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开放先行

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开放先行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明显滞后,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极不相称。
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开放先行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三、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开放先行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扩大开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更需要扩大开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全面流动起来,才能有效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才能更好地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能力。因此,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湖北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一句话,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开放先行。

近年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提出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大的变化”的总体要求,全省上下进一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利用外资持续增长,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6.50亿美元,是2000年的2.5倍,净增15.9亿美元,年均递增20%。“十五”时期,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0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在利用外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明显提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财团来湖北省投资的日渐增多。到2005年底,已有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十五”期间,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逐渐成为湖北省利用外资的重头,其中合同外资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合同外资总额26.6亿美元,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9家,合同外资总额23.6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对湖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投资、扩大出口、增加税收和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外贸出口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90.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增幅居全国第4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2002年以前的8年,全省出口只增加了1.14亿美元,而过去的三年,出口就从20.9亿美元增加到44.5亿美元。全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三年两个翻番。外贸出口结构实现了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钢铁、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化工等优势产业产品出口增长强劲,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三是“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对外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湖北省抓住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机遇,大力走出国门投资办厂,在境外设立的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省已有企业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承包业务。这些都对湖北经济在境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四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目前,湖北省已开放航空、水运、铁路等口岸12个,开通国际航线6条,口岸基础设施和通关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较为合理、多方位对外开放、与外贸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口岸格局。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湖北省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签订正式合作协议800多个,实施交流合作项目400多个,与世界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到2005年底,已有家乐福、麦德龙等10多家外资零售商业企业落户湖北省,全省已设立2家外资银行分行、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家外资保险公司办事处。

必须清醒地看到,总体上对外开放仍然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还较低,不仅同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自身发展也不相适应。开放不够、发展不够仍是湖北省最大的实际。一是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偏小。2005年全省外贸出口绝对值排全国第16位,在中部地区排安徽、河南之后。实施“走出去”战略明显滞后,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极不相称。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尽管近年来涌现出兴山、石首、蕲春、宜都等各具特色的县市,但外向型经济发展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格局仍未改观。全省外商投资直接使用外资60%以上在武汉,2005年利用外资过亿美元的只有武汉、黄石、宜昌三个市。三是一些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思路有待完善,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亟须进一步加强。不少地方对扩大开放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晰,办法不多,外向型经济发展难以取得有效突破。产业配套环境、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也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全省上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相结合,坚持以提高全省经济的外向度为目标,以改善和优化开放环境为重点,以武汉市开放开发为龙头,努力提高湖北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湖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湖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1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要达到90亿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幅要达到15%左右。按湖北省现行统计口径,“十一五”期间将累计吸收外商投资130亿美元左右,累计外派劳务3.6万人次,境外投资企业的数量、中方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其具体措施是:

第一,将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作为湖北振兴崛起的首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我国对于“开放”的战略定位,已由作为第二位的“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转变为作为第一位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即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要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解决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我国加入“WTO”为标志,全国和湖北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新的阶段,开放程度与开放水平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的不同。必须通过实施决策、管理、技术、产品、经营的国际化战略,使湖北省由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宽领域的开放,由根据短期需要实行开放转变为根据长远发展目标实行开放,由经贸领域的融合转变为经济体制的接轨,进而通过全面开放带动改革的深化,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将承接国际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作为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重大机遇。国际国内经验都已充分证明,后发地区大力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自身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发展步伐、迅速赶上先进地区的基本动力和重要途径。事实上,“东亚奇迹”和我国沿海地区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体制及政策原因,作为内陆地区的湖北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致使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规模大大低于沿海。这是造成湖北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基本因素。今天,当沿海地区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湖北的资源和低成本优势更加凸显时,国外向中国产业转移、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终于汇合,形成了内陆地区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是湖北能否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对湖北省全省上下的最大考验。

第三,将招商引资作为湖北省扩大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实力,有效激活民间资本,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能力,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全省上下必须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借助外力,加快自身发展。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应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置于发展之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管东西南北风,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要重点抓好对日、韩、英、法及我国港台地区招商,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内资外资一起引。要以武汉“机博会”、“华创会”、“光博会”等为载体,以全省各地富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节庆活动为平台,推动招商引资,力争使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大的突破。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围绕光电子和光通信、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现代物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精心编制招商项目,鼓励和引导外商并购,促进外资向重点产业集聚。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与境外专业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大力开展委托、代理、联合招商和网络招商。

第四,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作为湖北省扩大出口的主攻方向。在新的竞争态势之下,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结构调整和优化之路。要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商品的出口。“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机电、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化工和农产品五大产业,力争打造20个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名牌。积极支持冠捷、长航、美岛、兴发化工等一批重点出口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要制订措施,积极鼓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限制一般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要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和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加强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努力增强其活力和实力。要大力促进各种形式的联营和联合,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要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力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保持20%以上的增幅,民营企业保持35%以上的增幅。对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产品,在各种交易会摊位分配上要给予倾斜。尽快建立湖北省进出口公平贸易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依法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出口市场结构。要认真研究、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在进一步巩固扩大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东南亚、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非洲、拉美、独联体、东欧等新兴市场。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组织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各类国际经贸交流、产品展示及交易活动,推进湖北省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五,将加强“大通关”建设作为改善湖北省投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扩大开放必须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前提。优化环境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尤以加强“大通关”建设为关键。加强“大通关”建设,就是要通过优化配置口岸监管资源,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之合理、规范、畅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湖北省“大通关”建设要确定的目标是:加强协作配合,简化通关手续,提高工作效率,运输时间实现水路运输2天到上海,铁路运输1天到深圳;在通关效率方面,进出口集装箱一般货物提发货水路运输在24小时内完成(即水运进出口一般货物,客户有快速通关需求,单证准确完备,手续齐全,通关提发货可在24小时内完成),铁路运输在15小时内完成,公路运输在8小时内完成,航空运输在10小时内完成。对企业在通关时间上有特殊要求的进出口货物,要特事特办,尽量满足企业的要求。

第六,将武汉真正建设成为湖北省对外开放的“龙头”。武汉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参与主办的“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入选20个城市,中西部唯有武汉一家,其余都在东部地区。湖北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必须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打好“武汉牌”。要着眼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以“铁、水、公、空”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武汉作为特大城市的各种功能。要抢抓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构建以“五区、四港”为依托的武汉外资密集区。高度重视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台商投资开发区、武汉阳逻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区等“五区”开发建设的统筹协调,使之与阳逻港、杨泗港、青山港和白浒山港的建设互为联动,努力把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外资最集中、开放度最高、产业效率最好的区域和最重要的发展平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使武汉尽快形成大开放、大引进、大出口、大发展的新格局。

课题负责人:李春明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教授

报告执笔人:李春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