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掘传统文化瑰宝

发掘传统文化瑰宝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掘传统文化瑰宝 建造现代精神家园——关于防城港市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的思考杨佰升近年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伏波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从“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角度出发,加大挖掘和研究力度,使广大市民不断加深对伏波文化的认识,伏波文化的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基于这一原因,伏波文化对防城港市的影响力更具特殊性。

发掘传统文化瑰宝 建造现代精神家园

——关于防城港市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的思考

杨佰升

近年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伏波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从“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角度出发,加大挖掘和研究力度,使广大市民不断加深对伏波文化的认识,伏波文化的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大力弘扬伏波文化,对于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利用防城港的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一批具有防城港特色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就伏波文化与防城港的特殊关系,伏波文化在防城港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防城港的实际,提出了防城港市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伏波文化在防城港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平息叛乱,这一充满扑朔迷离和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为南疆的开发奠定了千古的功业。时至今日,虽已经历了1970个春秋,但人们从未忘记,千年的风雨浸润,不曾退色。它对岭南地区特别是对防城港,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它的奥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伏波文化是防城港市传统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防城港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远古时代,防城港就活动着我们的人类始祖,新石器时代留下的散布于江平交东社山、江山亚婆山、茅岭杯较敦等沿海各处宏大的贝丘遗址,充分印证了防城港历史的悠久。而见于书文记载的历史,始于秦汉。防城港市由于地处岭南边陲,远离我国中原地区,文化发展滞后,曾被称为“南蛮地区”。但在东汉年间发生的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事件,使防城港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伏波将军马援奉诏南征交趾平息叛乱,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伏波在南征的过程中,沿途修路,建设郡县,治理城郭,凿渠灌溉,使用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史学家们认为,这次事件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其结果是汉朝封建制度战胜原始氏族制度,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伏波南征文化,是岭南地区特别是防城港的文化历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是防城港市传统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防城港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标志着防城港传统文化开始走向成熟,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着、交触着。

(二)伏波文化的魅力历久不衰,对防城港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

伏波文化的产生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她像滔滔江水一样奔腾向前,不止不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伏波是岭南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鼻祖。南征事件不同凡响,不仅改变了岭南还成就了马援及其战友。伏波南征之前,岭南地区十分落后,物质匮乏,文化荒漠,人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加上战乱不断,苦不堪言。伏波将军马援以及“马留人”不仅为南夷带来了和平稳定,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生产技术,使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获得质的飞跃。对文化之根,对先人恩泽,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二是伏波拥有高尚的品德。马援早年田牧,多有良法,收获颇丰。曾拥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但马援不做“守钱虏”,把田牧所得都“施赈”给兄弟朋友,自己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日后当上“大官”也不忘根本。马援征战羌地,信任当地民众,以德服人,使羌人与汉人世代友好,实现民族的团结融合。在征战途中,他不让士兵用村民井水,自己还抱病带头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因不适应南方气候病倒了,他宁愿凿山洞而宿,也不进村扰民。他每到一处,都修城挖渠,治理水患,发展农耕,造福百姓。

三是伏波对国家立有大功。马援文武双全,蹈略过人,精忠报国。在经济上,他进言铸五铢钱,“解三府十余难,天下赖其便”。在技艺上,他善于相马,并作《铜马相法》一书。在军事上,他聚米成山,是军事地形技术与沙盘推演的鼻祖。马援西抚羌戎,东定皖城,北拒匈奴,南安交趾,战功赫赫。晚年时仍以年迈之躯,请缨征讨五溪。他身先士卒,不避疫瘴,为了国家悲壮赴难,践行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四是伏波留下千古名言。马援的“凡殖货则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语句,堪称为悬诸日月不刊之论,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人仁士。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为丈夫的“三不朽”,多少有志男儿为之而穷其一生,孜孜以求。纵观几千年历史,能成就其中之“一不朽”者,凤毛麟角也。而马援将三者集于一身,达到了至高的人生境界,从而产生超乎寻常的人格力量。

五是马留人的薪火相传。伏波将军马援与防城港有着深厚的情缘,为防城港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宝贵文化资源。南征交趾胜利后,马援将部队的大部分人留下来,让他们生活在当地民众之中,共同开发南蛮之地,史籍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马留人”积极传授中原地区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华夏文化,对广大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处边关的防城港地区,“马留人”的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其中纯旺、黄万定两人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平夷大夫,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扎营防城,“留守钦邕二界”。同时被留下来的还有号称“七姓将军”的林采凤、简有龙、梁启宁、刘公祖、陆缘渊、凌官旺、韦料真和一大批部属,史称“十万山中马留人”。防城港成为“马留人数量众多、史料记载最著,为他地所无”的地区。以纯旺、黄万定为代表的“马留人”,薪火相传,留守边关,建设防城,已成为伏波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原因,伏波文化对防城港市的影响力更具特殊性。

六是伏波已成为防城港人重要的宗教信仰。近两千年来,伏波将军马援的英雄业绩和无量功德,一直被岭南人民广为传颂。人们十分崇拜马援,把马援神化,尊为“伏波大神”。东汉以后,今广西、湖南、广东以及海南境内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崇祀伏波。防城港是中国伏波信仰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对伏波的信仰不逊于武圣关公。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的东兴罗浮伏波庙,近年来每年都在此举行伏波庙会。“马留人”及信众祭拜伏波将军的场面十分庄重,庙会上举行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人们在伏波神像前摆上五牲酒礼,举行烧香焚纸钱,举行祭祀典礼、降生童问卜、丢教杯祈福等仪式,以及开展舞狮、舞龙、武术表演、对山歌和唱师公戏等活动。祭拜仪式结束即在庙内庙外设席乡饮,因陋就简,男女老少咸集,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一派热闹。京族人也信仰伏波将军,江平镇京族人聚居的红坎村等地建有专事奉祀马援的伏波庙。京岛的哈亭中,供奉有各种各样的神,其中也有伏波将军的神位。随着中越边民交往日益频繁,每年的京族“哈节”和伏波庙会,应邀参加的越南边民越来越多,伏波文化成为中越民间交往和联系的纽带。在防城港地区,民间“伏波庙”、“伏波神位”不计其数,几乎遍及每个村落,香火旺盛,奉祀不断。伏波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二、防城港市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的对策

关于伏波文化,历史上许多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防城港市近年来比较重视对伏波文化挖掘和研究工作,但还是处于初始阶段。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多,工作量大,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防城港人来说,需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弄清伏波文化的精神实质

发生在将近两千年的马援南征事件,对防城港市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要极端珍惜和挖掘这份文化宝藏,认清伏波文化的宝贵价值,努力促使其发扬光大。

一是认真挖掘伏波文化的资源。马援南征,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侨务等领域的许多问题,也产生许多英雄人物和悲壮的历史故事。伏波文化传播近两千年,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较高。伏波信仰也持续近两千年,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保护这一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是积极探讨马伏波现象。马援是一座遗传千年的瑰宝。与马援同时代的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当时是何等的荣耀,但在他们的身后,只是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偶尔被人记起。而不被列入其中,且去世时还蒙受冤屈的马援将军却青史垂名。历史上不止一位伏波将军,我国历代君王大多喜欢将伏波将军的称号授予部将,缘于“伏波”两字有着降伏敌国、战无不胜的寓意。据统计,从西汉至南北朝,被封称为伏波将军约共50多位。在50多位伏波将军中,马援的名声最为显赫,与防城港地域的关系最为密切。有学者认为,防城港是马援南征平叛、建功立业的主要活动地,马援在防城港不仅生活和战斗过,而且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而提出“防城港是研究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的一个中心”的建议,笔者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待各方的共同努力。纵观历史,其他伏波将军几乎被人们遗忘,但马援伏波将军永远被人们记住了。天下大大小小的伏波庙、伏波神位不计其数,被供奉在神坛上的几乎都是马援,伏波已成为马援的专号,这“马伏波现象”,不仅源于人们对伏波将军马援的敬仰,更源于人们对其精神的崇拜。

三是充分理解伏波文化的内涵。马援的一生并未留下价值很高的文化著作,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马援热爱祖国、爱护百姓、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特别是他老当益壮、为保家卫国、牺牲在战场、马革裹尸还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马援在战场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他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无所不能的神灵,其目的仍是为了教化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伏波的教化功能,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在他们的文章和讲话中多次提及马援,对马援精神推崇备至。各级各地也希望伏波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伏波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四是弄清伏波文化的精神实质。伏波已成为精神的化身。人们把伏波文化精神概括为:尚武从戎、舍身疆场之爱国精神;匡扶社稷、忧国恤民之民本精神;苦学上进、自立自强之奋斗精神;勤俭持家、清正为官之廉洁精神;扶贫济困、急公好义之仁爱精神;尊师崇儒,孝悌治教之尚德精神;拼搏勤奋、百折不挠之创业精神;推衣解食、舍己为人之公益精神。伏波文化精神,无论其深刻的内涵还是广博的外延,都包含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深厚的忠孝文化。因此,把伏波文化弘扬光大,世代相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二)建立伏波文化研究机构,加大伏波文化的传播力度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伏波文化的发掘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许多方面还跟不上。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一是成立防城港市伏波文化研究会。研究会围绕传播伏波文化,弘扬伏波精神这一主线,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正确分析和解决研究中的各种问题。要以振兴文化、颂扬美德、增强合力、促进和谐为目标,搭建交流平台,扩大联谊范围,拓宽传播载体,把伏波文化精神发扬光大,不断夯实防城港市的历史文化基础,为把防城港市打造成中国海洋文化名城搞好服务。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充实研究队伍,提升研究水平,积极作为,不断扩大研究会的影响力。

二是重视对伏波文化遗存的保护。马援南征事件,在防城港市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威遥古运河。马援为了使南征大军庞大船队能避开北部湾外部海面风急浪高之险,从江山半岛拦腰挖掘出一条海上运河,把防城港湾与珍珠港湾贯通,保障了船只的避风和安全往返,成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设施。不知是因为价值的巨大还是开凿的异常艰辛,人们为运河取了一个寓意深刻而又很有文化味道的名字:“天威遥”。此事在古籍和唐、宋正史多有记载。天威遥运河遗址是伏波文化最具历史价值的一处重要见证。在防城港地域,已发现有汉代墓葬及陶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有随马援南下留守南疆两位裨将的墓园古迹。还有大量关于伏波的民间传说,如《三箭定风波》、《屎计退叛军》、《赠剑服酋长》、《伏波显灵授功田》等故事传说,色彩神奇,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必须要注重保护。积极支持做好各地伏波庙的修缮管理工作,对与马援相关特别是防城港“马留人”的历史遗存,要列入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建立伏波专题博物馆,提高伏波信仰遗产保护档次。

三是加强伏波文化的宣传。要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层面,更长远的眼光,抓好伏波文化的宣传工作。要在报纸电视等媒体设立专版,切实加强宣传伏波文化力度。通过以“马援”、“伏波”命名新街道和举办“传统文化与伏波信仰”研讨会、伏波文化征文和摄影大赛、伏波文化知识竞赛、伏波文化活动周、伏波文化宣传月等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伏波文化,促进伏波文化响彻中国走向世界。

(三)抓好伏波文化产品系列开发,构建防城港城市文化精神

伏波文化博大精深,必须要把伏波文化系列产品开发好。

一是做好伏波文化史料的组织编纂工作。要做好伏波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很有必要把散落的史料汇总,把零碎的史料整合,把参差不齐的史料系统起来。全面盘点防城港市范围内作为伏波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说、民间信仰、南征古战场、古营盘、伏波庙宇及“马留人”遗物等文化痕迹,并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打造研究和宣传平台,编辑出版《防城港伏波文化》,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发行数量,不断拓展传播范围。

二是设立伏波文化节。把伏波文化节列入防城港市每年定期举办的一个重要节庆。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南征部队为纪念“下南”,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将士们都举行唱歌、游泳、放风筝、跑马、射箭等文体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俗称“下南节”。我们应把古时“下南节”的传统继承下来,举办防城港市伏波文化节。目的是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及其战友的功绩,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激发广大市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节庆活动要充分体现伏波文化的内涵,也要有包括民歌演唱、山歌对唱、龙舟竞渡、放风筝、钓鱼比赛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结合梦幻北部湾大型海上演出,创作突出“伏澜遏波之神”为主题的一台戏,一首歌,同时通过采取创作一批以“伏波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电视专题和报刊专栏等形式,努力把伏波文化节打造成防城港市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节庆品牌。

三是开展“伏波文化乡村”评选和举办“伏波文化奖”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伏波文化乡村”评选活动,使伏波文化成为防城港市最有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的文化建设载体。设立“伏波文化奖”,造就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伏波文化氛围,不断向外部传递和宣传防城港市积极建设“伏波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心,努力打造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支撑和知名品牌。兴建伏波文化广场,树立伏波及部将的雕像、书画和名言名句等,扩大伏波文化覆盖面,提高伏波文化的品位。

四是抓好伏波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对伏波庙会、伏波祭典、伏波传说以及“马留人”的习俗等要着手作系统的挖掘整理。特别是与马援南征相关的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在防城港留存较多,流传广泛,有的赞颂马援勇猛神奇,有的表现马援足智多谋,有的反映伏波显灵助人。还有的是地方的风物传说,如“三口浪”、“里接”、“火烧墩”、“马鞍坳”等地名,都与伏波有关。这些故事与传说,大都带有神话色彩,形象生动,令人神往,表达了人们对伏波将军马援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挖掘和整理工作,争取逐一列入自治区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正确发挥伏波文化的教化功能,用伏波文化信仰引导好信众,为弘扬美德、净化社会、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是积极开展伏波文化联谊交流活动。发挥伏波文化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各地伏波研究会、庙会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建立互通互访机制。支持搞好各种纪念伏波的活动,扩大伏波文化的影响。积极倡导广大信众开展各类慈善救助工作,发扬仁爱孝悌、无私奉献的伏波文化传统,构建爱国爱家、团结包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

(四)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伏波文化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品牌

经千年不衰、越百世弥新的伏波文化,是防城港市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但要把这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做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证。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已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出台伏波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工作要求和职责分工,保障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目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强力推进,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如期完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必须明确目标定位。应当承认,伏波文化在防城港市的研究还刚刚开始,伏波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还缺乏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因此,必须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定位和工作策略,努力把伏波文化这一品牌做大做响亮,积极推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方面有许多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像柳州推出“柳侯”、钦州推出“冯子材、刘永福”、玉林推出“千年古州”,他们“推销”自己的历史文化很有一套。特别是福建打造的“妈祖文化”,更是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要敢于开拓,不断创新,把伏波文化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品牌。

三是必须更加重视伏波文化的学术研究。学术是探索的桥梁,学术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市委提出了“打造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把伏波文化打造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因此,对伏波文化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对它的学术研究必须要不断跟进。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用甘于寂寞的坚守,以扎实治学的精神,更积极地参与到伏波学术研究工作中去,为“学术防港”、“文化防港”的建设作积极贡献。同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真正把集“真、善、美、和”于一体的伏波文化精神诠释出来,使之成为防城港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点,成为响彻海内外的文化品牌。

主要参考资料:

[1]三水氏族谱编委会:《三水氏族谱》,2003年。

[2]《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3]《马援文化研讨会文集》,防城:2006。

[4]廖国一:《中越边境的伏波庙会与“马留人”》,红豆社区。

[5]邓弦:《伏波将军与防城港》,防城港日报,2010年8月30日。

[6]《钦州黄氏世谱》,2008年。

[7]《后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