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新时期广西如何加大农业投入

论新时期广西如何加大农业投入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新时期广西如何加大农业投入韦坚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群众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农业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新时期广西如何加大农业投入

韦坚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群众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进入新世纪要把广西的农业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增加广西的农业投入是推动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广西农业投入情况

农业的弱质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关注农业的发展,普遍对农业实施了支持与保护政策,我国也不例外,广西也是如此。近年来,广西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额呈上升趋势。广西地方财政支援农业的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等。近年来广西地方财政支援农业的资金总额还是逐年增加的。全区财政支农资金由2000年的27.8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8.7亿元,增长了104.6%,平均每年递增16%,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每年投资增加额都在5亿元以上。2005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达到76986万元,比2000年的58386万元增加了18600万元,年均增长5%,占地方农业支出的比重13.1%,比2000年下降7个百分点。支持不发达地区用于农业支出增长较快,该项支出年均增长5.3%,占农业支出比重在3%~7.2%之间,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肯定,广西财政支农资金的稳步增加,对加快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确保农业总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农户投资大幅度增长。农户投资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消耗物质成本和劳务费用的总和,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两部分。农户投资是农村总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农民就成为农业投资的主体。2005年,广西农户生产投资累计544.8亿元,是同期全区财政支农资金的将近十倍。

(3)农户生产投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家庭经营内部一、二、三产业生产投资全面增长。家庭经营第一产业费用持续稳步增加,对第一产业投资以每年平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投入量始终占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90%左右。农户投资的重点仍然是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投资与第一产业投资同步增长,家庭经营费用投资总额大大高于生产性固定投资总额,但生产性固定投资增长快于家庭经营费用投资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广西农户人均家庭经营费用由567.34元增加到997.17元,增长75.7%,平均每年增长11.9%,占现金支出比重达3成以上。而用于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则仅由50.87元增加到108.28元,占现金支出比重仅为3.5%,但增幅达112.8%,平均每年增长16.3%。

(4)农户生产资料实物投入量稳步增加。农户在生产投入额增加的同时,生产资料投入数量随之增多。2005年,广西使用化肥201万吨,比2000年的123万吨增加78万吨,增长63.4%。年末平均每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大幅度增加。役畜、产品畜从2000年的773.52元增加到2005年的1205.57元;大中型铁木农具从165.83增加到236.71元;运输机械从463.53元增加到507.20元。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到2005年底,平均每百户拥有生产用汽车0.74台,比2000年的0.3台,增加了0.44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从7.98台增加到14.21台,大型拖拉机从0.26台增加到1.39台,机动脱粒机从10台增加到20.55台,水泵从10.35台增加到15.54台。(见农户现金支出情况表)

2000年、2005年农户现金支出情况表(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单位:元

(5)信贷资金投入稳定增长。近年来,金融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呈增长态势。虽然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信贷投入相比,农业尚处于劣势地位,但信贷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资金需求的紧张状况。统计资料显示,金融机构农业存款由2000年32.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23亿元,而农业信贷则由2000年的107.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8.44亿元,增长了76.1%。农业信贷增长快于农业存款的增长,说明近年来金融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是加强的。如下表:

2000~2005年农业信贷情况表(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单位: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轨时期需要的投入更多。而实际情况是虽然近年来广西农业投入有一定的增长,但仍然明显不足。农业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财政投资不足,总量虽有增加,但比重下降。如下表:

2000~2005年财政支农资金情况表(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单位:万元

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00年的10.8%下降到2005年的9.6%。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25%,日本、以色列等国甚至高达40%~95%,即使像印度这样的发展国家中,也达到10%。而广西地方财政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在过去几年间仅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相比,广西地方财政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明显是不够的。

二是农村集体对农业投资十分有限。农村集体对农业投资是指农村乡(镇)、村等集体组织用于农业(农林牧渔)生产方面的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林牧渔业生产用机械设备、役畜及产品畜的购置等方面的支出。实行家庭经营后,广西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弱,对农业的投入很少。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广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存在大量的空壳村就足以说明农村集体对农业投入的无能为力。

三是农业投入的渠道比较单一,投入主体多元化虽有起步,但仍然未成气候,农户仍然是农业投入的主体。

(三)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1)农民等、靠、要思想的束缚。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多民族为一体的省份,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社会生产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下,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的情况尤为严重。社会生产力的长期落后,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比较落后,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缺乏闯劲和开拓精神,直接反映到发展经济上,就是没有做大做强产业的冲劲,从而导致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当然,这种落后不仅仅是反映在对农业的直接投入上,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方面也带来很多影响,如投入环境、政策措施、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市场营销等都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增加较快,但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78年,广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20元,2005年为2420元,年均递增12.24%。而全国平均水平则年均递增12.6%,广西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由于增速缓慢,使得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由1978年的14元扩大到2005年的835元。农民收入水平低直接导致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不足,有限的收入只能用于解决温饱,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

(3)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地区集体经济受到严重削弱。目前,仅有15%左右的村具备一定的集体经济实力。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过去作为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主要依靠,如今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已经今非昔比,大大减少。一般来说,目前拥有一定集体经济实力的村,大多仅能维持日常办公正常开支。个别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即使有一些投入,大部分也是投于比较效益高的工副业项目和代群众上交统筹,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比例很小。另外,土地承包费的收取随机性较大,收取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保证对农业的投入。再说,目前已经取消了土地承包费的收取,以后连这部分的费用都没有了。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广西农业投入的规模和水平之所以相对较低,这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是分不开的。就目前的国情、区情看,国家的资金投入,不可能满足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由于农业的弱质特性,加之广西农业又相对比较落后,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集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发行股票、债券、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等尚缺乏条件和吸引力,很难通过这些渠道筹集到必要或足够的资金。

(5)信贷资金难以向农业倾斜。首先受比较利益驱动,金融部门客观上形成重工轻农的倾向,加之农行企业化的管理体制,效益驱动使得部分农贷资金“农转非”。其次在各级大力倡导搞活金融市场的前提下,出现多家银行机构插手农村揽储现象,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采取多形式的内部高利率集资,也使部分农业资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据某个县调查,市建设银行在该县某乡设立了10个代办点,城市信用社设立2个代办点,致使该乡农行信用社存款额大幅度下降,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调查中,有26.7%的农户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6)支农资金多头管理,投入分散。目前负责农业各项专款投入的机构很多,缺乏部门间的统一协调,致使各项专款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向分散,难以发挥集聚和规模效益。

(四)新时期增加广西农业对策措施

新时期增加广西农业投入最大的一个特点或者叫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增加广西农业投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要特别重视、保护、稳固农业的发展,坚决克服目前已经出现和潜在的忽视农业、放松农业、冷落农业以及“口号农业”的错误倾向。要真正把增加农业投入落实到农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

(1)大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各级财政必须要按照新颁布的《农业法》,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无论财政有多困难,也要想方设法保证农业的投入资金。要改变发展思路和工作作风,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节约资金增加农业的投入。各级人大要履行职责,真正肩负起监督职能,加强对支农资金预算的审查,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通过人大的力量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足额到位,并正确使用。要管好用活支农周转金,使其与财政无偿投入资金相结合,形成投入合力。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农业发展基金的征集管理工作,稳定来源渠道,强化征收措施,严格减免制度,搞好使用管理。

(2)加强集体经济和农民的投入能力。要使集体和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是问题的根本。要加快集体所属乡镇企业包括非集体所属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经济实体的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提升乡镇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建立健全“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保障制度,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应进一步完善集体提留办法,逐步实行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各业的全方位提留。继续探索有效的劳动积累制度。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实际情况和部分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工量大的特点,适当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用工量,并进一步执行“以工代赈”等政策,更加有效地动员劳动力投入,用劳动力投入弥补资金投入的不足。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严格规范近年来在农村进行的税费改革,坚决从制度上取消向农民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并通过增加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进行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要进一步探索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路子。直接补贴方式具有补贴方式直接、操作简便易行、收益面广、公开透明、政策成本较低等特点。要针对农业补贴过多集中在流通领域造成的种种弊端,大力削减对流通领域的补贴,研究建立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方式。现阶段补贴要从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出发,并兼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应扩大良种补贴,并向主要农产品倾斜。增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补贴,加大农业机械更新、动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生产性补贴。对农民购买农业柴油、农用电、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适当给予补贴。

(3)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农业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立法。建议根据新形势需要,在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研究设立更加明确和更具约束力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对农业投入的职责、投入方式、管理体制、金融支农政策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使农业生产性投入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持合理水平,并建立起依法正常增长的机制。与此同时,应加强鼓励各种资金投入农业的政策研究,通过激励政策引导各种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4)多渠道拓宽农业投入来源。一是利用外资。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契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广泛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发挥广西盛产水稻、玉米、甘蔗、水果、木薯、油料等资源优势,扩大利用外资渠道。各级政府要重视研究利用外资的地方保障措施,为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环境。二是扩大农贷规模,保证农业信贷的适度增长。在安排信贷资金上,每年对农业贷款规模的增幅应适当放宽,鼓励农业信贷向农业优势产业倾斜,应探索研究农业信贷实行相对的差别利率,提高农行贷款用于农业的比重,保证粮棉油收购资金需求,不向农民打白条。

(5)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继续健全、完善农村银行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领域后,农业发展银行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农业政策性信贷的重任,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资料短期贷款、农产品库存贷款、农村公共品贷款上,低息为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提供资金,切实对农业进行保护。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改革,对商业性经营倾向严重的信用社,顺其发展路径改革为商业性金融;对合作性较好的,继续加以规范,使之成为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各个金融机构要开拓适应农村需要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降低“三农”贷款的门槛,为农民提供安全、快捷、简便、低成本的金融业务。金融业应探索逐步向私人资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允许在农村开办私人信用社、私人银行和其他私人金融机构,让它们在与国有银行进行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出台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发展农村各种投资基金和多种信用形式,改变目前农村间接融资比重过大,银行风险集中的现状。要重点对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农户积极的贷款支持;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入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让农户在增加生产性投入中得到实惠。二是推广农业保险制度,强化政策性保险。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户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性投入风险增加,收益预期下降。应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农业投入风险分担机制,保护农业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在坚持国家、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在县一级建立农村保险互助机构,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与责任感。坚持走农业保险主体多元化之路,不仅要发展国有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互助保险公司,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农业银行、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等可以凭借其网点优势开展农村保险业务,拓展农村市场,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分散风险,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展自我。

(6)加强各种农业资金的投入管理。要强化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综合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对农村各业的财政支农投入,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农村各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协调各方面利益,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现象。要对农业投入项目加强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实现农业投入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财务监督和审计工作,保证专款专用,防止挤占和挪用农业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金效益。

(本文原载于《市场论坛》2007年0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