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垄断结构对集群优势的侵蚀

垄断结构对集群优势的侵蚀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集群的发展命运几乎完全控制在少数几个大型的跨国公司手掌之中,跨国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可能对集群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虽然128路地区从一开始就占据优势,但是,20世纪60年代初,128路地区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半导体的创新和生产中心向硅谷转移。不少科技型企业所仿效的是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企业结构,当硅谷的创业者对东海岸老牌大企业的习惯弃之唯恐不及的时候,128公路地区的管理者却将其奉若神明。

二、垄断结构对集群优势的侵蚀

跨国公司对集群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是一旦跨国公司的规模在集群扩大到一定程度,则跨国公司内部的等级制度会破坏集群的网络组织,由于规模庞大,少数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控制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会削弱集群多种力量在自发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集群过度依赖于组织结构复杂的跨国公司,因而集群的结构刚性增加,而柔性及灵活性的优势逐步丧失。底特律产业集群原来类似于马歇尔式组织结构,大大小小的企业共同发展了多样化的产业网络组织。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集群的组织结构向轮轴式结构发生了转变,汽车产业的三大跨国巨头在集群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们对资源的控制降低了集群经济的多样性,破坏了集群的网络结构,集群的发展迅速走向衰落。

可见,少数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必然使等级制度部分替代了集群的网络结构,其不利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组织内等级制度的扩张,则组织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降低,因此企业间的合作主要存在于大企业之间,合作更多体现在长期合同与承诺上,因此柔性化的特点减弱。

(2)由于少数跨国公司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各种中介机构和商会组织的力量大大削弱,而集群内的人才更多集中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几个大公司,区内的人才流动性大大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柔性减弱,其结果必然导致知识、信息在集群内的交流与扩散也大大降低。

(3)等级制度的扩张减少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职员首先忠诚于大公司,因此不利于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高素质人才的创业氛围受到抑制,集群内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缺乏支撑,这些都不利于集群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4)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并非完全根植于当地系统,区内缺乏资本的长远投资。其收益主要流向少数大公司,而跨国公司收益的再投资却基于全球性战略的视角,因此集群对少数几个跨国公司的过分依赖会使集群发展的脆弱性相当之高。

当然,也可能集群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少数跨国公司会相当注重培育集群内企业间的网络结构,如丰田产业集群,因此等级制度对集群网络结构的破坏并不是必然发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集群的发展命运几乎完全控制在少数几个大型的跨国公司手掌之中,跨国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可能对集群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个案分析:波士顿128路地区与硅谷的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路公路地区已经成为半导体生产的中心,好几家成熟的电子公司在波士顿地区生产接受管和晶体管(如斯尔凡尼亚、Clevit公司、CBS-Hytron公司和瑞森公司)。在50年代初期,瑞森公司所生产的晶体管产量占为全国第一,而50年代末,128路地区的新兴公司Transitron公司的晶体管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虽然128路地区从一开始就占据优势,但是,20世纪60年代初,128路地区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半导体的创新和生产中心向硅谷转移。当时的就业数据十分说明问题:1959年,128路地区的公司在电子零部件部门所雇佣的人数是硅谷公司的两倍,但是到了1975年,情况发生了逆转,硅谷的就业人数是128路地区就业人数的2—3倍,到了1990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80年代末,硅谷的全部公营技术公司在10年中销售额达到220亿美元以上,而128公路地区所有公营技术公司的销售额只有20亿美元。1996年,美国发展最快的名列前100家的电子公司中有39家设在硅谷,只有4%设在128公路地区,硅谷诸如Sun微系统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半导体公司和惠普公司之类的企业都是1990年发展最迅速的,但128公路地区的企业几乎一半是总部设在该地区之外的公司的分支机构,而且大多建立于1970年之前,因此无法与硅谷同日而语。

Saxenian(1994,1996)认为,20世纪80年代128公路地区和硅谷经济业绩的差异不能归因于这两个地区在房地产成本、工资和税率上的差异。硅谷的地价和办公楼宇的价格都比128公司地区高很多,硅谷的生产工人、工程师和经理的工薪也远高于128公路地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传统的产业区位理论,硅谷应该因此而逊色,但较高成本的区位竟然使得硅谷更加吸引新兴企业和总部设在其他地方的技术公司的分支机构前来构巢。两地区的经济业绩差异也不能归因于军事开支模式。128公路地区在历史上就比硅谷更严重地依赖军事开支,因此更容易受到军事开支削减的影响,然而,128公路地区电子工业的衰退是1984年开始的,当时给予该地区的主要合同额仍在增加。

因此,Saxenian(1994),Kogut(2000)认为这种区域优势转换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硅谷的网络结构比128路地区集群等级式结构更适应电子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特点,集群的组织结构特点如图4-4所示。

图4-4 128路地区与硅谷集群组织结构的比较

资料来源:Kogut,2000。

在128路地区,少数的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小企业作为其供应商依附于跨国公司,并主要与跨国公司联系,彼此间的交流很少。跨国公司往往致力于建立垂直一体化的等级式结构,强调企业的自给自足。不少科技型企业所仿效的是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企业结构,当硅谷的创业者对东海岸老牌大企业的习惯弃之唯恐不及的时候,128公路地区的管理者却将其奉若神明。通用数据公司的一名高级副总裁说:“我经常研究规模更大的公司是如何组织的,并从中寻找答案,我眼中盯着的是得克撒斯设备公司、IBM、ITT、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公司。”一位在128公路地区工作了20年的元老说:“这里所有的小公司的目标是成为老牌的大公司,它们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大公司,并摆出一副大公司的样子。事实上,在这里,要使风险投资家满意,你的经营计划就必须使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小的数码设备公司或通用数据公司。”

由于128公路地区,少数跨国公司鹤立鸡群,因此集群内过于强调公司之间的界限,如大公司数码设备向来高度保密,自我封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公司是梅纳德地区最大的雇主,然而却没有一个高层经理参加当地的商会。其总裁奥尔森甚至组织他们参与当地社区的事务。跨国巨人数码设备公司没有把自己看成是128公路地区的一部分,仅仅将战略定位于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视角。这种孤立并非特例,其重要的竞争对手,通用数据公司的组织结构同样如此。

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在六七十年代漫长的专有产品循环中节省了大量成本,但随着技术分工的不断细化,它却越来越成为阻碍创新的重大障碍。128公路地区的通用数据公司、普莱姆公司和王安公司都集集权的等级制度和垂直一体化体系于一身,依靠被动的供应来源局限于已有的技术和技巧,失去了对市场需求、产品、技术创新作出反应的能力,因而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淘汰。

跨国公司公司内部与集群中公司间界限分明的等级式结构削弱了中介组织和商会的力量,这使得集群内企业间缺少非正式合作以及组织结构一体化的传统,技术上的自给自足减少了创新的空间。更为严重的是,集群内等级式结构阻碍了人才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由少数跨国公司所统治,高级人才忠于大型跨国公司,而非忠于地方集群。人才流动性的制约直接阻碍了创业精神和风险意识的培育,新的企业很难产生。一位现在在硅谷的前数码设备公司的管理人员说:“我们在DEC从不谈论开公司,我们也从未听说过这种事,而在硅谷我们经常谈论这个话题。”由此可见,等级式的集群结构中,分工合作、知识外溢的氛围遭到破坏,区域内创新的空间被大大削弱了。

与128公路地区明显不同的是,在硅谷,跨国公司与当地中小企业融为一体,纵横交错的相互联系密布于集群的网络组织当中。从来没有一家跨国公司能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硅谷内的跨国企业——惠普公司与128公路地区的跨国企业——数码设备公司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才创造了一种分权型大公司的模式,公司中各部门得到了自主权,并与当代的专业供应商合作,如20世纪80年代,公司与Octel通讯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交流声数合并技术;同3COM公司交换网络经理伺服装置;同Weitek公司交流半导体设计;同Informix公司交流数据库软件。这些合作使惠普公司与硅谷的经济融为一体,而且还经常向当地企业提供非正式的帮助,成为当地相互联系的社会生活中心。相比之下,128公路地区的数码设备跨国公司居于主导和孤立的地位阻碍了当地其他公司与新企业的成长。因此,硅谷网络式的组织结构使跨国公司被外部关系和供应商日益多元化的结构所包围,趋于专业化。硅谷内中介机构、商会组织活跃,人才频繁的流动于企业之间,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渗透于集群的网络之中,硅谷的这种组织结构促进了公司间信息、知识的交流,形成了区域创新网络。因此对于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的半导体行业,硅谷的发展必然后来居上,超越了128公路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