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惊石而出,男儿立志越乡关

惊石而出,男儿立志越乡关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惊石而出,男儿立志越乡关韩德培的祖父韩大兴是太平天国的军人,他随翼王石达开南征北战,在马背上度过了十来个春秋,曾官至副将。从此,这片人杰地灵之处便成了韩德培的故乡。1928年,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作为座右铭的韩德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通中学,师承顾挹乡(教英文)、陆颂石、徐益(教国文)等先生。

惊石而出,男儿立志越乡关

韩德培的祖父韩大兴是太平天国的军人,他随翼王石达开南征北战,在马背上度过了十来个春秋,曾官至副将。1864年太平军失败后,韩大兴隐姓埋名,落难而走,最后定居于江苏如皋。从此,这片人杰地灵之处便成了韩德培的故乡。韩德培对祖父非常敬重,这不单是因为有美髯公之称的祖父(韩德培管他叫“胡子爹爹”)常给他讲述当年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更因为他从韩大兴身上继承了刚直不阿、百折不挠的禀性和浩然之气。而且,祖父在故乡韩家祠堂立的石碑“催动”了他的诞生:有些迷信的“胡子爹爹”因长子韩志忠连生三女而焦急不安,请算命先生帮忙,在南京城外秣陵关老家立石一方,镂刻碑文,第二年(1911)2月6日,韩德培在韩家的期盼之中蹦然出世。这不凡的造化似乎预示他将来奇崛的命运和头顶肆虐的风云。这位从“石缝里蹦出”的孩子实际上生于忧患,长于贫困,八岁就失去慈母,小小年龄便备尝了人世辛酸。但正是这种艰难时世的磨炼,铸就了他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使他能永葆豁达而乐观的心态,于群魔乱舞中探寻真理,在漫漫长夜中追逐光明。

韩德培从小聪颖过人,也非常调皮好动。他六岁入私塾,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及《千家诗》等,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他很会背书,摇头晃脑如吟唱一般;他练得一手好字,握着如椽大笔如走龙蛇;他擅长用砖块瓦片在护城河里打“漂漂”,喜欢踢毽子和放风筝……干什么都出类拔萃的韩德培一向心比天高,志向远大,当许多同伴还在父母怀抱哭哭闹闹的时候,他就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他10岁时转入京江小学读书,每学期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15岁时,他又以第4名的优异成绩(当时有488名考生)考入如皋师范,开始走上独立生活之路。少年韩德培在如皋师范没有向家里要一个铜板,反过来总是给家里以接济。在这所奠定了他一生信念的师范学校,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报杂志,其中包括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杨贤江主编的《学生杂志》,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以及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胡适的《胡适文存》等。这使韩德培在20世纪初叶就站到了大千世界的门槛,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接受了民主精神和科学理念。

1928年,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作为座右铭的韩德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通中学,师承顾挹乡(教英文)、陆颂石(教高等代数)、徐益(教国文)等先生。1930年夏,他又考取了全国闻名的浙江大学史政系,至此,这位本该免试保送到中央大学的年轻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以不懈的努力,翻开了求学生涯新的一页。

“学期徵实用,士耻盗虚声。已是小成日,行看及大成。”韩德培废寝忘食、如鱼得水,既攻文史哲,又学数理化,不出半年,便在众多优等生中崭露头角,令全系师生都啧啧称奇。正当他埋头于浩瀚书海、神游于智识天空之时,他的“胡子爹爹”不幸过世,韩德培因不能回家奔丧而悲痛至极。回忆祖父策马扬鞭的沙场传奇,他只有用笔倾诉无尽的思念,国文老师阅后认为“满纸血泪,不忍卒读”。而韩德培正是在这篇悼念文章中,表达了奋发图强、奔向未来的鸿鹄之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