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选择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选择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选择1.区域政策应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导方向以往的一些研究都认为,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差距过大,寄希望于通过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企业改革。二是加强对中部地区重点工业的支持。三是加强中部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六是对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革改造。

四、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选择

1.区域政策应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导方向

以往的一些研究都认为,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差距过大,寄希望于通过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这一观点显然是只从西方的区域政策来推论,过高地看重区域政策在解决区域差距方面的能力,也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东北振兴和西部开发的政策实施效果看,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显然不能有效地解决东北、西部与沿海的区域差距问题。依此类推,也不必寄希望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能够解决中部与沿海之间的差距问题。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政策主要基于充分市场化基础上,生产要素能力得到很大释放,而我国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性还没有充分展开;西方国家的区域政策援助的是有限的区域范围,以大范围地区基础形成的财力支持小区域范围的发展,而我国的沿海地区范围较小,而中部、西部和东北的范围很大,是以小范围基础上形成的区域财力支持大范围的区域发展;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运输成本较低,地方政府管理规范,政府补贴、税收等方面较小的变化就可以引起企业的迁移;而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地方政府管理政策还不规范,区域政策杠杆带来的市场影响力还不能有效地影响企业的迁移。我国还是不发达国家,中央政府平衡区域发展关系的财力有限,不能解决各个地区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主要立足于提高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政策服务为主要方向,在特定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现代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解决区域发展矛盾更多地立足于市场化的途径,也就是说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解决。比如,在解决农村居民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上,通过市场引导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就业机会较多的发达地区流动,比政府实施区域差距的政策会更有效。

中部与东北之间具有更大的相似性:都有大范围平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粮食生产基地,同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都有较为庞大的工业基础,而且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都在工业规模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在于,东北的农村人均占有耕地较多,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部地区的农村人均占有耕地较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更大。依此来看,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可以更多地借鉴东北振兴的相关政策,用于东北振兴的相关政策,可以适当地自然延伸到中部崛起的政策制定中。尤其是在促进工业化与粮食主产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完全不必另起炉灶而突出政策差异,东北振兴的政策大部分可以转用于中部崛起;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应该以中部地区为突破口,探索新的政策路线,为东北和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累经验。今后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可以不必考虑在广大的区域范围实施,只要针对特殊问题区域如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污染区域、资源枯竭型城市等问题区域来进行,对星星点点的非人为控制的区域问题加以政策调控,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交由市场解决,或者由政府从行业角度加以解决。

2.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政策

(1)加强对中部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部地区水利灌溉工程和排涝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将国家农业和综合农业开发资金的相当比例用于中部粮食主产区,扩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减免农业税以后地方财政减收部分的补助,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与规模,降低地方财政用于粮食风险基金的配套比例,争取国家对这种旱涝灾害预防、减少和灾后恢复的政策支持,推进粮食销区对产区的政策支持与风险共担。

(2)加强对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支持。一是要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企业改革。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弱化对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限制,深化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在所有制改革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加强对中部地区重点工业的支持。加大对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化工、纺织等产业的改造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提升中部地区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三是加强中部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各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各类鼓励性政策的方式,吸引符合新型工业化目标的企业进入中部各省的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集约水平。四是在政策上支持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对于赋予东北和西部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也应该赋予中部地区有同样的开放权力;国家适用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审批外资规模权限,也可以赋予中部地区。五是加强对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支持。对于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可增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并促进企业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六是对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革改造。既要重视通过出售重组等形式深化中小型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改革,使企业在改革以后能够主动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要借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对于建设历史悠久、传统工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在传统工业购置设备时,可以参照东北模式,实行增值税抵扣,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七是积极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矿山的发展。要借鉴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加大对矿山塌陷区、矿渣堆积区的治理力度,加强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同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资源枯竭矿山关闭、资源开采类职工再就业培训,通过财政补助、信贷贴息等政策加以支持。八是加强中部地区的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要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严格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准入限制,提高资源开采企业的采选率和回收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杜绝各类工业污染物非经治理而排放的现象发生。

(3)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要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中部崛起中基础设施的限制性问题。加强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以公路铁路为骨架,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陆路运输网。同时,加强民航与内河运输类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格局。加强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建设好武汉综合商贸集散地、郑州农产品交易市场,并以各省省会城市的区域性市场为骨干,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覆盖不同范围的综合商贸市场与专业化市场结合的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其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积极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转移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早已完成,区域劳动力问题以失业形式存在,政府采用的政策多半是通过区域政策引导投资进入目标区域,很少有针对劳动力流动的专门化政策,在区域政策中刺激投资流动与转移的较多,刺激劳动力流动的较少。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过程,国家经济实力还不足,难以花费较大财力补贴企业流动和投资,也很难从西方区域政策中寻求借鉴。但是,我们可以顺应市场需要,促使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1)促进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无论这种转移是省内乡外的转移,还是跨省转移。要立足于市场供求形势,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省内城镇、省外城镇、出国劳务输出等多种转移方向的研究,并提出鼓励和政策引导方向。

(2)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让有资质、有经验的机构进入这一市场。

(3)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服务。要结合政府管理优势,向农村劳动力提供运输、司法方面的支持。2005年,湖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占21.61%,加强合同意识教育是保障外出农民利益的基础。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提供可靠保障。由中央政府提出对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流动性民工提出市民化、本地化政策,将具有固定职业和收入、来到目的地有一定年限的劳动力按照市民化和本地化对待,使其融入所在城镇,并为其提供社会保障、购买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惠,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不安全性,减少所在城镇对劳动力供求的不稳定性,减少劳动力流动对交通运输的冲击性。

(5)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后的村镇管理。在劳动力完全在转移目的地扎根落户以后,劳动力输出区域的村庄组织方式与管理模式都有必要进行调整。要根据留存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劳动力流出后的村镇格局,在村庄合并、乡镇合并、耕地经营权转让等方面进行探索,为留守村镇存量人口进行经济活动创造条件。

4.提高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效率

要改变以往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但政策实施效果较差的现象,提高政策资源的有效性。应该建立政策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政策透明运行机制、政策实施监督机制、政策运行效果追踪机制,以提高中央政府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效率,使中央政府的政策能够真正在促进中部地区发展和小康目标实现中发挥积极作用。

专栏29—1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崛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继做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会议认为,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高粮食、能源、原材料、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坚持立足现有基础,自力更生,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扩大就业,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会议要求中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通力协作,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工作。

资料来源:中新网,2006年3月27日。

【注释】

[1]金煜、陈钊、陆铭(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载《经济研究》(4)。

[2]河南省统计局:《2005年河南省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载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年2月13日。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难点与对策》,载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年2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