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后乡村建设道路新探索

改革开放后乡村建设道路新探索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改革开放后乡村建设道路新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作为出发点,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了农产品的购销体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行了村民自治等。

(三)改革开放后乡村建设道路新探索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作为出发点,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了农产品的购销体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行了村民自治等。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制度变迁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由上述制度变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日益降低,农民增收面临极限约束,农民的负担居高不下。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者开始了新的乡村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林毅夫、陆学艺等。

1999年,林毅夫提出了“新农村运动”的主张。他强调政府应全面改善农村的道路、自来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稳定的水电供应,有了平坦的道路条件,农民就会考虑买电饭煲、摩托车等消费用品,从而以消费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一主张过高估计了农民的购买力,没有把农民的消费习惯也考虑在内等等,没有做好充实农民购买力的前序工作,即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切实让农民富裕起来,没有涉及到国家的宏观体制与政策调整问题。所以,不是一种可行的农村建设方案。2000年,陆学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他指出,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运动,主要依靠政策调整,如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卫生、文化、图书等社会事业体制,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将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引入良性轨道。这一建议更具可行性。

更有一些热心农村事业的学者,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把自己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对乡村重建的理论构想付诸于实践。2000年以来,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的“三农”研究中,有两股力量异军突起,一股就是社会活动家们掀起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他们与晏阳初、梁漱溟的思想一脉相承,用更理性、更人性、更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理解中国农村,并积极与政府合作,参与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其中较有影响的一股力量是学者们推动的“乡村建设”实验,比如周鸿陵进行的“天村实验”、贺雪峰在洪湖搞的老人协会及温铁军的被称为诺亚方舟式的乡建中心实验基地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式”的乡村建设努力,还是改革开放后学者们的乡村建设道路探索,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的重要历程,无论是失败的经历还是成功的经验,都为我们当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设政策,从正反两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