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增强机制

自增强机制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自我增强机制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将迅速扩张,使园区内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不仅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也提高了原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得企业快速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与该项创新相关的各个行为主体特别是企业在新思想的撞击下发生创新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使工业园区进化成为区域创新网络。

3.2.4 自增强机制

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经济学教授W·布雷恩·阿瑟(W.Brain Arthur)首先提出。他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边际报酬递增(increasing marginal revenue)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国内外产业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数量和行业规模一旦达到临界值,由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因素,工业园区也存在着具有报酬递增作用的正反馈,呈现自我增强机制。通过自我增强机制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将迅速扩张,使园区内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不仅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也提高了原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得企业快速成长。工业园区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又可以细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产抵押的自增强机制。工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者必须进行专用性的投资,而且往往是不可收回的沉淀成本。而且这种不可收回的专用性的投资作为抵押,也构成了进行持续性的企业参与的显示信号。这样,既起到了企业参与的甄别作用,也起到了诱使其他人增加参与工业园区信心的承诺作用。下面是园区中的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如图3-9)合作关系逐步巩固和演化的过程。它们一般表现为通过分包制形成以核心或主导企业为中心,由园区内的相关企业组织联合而成的一种企业网络。

图3-9 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分工合作关系

合作开始以后,配套企业从核心企业的援助中获得了比过去更多的资源,同时还通过自主建设积累起新增资源。一旦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决定继续合作,核心企业的下一步目标将是要求配套企业建立对应的生产体制,即适应核心企业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以提高分工生产体系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适应核心企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阶段,双方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金。与网络创建期相比,配套企业所应该投入的资源数量变大了,特别是在切断同核心企业的关系时浪费部分的比重增大了。也就是说同网络创建期相比配套企业更加深入到交易关系中去了。因为随着配套企业的技能水平越来越高,对核心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越来越强,从而在交易对象上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在能确保代替性供给源之前所花费的直接费用和在此期间内整个生产体制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同配套企业断绝关系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有理由继续深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园区表现出自增强机制。

二是信誉的自增强机制。阿罗(1972)指出,每笔商业交易都包含有信任的成分(24)。只要交易具有时间跨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信任。信任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机会主义信任,降低正式合约程度并有助于争端的解决。在双方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相容的基础上,企业合作双方都在积极积累信誉,而随着信誉的积累,其自身有不断强化并促使双方交易行为长期化的趋势。从配套企业的角度看,交易中配套企业的零部件的质量、交货的时间以及交货的方式不断满足核心企业的需要,形成自身的品牌信誉,这对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核心企业也有积累对分包企业配套企业的信誉的激励。核心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行为,如合理的订货价格、对分包企业的积极援助,长期合作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经营业绩都是对配套企业有吸引力的,从而核心企业的商业信誉的积累使其能够促使配套企业积极提高供应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使最终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分享分工的规模效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长期博弈中,双方都有积累自身信誉,从而得到对方的支持的动力。尤其是在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精神转化为一种社会精神时,便成为一种制度力量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很强的约束力。企业的道德风险将面临整个产业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惩罚,因此,高昂的机会成本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积累信誉,从而使得工业园区具有自增强机制。

三是创新的自增强机制。从创新的角度看,工业园区是众多新技术的孵化器。作为园区节点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中介组织之间,通过园区关系互动使高频率、高强度的相互交流和接触成为现实。园区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可能发生创新,当某一新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的信息在网络的某一节点产生之后,就会沿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这一过程中与该项创新相关的各个行为主体特别是企业在新思想的撞击下发生创新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使工业园区进化成为区域创新网络。园区产业链内只要某个环节发生创新,通过这一乘数机制,就会扩散出来,使与之相关的产品都得到创新。如供应商引进一种新的原材料,就会使需要这种原材料的产品都得到创新;生产商内某一个企业对其生产的零部件或工艺进行了创新,就会使需要这个零部件的产品都得到创新;同理,产品销售商为某一产品开辟了一条新销售渠道,这一渠道也就会成为其他产品的销售渠道。园区网络的这种创新乘数机制不仅可以使创新成果马上能在产品中反映出来,实现创新的高速度,而且一个环节创新会引发一系列产品创新,使园区内企业新产品成倍增加,这就是工业园区创新的自增强机制作用的结果。

【注释】

(1)正反馈机制是指系统的运行过程具有自我放大、自我增强的特征。也就是说,系统的运行具有一个加速度,其运行速度与时间正相关,即V=at,其中V表示系统的速度,a表示系统的加速度,t表示系统运行的时间。如果不考虑系统的阻力问题,系统的速度将越来越大。

(2)王水林.中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3)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政策直接产生市场主要是指政策能直接带来产品需求,如硅谷的最初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军事采购政策使硅谷每年至少获得上百亿美元的市场。

(5)夏海军.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7)张庭伟.高技术工业开发区的选址及发展.城市规划,1997,1.

(8)许陈生.高技术产业区理论探析.软科学,1999,3.

(9)鲍海军,徐建春,郑升.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城市规划,2002,4.

(10)早期的区位论把工业区位视为各种区位因子的函数,而这些区位因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而早期的区位论也可称为地理决定论。

(11)孙万松,孙启萌.园区经济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张永军.园区经济模式: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13)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经济评论,2003,3.

(14)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2.

(15)交易成本主要产生于市场交易关系及其过程中,体现交易维度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次数,园区企业主要通过增强资产的专用程度和提高交易次数来降低交易成本。

(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7)孙伟,黄鲁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软科学,2003,2.

(18)朱明礼,等.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基于企业行为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

(19)姚建峰.企业创新动力模型分析.财经论丛,2004,6:74-78.

(20)V.K.纳雷安安.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1)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中国软科学,2002,12:26-31.

(22)邝国良,万莉.“珠三角”产业集群在市场导向型模式下的技术扩散与政策研究.特区经济,2005,9:62-63.

(23)潘成华.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科研管理,2001,5:22-23.

(24)Arrow,K.,“Gifts and exchange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2,1:343-3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