里面,前四种是关系双方或多方需要共同遵循或拥有的要素,笔者将之称为来源的“关系要素”,后四种就是这个层次的分析单位——个人自身所应具有的要素,笔者将其命名为来源的“个体要素”,它们在一起共同决定了社会资本的生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关系要素和个体要素的提法也是比较粗略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个人的目标是个体要素,而如果是两个人拥有共同的目标则变成了关系要素,为了不让要素罗列得过多,笔者只将个人目标列在个体要素之中,这种罗列方式确实会忽略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内容,但是毕竟还是把“目标”这个要素涵盖了进去,并且表达上更加清晰明了,不会引起混乱。而个性特征、所在企业和个人能力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应该说,这八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前面曾经阐释了包括信任在内的关系要素间的关系,下面再加入个体要素进行分析。

深层次来看,个性特征、目标、所在企业和能力也是互相影响的,比如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到他做事的目标,会影响他选择什么企业作为工作单位、会影响他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同理,其他的要素之间也都有着相当的关系。另外,它们作为个体要素,对于关系要素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价值观等个性特征、目标与所在企业必定会影响到个体与其他行为主体间的规范;同时个体所在的企业对于个体所面临的正式规则有直接的规定作用;能力可以影响到双方规范的内容;而个性特征、目标、所在企业和能力都直接决定了个体所在的网络。这些要素也是处在一定背景下的,受到行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与影响。

需要着重分析的还是信任与各个个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前文论述过Sako(1992)提到的能力型信任的基础是依对方要求或预期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可见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体被信任的水平。同时,能力并不总是通过信任来间接影响社会资本,很多时候跟有能力的人交往是成功的象征,有些人为了面子等因素来与有能力的人建立非正式关系,前面曾提到过这点,其中很可能并不牵涉到信任与否的问题。个人所在的企业与个人的能力有很大相关性,它与信任的关系类似于个人能力与信任的关系。除了能力和所在企业外,个性特征既会决定是否相信别人,又会成为自己是否可信的重要指标。个人的目标与信任的相关程度较小。

通过前一章和这一节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到个人层次社会资本的八个来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关系非常复杂,笔者在图4.1的基础上,通过增补和修改,将其总结为图5.1。

图5.1 个人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要素间关系

必须承认,这个图中总结出的八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粗糙,尤其是个体要素与关系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笔者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改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图5.1能够做到大体了解和把握各个要素。

个人层次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要素有网络、共享的规范、正式规则、信任四种关系要素,和个人的个性特征、目标、所在企业、能力四种个体要素。

除了这些要素之外,个人所处的环境背景,尤其是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其社会资本的生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在上文中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