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兴趣,发掘天赋

培养兴趣,发掘天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钱钟书,还是丁俊晖,乃至很多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首先不在吃苦耐劳,而在于兴趣和天赋。在谈兴趣和天赋之前,我要先区分两种不同的兴趣。孩子会因为这样的兴趣而自发地去学习钻研,对更高的知识层次与技术水平产生自然而然的向往,这叫作学习型的兴趣。教育者们需要帮助孩子消除、减轻某些消极的兴趣,引导娱乐型兴趣转变为学习型兴趣,并大力支持孩子的学习型兴趣。是的,姚明和郎朗的确具有很大的天赋。

但凡年轻有为的人,往往没有虚度他们少年时期的大好时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规范阶段”中大多已经初步接触并实践了自己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近些年来,为了追求成功的“励志说”大行其道,人们在潜意识中已经默认成功靠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数不清的艰辛。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是成了老师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假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来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名咖大家在很小的年纪就如此能够吃苦耐劳、坚韧不懈呢?

先来看两个例子吧。文学大家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上交了语文近满分、英语满分、数学却只有区区15分的答卷,最后还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钱老的语文、英语水平是成功的吗?这有目共睹。按照“励志学说”的观点,钱老一定有着很强大的吃苦耐劳、起早贪黑的精神,他要像一台机器一样频繁地练习写作才可能成为文学大家。那么问题来了,钱老当年的数学成绩为什么只有15分呢?难道是因为他脑子太笨学不会数学吗?显然不是。那么钱老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何对数学不起作用了呢?

还有,众所周知丁俊晖在台球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从小咬牙苦练的吗?不是的。他最初在路边的台球厅展现出了天赋并被其父加以培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水到渠成,15岁时就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亚洲锦标赛冠军。

无论是钱钟书,还是丁俊晖,乃至很多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首先不在吃苦耐劳,而在于兴趣和天赋。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有一种盲目的、想当然的认识,认为吃苦和努力是差不多的意思:努力了就得吃苦,不吃苦不咬牙坚持就不是努力。这也是我们教育观念的一种普遍偏差。我们往往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代,“快乐学习”简直是天方夜谭,非常不切合实际的,实则不然。竞争激烈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痛苦不堪地去学习。

快乐学习也并不是不努力地学习。钱钟书先生曾研习写作至深夜,丁俊晖也需要每天数小时地练球,所有的英才、大家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练习。重点在于,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是痛苦万分咬牙坚持,还是怡然自得精神饱满呢?我想恐怕是后者。他们对专业、事业的热爱有目共睹。这里的热爱,正是由最开始的兴趣发展而来的。

在谈兴趣和天赋之前,我要先区分两种不同的兴趣。本节所说的兴趣是什么呢?是能引导孩子对某方面的知识、技能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孩子会因为这样的兴趣而自发地去学习钻研,对更高的知识层次与技术水平产生自然而然的向往,这叫作学习型的兴趣。还有一种兴趣是和娱乐紧密挂钩的,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对漫画感兴趣,单纯是因为这些东西能让他用来娱乐,能让他感觉到快乐而已。现如今电竞行业风生水起,很多沉迷于网游的青少年以电竞职业选手的风光作为心理安慰,之后便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里,这就是典型的娱乐型兴趣。学习型的兴趣能够让人积极地进步,也能够让人放松娱乐,但娱乐型的兴趣只会让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进步、无法自拔。教育者们需要帮助孩子消除、减轻某些消极的兴趣,引导娱乐型兴趣转变为学习型兴趣,并大力支持孩子的学习型兴趣。

姚明、郎朗等人之所以能在很小的年纪就投身于自己的专业训练并最终取得很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的孩子多出了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在篮球、钢琴等事业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归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努力的同时逐渐坚定人生的方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心中有多苦闷、多需要忍耐。恰恰相反,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进步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从而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这就叫作快乐学习的实现。

很多人会觉得姚明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郎朗又出生在音乐世家,他们的条件和起点不是一般的孩子能相比的。是的,姚明和郎朗的确具有很大的天赋。但是这天赋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姚明一出生就喜欢拍球,郎朗一出生就喜欢音乐吗?

与其说是父母的基因带给他们天赋,不如说是他们后天的成长环境赐予了他们天赋和兴趣。如果姚明的父母不常常打球,如果郎朗的家里音乐氛围不够浓厚,那么他们又如何知道这些东西呢?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孩子在展现天赋的时候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教育者们的慧眼来发现孩子的才能了。

有些家长丝毫不留意孩子的天赋和闪光点,总认为自家的孩子只有死读书混文凭这条唯一的路可以选择。孩子们不缺少才能,只是教育者们缺少发现才能的眼睛。

不要将孩子无意中带给你的惊喜当成意外。前些日子网上有首出自一位小学生笔下的诗广为流传:“我想变/变成一棵树/开心时/开花/难过时/落叶”。不得不承认这首诗的意境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语言并不华丽,但却简练工整,实在反映了这位小朋友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这个孩子的老师与父母一定是懂得教育的,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杰作。现在这首诗通过网络得到了成百上千万网友的支持,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对文学创作兴趣大增。这个例子无疑是教育者发现孩子天赋并将其转化为兴趣的经典案例。

孩子们总会在无意中绽放光芒——他们会在玩耍的时候唱出很动听的歌;会用随便一张白纸画出美妙的图画;会在日记里写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金句。这些不仅仅能够反映孩子们的音乐、绘画、写作天赋,更代表了孩子们无穷的创造力。无论在哪个行业,创造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子,也是区分庸才和天才的标准。

不少家长一定会有这样的质疑:假如我的孩子的兴趣天赋和现在的高考内容没有一点关系,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兴趣岂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样的问题很实际。很多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让孩子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真正作用。

如果孩子的兴趣本身就是语文、数学或者外语,那么这对于考学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孩子的确对音乐、体育等与课堂知识关系不大的知识感兴趣,那就丝毫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帮助吗?当然不是。

要知道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状态和态度,有的人过的是学习的人生,有的人过的却是不学习、混日子的人生。如何让孩子过上学习式的人生呢?对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极有效也极高效的学习,通过学习自己的兴趣,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从而感受到共同学习的乐趣;通过对兴趣的热爱,孩子们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在心里尊重老师,从而主动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兴趣不断地学习,孩子们可以亲身体会到取得进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学习本身就涵盖了不断练习研究、积极沟通等内容。上述所有好处都不只局限于孩子的兴趣,还能够对孩子学习的所有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并不是只去吃苦就可以的。怎样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规律?怎样培养自己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都不是单纯的刻苦能教给孩子的,此时对兴趣的学习就再一次成了孩子们的老师。试想:假若孩子对钢琴感兴趣,那么在一段时间的快乐学习后他就会明白要想弹好钢琴就不仅要熟记琴键的固定位置,更要去理解不同曲目演奏时所需的情感。这是不是和写作文有些像呢?要想写出好作文,不仅仅要能写出流畅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学习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事情。孩子带着兴趣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更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他会亲身体验到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对于学习来说是多么重要。多向老师请教、多和老师讨论,这本身就是很可贵的学习能力。等到孩子在做他并不是太感兴趣的数学练习册时遇到了不懂的题,他也会想要去向老师请教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冥思苦想——因为他之前感受过老师指导的重要意义,这本身就节约了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

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有很多种,孩子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对整个的学习和人生都大有裨益。

孩子会弹钢琴、会踢足球的特长本身能够直接让他在学校变成一名学霸吗?恐怕不能。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孩子会因为这些特长变得优秀。且不论孩子的综合素质会因此而大大提升,毕竟某些家长只关心能让分数大大提升的东西,要知道人的发展都有一种惯性——优秀的人往往更愿意采取行动来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平庸的人则大多总是十分懒散、无动于衷。这也就是说,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如果习惯了优秀,那么他无论到什么环境下都会积极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谁能说积极的态度不是人生的真谛呢?

更重要的是,之前的优秀能够给孩子以极大的自信和能动性来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他们不会选择掉队,纵使学习的内容有了变化,但前进的方向和惯性并不会改变。在中学校园里,有很多女孩子又是学霸又会跳舞,也有很多男孩子不仅学习好还会弹吉他。由此可见兴趣对于男神女神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人生不是更加丰富多彩吗?

虽说将这一部分放在了规范阶段的章节之中,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时时刻刻都可能表现出来的。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道路,那就必须多陪陪孩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等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真正地被开发出来,教育者的作用就只是引导和支持而已了,根本不需要拿着小鞭子在后面督促、布置一个又一个硬性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