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演化模型

其他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演化模型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模型为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和演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4.3.3 其他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演化模型

根据模块化理论,模块化产品和模块化生产使对应的业务运营方式发生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价值形式的变化,信息和知识中的价值代替了物质产品中的价值,信息和知识成为模块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生产要素(孙晓峰,2005)。为此,企业在实施关键零部件突破的技术学习中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

(一)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在企业知识管理与控制方法中,顾良丰、许庆瑞(2006)基于产品模块化理论提出的模块化技术创新(MBTI)的架构模型具有一定代表性。

该模型从可显性、专有性和架构性三个维度来分析企业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可显性纬度中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即为隐性知识;专有性纬度将知识分为通用知识与核心知识两类,少量企业拥有、一般具有排他性的为核心知识;架构性纬度将知识分为架构知识、模块知识和元知识,其中架构知识是决定知识结构的知识(如关于产品模块分割或元件集成的知识),模块知识指由相关元知识集成并可独立完成某方面功能的知识,模块知识具有嵌套功能,而元知识是知识细分的最小部分。

该模型认为,企业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有着相互转换的关系;随着知识的扩散与传播,少数企业掌握的核心知识逐渐演变为通用知识、为多数企业所掌握;随着元件制造技术的成熟,多元件向模块集成是必然趋势,模块技术知识与架构技术知识之间是互动关系,模块知识是架构知识形成的基础,架构知识是技术知识模块化的重要依据。

该模型关于企业知识的分类、各类知识的相互关系及动态演化的分析,为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企业技术竞争与合作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二)企业技术能力演化模型

金麟洙(1997)关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学习的来源分析中,已反映了一部分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机制,包括技术能力形成与研发的互动、与生产的互动(包括“干中学”)、企业内部培训及企业与外部技术来源的互动等。赵晓庆、许庆瑞(2006)关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赵晓庆等的研究从知识角度将技术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显性层(显性知识构成)、核心层(隐性知识构成)和扩展层(企业的创新网络)。

知识角度的技术能力积累途径包括内、外两种途径,内部途径主要指通过内部研发方式获取新知识以提高技术能力,外部途径指通过技术引进、技术联盟、创新网络等吸收外部技术知识以提升技术能力。

该模型认为,技术能力的形成因企业基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过程,基于知识创造的过程从内部研发起步向外部拓展,知识形态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再向创新网络转化;基于知识吸收的过程开始于外部显性知识的引进,然后通过内部努力挖掘并获取背后的隐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扩大与外部的知识连接,形成更广泛的创新网络。

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力积累的过程是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过程,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从仿制能力形成、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到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在每个技术平台内内外途径交替,在技术能力提高过程中内外途径的方式和水平循环上升,如在仿制能力形成中外部途径主要为技术引进,内部途径主要为“干中学”,而在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中的外部途径需要上升为合作开发,而内部途径需要上升为内部研发。

这一模型为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和演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