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中部崛起的方向

促进中部崛起的方向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促进中部崛起的方向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信号。为实现中央政府促进中部崛起的愿望与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需要推进三大结合,实施三大战略。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三、促进中部崛起的方向

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信号。近两年来,促进中部崛起的呼声更加强烈,党中央、国务院也十分重视中部崛起问题,把中部崛起提高到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量齐观的地位。与西部和东北比较,中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与矿产资源,基础设施较好,经济包袱较轻,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与市场中心较近,有条件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少具有三重意义:促进中部崛起,符合加快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快速发展的要求。如果说东北振兴和西部开发着眼于解困、扶弱的需要,中部崛起则偏重于发挥资源与要素的作用,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可以使占全国28%的城乡居民受益,能够扩大这些居民的消费需求,符合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导向;促进中部崛起,可以在内陆各区域之间实现国家区域政策的平衡,使援助型政策在西部和东北实施后,也在中部地区加以实施,实现援助政策在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全方位覆盖,弱化政策的偏向性,提高政策的公平性。

为实现中央政府促进中部崛起的愿望与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需要推进三大结合,实施三大战略。

1.推进三大结合

(1)将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尽管通过多年的改革,中部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为缩小。以湖北来说,市州一级90%以上的企业已经改制。但是,中部各省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许多地方在“十一五”规划中依然制定过高的发展速度,过大的增长目标,对于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作用还缺乏清晰的方向。规划列项目、官员管项目、人人招商服务于项目的状况还在一定范围存在,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促进中部崛起,一定要从体制改革的突破做起,积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理顺政企、政事关系;同时,要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改革户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另外,也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国外资本与技术,加强中部地区与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的联系,将更多有竞争力的中部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将依托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要依托中部地区土地、矿产等类资源,推动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类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要在扩大地区分工中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奇瑞轿车的成长经历证明,中部地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崛起,也完全能成为后起之秀。轿车工业本不是安徽省的强项,但奇瑞公司能够充分集成国内的资本与技术,突破市场准入限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短短几年内在轿车行业中脱颖而出,产品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大大提升了安徽汽车工业的影响力。可见,沿海企业尽管拥有较为强大的资本与技术实力,但中部企业并非没有制胜的机会。中部地区应积极发掘现有的工业增长潜力,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的流程管理,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积极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3)将各省的自主努力水平提高与中央政府的适度政策扶持结合起来。由于中部地区的条件好于西部和东北,区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障碍小于西部和东北,可以预期,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获得的政策支持可能会弱于西部与东北。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一样,中央政府也会为中部崛起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中部地区自身的政策结合起来,使政策叠加效果合理化和政策配置效率最大化。中央政府政策既可以与中部地区的政策相错位,解决中部省份政策不到位或者不能及的问题;也可以与中部的政策相一致,形成解决中部崛起诸多障碍的合力。要科学地配置政策资源,合理地利用政策资源,实现以政策促进崛起效果的最大化。

2.推进三大战略

(1)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培育产业竞争力。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具有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加快“三大基地,一个枢纽”的建设,尽快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小麦、稻谷、玉米、茶叶、水产品等粮食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支持,集中使用好国家支农资金,重点向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倾斜,要注意协调好农业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后经济,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是重视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都是重要的基础工业产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加大对钢铁、煤电联产、有色金属等具有规模效益和市场影响力的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和精度,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加快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在汽车、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湖北和安徽的汽车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要把握市场需求与市场定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中部地区的光电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医药等都有一定基础,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这些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产业化、技术创新、政策准入等方面的限制性问题,加快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优化区域结构,促进各地具有集聚作用与影响的城镇群的建设。就整个中部地区来说,要以京九、京广南北大动脉为纵向轴线,以沿长江、沿黄河为主要的横向轴线,以各省省会城市为中心,建立等级清晰、结构合理、联系广泛、优势互补的城镇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体系中提高城镇群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中部地区多个省份经济实力接近,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不大,各省之间的经济联系弱于各省与沿海相邻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没有必要进行意义不大的主次之争、首尾之争。要重视依托各自交通干线,加强与各省内部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建设具有规模化效益的城镇群,提高产业、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的集聚效益。具体地说,要加快建设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城镇群、以八加一为基础的武汉城镇群、湖南的长株潭三角城镇群、江西的昌九经济走廊、山西的太运经济连线、安徽的合肥—芜湖城镇群,进一步提高城镇群在各省经济中的地位。在各省省内城镇群的发展上,要鼓励建设一体化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消除城镇之间的经济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2)促进沿海与中部的经济联系,推进互补型一体化发展。中部位于沿海的内侧,与沿海自南向北毗邻相连,除湖北省以外,中部其余五个省份都至少与一个沿海省份有共同边界,积极推进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大多数中部省份都在沿海省份的上游地区,“共饮一江水”,水资源、水环境和水路运输将上下游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有众多的交通干线将中部与沿海连在一起,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众多跨省高速公路、黄河与长江水道,可以使商品、要素近便地流动与往来;中部地区的农副产品大量供给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为沿海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促进了沿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型加工工业的发展。2004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8.2%,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82%,而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4.9%,但是生产的粮食只占全国的26.15%;中部地区的上游工业品如矿产品和钢铁、有色金属等类原料工业品,为沿海地区的加工工业提供了支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煤炭的重要用户,安徽、湖北等省份钢铁的重要用户,都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上的“关联”关系,加强中部地区与沿海的经济合作,破除中部与沿海之间的经济壁垒,促进中部与沿海两大“板块”的一体化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山西、河南、安徽与京津冀鲁,安徽、江西与长三角,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与泛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

(3)充分利用劳动力与资本,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中部地区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要更充分地利用中部地区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精心使用并引入中部地区相对短缺的资本资源,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资本资源的利用上,要发挥市场在引导资本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资本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向具有扩张空间的城镇群集中,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在劳动力的利用上,要注重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注意发展轻纺、食品、旅游等产业,并结合中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推动商业、物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尤其是,中部与沿海经济互补性强,促进资本与劳动力的一体化利用具有较大空间。中部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而沿海资本丰富而劳动力不足。应该加强中部与沿海的合作与互补,中部地区输出农产品、劳动力;沿海地区输出资本和商品。在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上,要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沿海的转移,实现中部的劳动力与沿海资本在沿海的结合。但近年来,沿海地区土地、能源等成本上涨,珠江三角洲屡屡传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促进资本向生产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的中部区域流动,也符合市场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规律。中部各省应该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招商,鼓励沿海地区的生产厂家到中部地区办分厂,将资本引向劳动力丰富的中部区域,保障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