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革命的论调

民族革命的论调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国民党右派反对民主、民族革命的论调国民党右派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利益,反对共产主义,在当时尤其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对共产党污蔑、谩骂、屠杀,务必全部消灭而后快。三民主义表明,民族的生存是民生问题中最重大的问题。因此,要振作精神,振兴民族,使中国民族的“血统”在世界种族的大混合中,“得到多的分量和永久的时间”。

7.国民党右派反对民主、民族革命的论调

国民党右派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利益,反对共产主义,在当时尤其反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对共产党污蔑、谩骂、屠杀,务必全部消灭而后快。由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对新三民主义身体力行,所以国民党右派在理论上也要反对新三民主义,借以反对共产党。然而,由于他们还打着国民党的旗帜,就不便正面反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所以对它解释时,就用歪曲和阉割的手法,来达到反对的目的。国民党右派,我们以戴季陶和叶青为代表。

1925年,戴季陶在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文中,除了对C.P.和C.Y.进行最恶毒的攻击,为国民党右派在组织上消灭共产党,在肉体上消灭共产党人作舆论准备外,对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还作过理论解释。该文有一节“三民主义的帝国主义观”是谈民族主义的。在他看来,帝国主义是“食色性也”的产物;食欲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使资本主义冲破一国界限,成为帝国主义;性欲产生的人口增加问题,支配由食欲产生出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发生血统竞争和民族竞争,也成为帝国主义。他将他信奉的这些“理论”,安到共产主义者的头上,然后再指责他们,批评他们所分析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只谈社会经济方面的,不谈人口和民族方面的,是一种不完全的理论。他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不是这样。三民主义表明,民族的生存是民生问题中最重大的问题。因此,要振作精神,振兴民族,使中国民族的“血统”在世界种族的大混合中,“得到多的分量和永久的时间”。我们且不说,从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理论”是多么荒谬;我们只要指出,这种“理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恣意曲解,因为民族主义的原意,对外是“自救解放”,即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而这种“理论”却将问题说成是保存和强化中国民族的“血统”,使其在世界种族的混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根本取消了民族主义中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而将民族主义说成是要中国民族在“血统”上同化其他种族!

从戴季陶将民族问题歪曲为在世界种族的大混合中保存和强化中国民族的“血统”,即民族的“血统”是民生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可以预料他对民生主义将作何解释了。他的文章有一节是“中国民生问题是什么”,但只字不提耕者有其田,却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共产党,认为他们要在文化和经济落后的中国,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建立工业的无产阶级专政,来达到革命建设的目的,这是办不到的。这是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阉割,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

戴季陶就这样取消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

叶青反对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是健全的反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在其《中国政治问题》一文中竟然认为,日本对中国,在中国未统一时,往往采取缓进政策,绝不施行军事侵略和进攻;但在中国走上统一之路时,因为这对日本不利,它就不能坐视,而要破坏这种统一,就采取直接的军事进攻的政策。这看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当某一帝国主义国家未能独霸中国时,它希望中国分裂,并支持军阀混战;当某一帝国主义国家看来可能独霸中国时,它就要通过其爪牙“统一”中国。叶青认为中国统一是原因,日本军事侵略是结果,这是汉奸的理论;这和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中国排日是原因,日本不能坐视是结果,实质相同。

叶青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他认为中国不存在封建剥削,没有土地问题。他在上述文章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便发展到资本主义初期阶段,根本不是什么半封建。关于土地所有权,现在大半已商业化,即土地已自由买卖,像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以前那种凭特权占有土地的情况,是非常之少的,土地所有权本来就不成问题,不予解决,亦无关系。这样,所谓耕者有其田就等于是无地的农民用商业即买地的办法来达到,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民生主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叶青利用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的特点,即土地可以买卖,一来否认中国封建制度的存在,二来抹煞中国土地问题的存在,反对用反封建主义来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国民党右派反对新三民主义、反对反帝国主义、反对用反封建制度的办法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就无法实现工业化。

【注释】

[1]《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5—126页。

[2]《布哈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页。

[3]《布哈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2页。

[4]同上书,第383页。

[5]同上书,第384页。

[6]尼古拉·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8—79页。

[7]参见陈其人:《布哈林经济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7页。

[8]尼古拉·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余大章、郑异凡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32—133页。

[9]尼古拉·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10]《孙中山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6页。

[11]《孙中山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3页。

[12]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改造思想研究》,中华书局1950年印,第98页。

[13]薛暮桥:《〈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页。

[14]参见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研究》,中华书局1949年印,第14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16]同上书,第6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