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制度转型路径选择的特点分析

经济制度转型路径选择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经济制度转型路径选择的特点分析俄罗斯制度变迁历程一波三折,究其原因,与其脱离国情的路径选择特点有着很强的联系。制度性病理导致了制度转型的随机性和病理性,直到使俄罗斯的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长时间的“强盗资本主义”状态。

第四节 经济制度转型路径选择的特点分析

俄罗斯制度变迁历程一波三折,究其原因,与其脱离国情的路径选择特点有着很强的联系。

一、制度选择目标的幻觉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有摆脱苏联传统经济制度弊端的强烈愿望,但是人们只是热切地希望摆脱旧制度的束缚,并天真地认为抛弃传统制度的“坏处”,接受已被其他国家证明的好处,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只要转向市场,一切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社会将能自我调节、自我调整”。把对市场经济优越性的盲目崇拜和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代替建立在自己国情约束基础上需要设计的新制度蓝图,以致俄罗斯在整个1990年代“一直在摸索着、乱碰着前进”。这是俄罗斯制度选择目标的幻觉或错觉,即选择市场经济制度就会很快摆脱贫困,赶超甚至融入发达国家。

二、无视制度变迁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上的确存在比较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法律体系、竞争机制、产权制度、货币金融体系和调控体系等等。但是,1990年代的俄罗斯并没有具备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基本条件。第一,从社会基础角度看,社会对市场总体是陌生甚至是敌视的。由于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始终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在人们思想中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难以实现从陌生甚至敌视到理解、欢迎和接受的快速转变;第二,从法律制度角度看,由于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搭便车”的习惯,人们普遍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三,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惰性”,习惯于“生老病死有依靠的安逸生活”,全社会缺乏企业机制、企业精神、企业家和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第四,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分散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第五,没有适合市场运作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第六,没有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实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机制。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向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使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呈现明显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23]

三、无视制度变迁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致力于缩短制度变迁的时间跨度,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现实的科学角度看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制度变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而叶利钦时代的前半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是“休克疗法”,追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目标。按照萨克斯的说法,“休克疗法”犹如剁狗尾巴,与其一段一段地剁,不如一下子剁干净。丘拜斯把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解释为“以突击的速度建设正常的资本主义”。叶利钦本人把实施市场经济转型等同于命令种马铃薯那样简单,“像彼得大帝时期命令种马铃薯那样,强制地、坚定地放开价格,也就是实施市场经济”。

四、无视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供给和需求的理性结合

俄罗斯的制度变迁是以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要使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诱导出一种新的制度创新能力和安排,必须要和制度的需求相结合,即制度服务的接受者对这种制度供给的需要。只有绝大部分的制度服务对象接受这种制度供给,并与制度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供给主导型的制度才能最终显示制度供给的效能。俄罗斯产权制度模式的选择虽然有其客观规律性,人们也对传统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存有不满,但是,根据1991年5月美国公司进行的民意调查,当时仅有17%的调查者赞成“诸如美国和德国建立的自由市场形式的资本主义”。俄罗斯人民并不欢迎精英主导的转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精英的主导下,通过政府行为得以在俄罗斯强制确立,但由于并不来自于民众的自发需要,因而民众始终以“无可奈何”、“搭便车”甚至“逆反心理”来对待强制性制度变迁。

五、政府失灵

在制度变迁的初期,国家对制度重建的管理对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自由化和私有化同时实施时,转型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比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更加凸现。如果在市场失灵时缺乏政府的合理制度建设和发展政策,将会导致“双重失灵”,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俄罗斯的制度变迁属于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变迁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但是事实上,如上所述,由于俄罗斯政府和议会在制度变迁路径选择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分歧,俄罗斯权力中心的一部分社会精英提供的制度安排在决定俄罗斯制度选择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这种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不是来自于社会公民个人的自发倡议、政党组织的一致性,所以各种矛盾往往容易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断爆发。这需要具备稳定和完善的法律秩序和有权威、有责任、有能力的不断创新的政府,以便政府担当起制度创新的职能,社会经济调控的职能和不断改革自我的职能。虽然俄罗斯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也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法规本身的不完善,由于俄罗斯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在制度安排的博弈中(至少在整个叶利钦时期)处于非优势和非权威状态,由于俄罗斯政府是在苏联政府的模式中分化出来的,政府没有具备领导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天然能力,而政府本身的改革却严重滞后,以致严重影响了政府主导制度转型的效率,造成了表面上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事实上却不能真正由政府主导。制度性病理导致了制度转型的随机性和病理性,直到使俄罗斯的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长时间的“强盗资本主义”状态。

六、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社会政治稳定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制度变迁,又要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但是,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一开始就被“政治化”,被作为不同派别获取自身利益而进行对抗的武器,严重地影响了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合理化进程,从而为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和信任危机埋下了祸根。

【注释】

[1]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91页。

[2]同上书,第253页。

[3]锡克:《第三条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第27页。

[4]世界银行高级访问学者,波兰总统顾问,1994—1997年曾任波兰第一副总理,财政部长。被称为波兰改革的总设计师。

[5]W·科勒德克:《从休克疗法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7页。

[6]〔俄〕A·B·乌留卡耶夫:《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12页。

[7]W·科勒德克:《从休克疗法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8页。

[8]〔俄〕A·B·乌留卡耶夫:《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17页。

[9]〔俄〕《自由思想》,1994年第6期。

[10]〔俄〕A·B·乌留卡耶夫:《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18—20页。

[11]同上书,第17—18页。

[12]W·科勒德克:《从休克疗法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39页。

[13]O·T·博戈莫洛夫:《俄罗斯的过渡年代》,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14]〔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7年第15期。

[15]参见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6]〔俄〕《独立报》,1993年4月18日。

[17]〔俄〕《独立报》,1994年2月3日。

[18]〔俄〕《经济问题》,1992年第12期。

[19]《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5期。

[20]〔俄〕《经济问题》,1994年第2期。

[21]同上。

[22]〔俄〕鲍里斯·叶利钦:《午夜日记》,译林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第236、312页。

[23]〔俄〕鲍里斯·叶利钦:《午夜日记》,译林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第1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