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震次生灾害与诱发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与诱发灾害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对工程结构破坏或应对处置不力所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瘟疫、危化品泄露等;也有许多专家把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归为地震次生灾害。2.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唐山地震时,强烈的地面震动造成天津汉沽某化工厂的氯气阀门松口,氯气外溢,当时即有三名当班工人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一、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对工程结构破坏或应对处置不力所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瘟疫、危化品泄露等;也有许多专家把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归为地震次生灾害。

(一)火灾

地震发生后,引发火灾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炉火引发的火灾。由于地震动,造成民用和工商业燃烧的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

2.电气设施损坏引发的火灾。地震时,电气线路或设备产生故障,有时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灾。

3.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地震时会造成实验室、化验室、化学制剂室、化学品仓库等储存的化学品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造成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自燃,有些化学品剂混融后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4.生产引发的火灾。有些具有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的工厂特别是化工生产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一般都具有放热反应和高温高压特点,极易产生燃烧和爆炸。强烈地震后,停电、停水等能够使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序,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当超过反应容器耐温耐压极限时,就会产生燃烧或爆炸。

5.易燃易爆品引发的火灾。许多易燃易爆物品,如天然气、沼气、乙炔气、石油类产品、酒类产品、火柴、弹药等,地震时,盛装这些物品的容器可能损坏,造成易燃易爆品脱出或泄露,如遇火源,就会造成火灾。有些液体,如石油,地震造成油管或容器损坏,液体高速流动,会产生很高静电,在喷入空间时,与某种接地体之间,形成很高的电位差,造成集中放电,引发液体形成爆炸。

6.人为引发的火灾。地震后的废墟上易燃物品很多,即便是在临时安置场所,由于有许多的帐篷、衣物、灶具等,稍有不慎,吸烟、蜡烛照明、做饭、生活取暖等,就会造成火灾。

1906年4月18日5时12分,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地震,刹那间有50多处起火,很快全城就陷于烈火硝烟之中。由于道路被瓦砾、人群堵塞,供水系统瘫痪,无法消防灭火,以致连烧三天三夜,最后在火区外围用炸药炸出一条隔离带,才阻止了火势的蔓延。大火造成28万栋房屋被烧毁,死亡700人。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日本东京发生7.9级地震,由于正值中午做饭时间,房屋一倒塌几乎马上起火。东京、横滨虽然开始火势很小,但因为地下供水管道毁坏,消防设施被震毁,许多街道拥挤狭窄,消防人员根本无法扑火。救火人员千方百计从水沟和水井中抽水,但是无济于事。当大火临近时,人们争着携带家财用具,拉着人力车逃命,结果堵塞交通,贻误救火,而且把火带过马路,使火势不断蔓延。火长风势,风增火威,熊熊烈火卷起阵阵旋风又使着火区不断扩大。特别悲惨的是东京下町区(墨田区),约4万人逃到被服厂广场避难。因地处下风,不久广场就被猛烈的大火包围,人们无处可逃,许多飞溅的火星随风而至,衣物家什开始燃烧,整个避难广场一片火海。有不忍烧烤的人跳入河中,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高温河水烫死,3.8万人活活被烧死。汶川地震时,一列包括装有12节油罐车的货车,在14时28分进入宝成线109号隧道时,因大地震导致的山体突然坍塌,巨石堵住了隧洞口,接触网断电,虽然司机立即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但列车仍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撞上巨石,造成机车和38节车厢脱轨,油罐车着火燃烧,宝成线中断,并且隧道中间的塌方体也将嘉陵江河道堵塞。

(二)瘟疫

地震瘟疫是指地震后引发的强烈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斑疹伤寒、登革热疟疾、炭疽等。强烈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和牲畜死亡,如处置不及时就会污染环境,造成病毒病菌滋生蔓延。另外,受灾群众因饥饿、寒冷、恐惧不安等,也会造成自身抗病的免疫力下降。震后,卫生防疫工作如果跟不上,极易爆发地震瘟疫。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的8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由于救灾不力,因疫病死亡的都达数万人。1668年7月25日,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超过5万人死亡。由于当时正值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有史料记载“……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十公里,臭不可闻。”随之而来的是瘟疫流行,如史料记载:“予下车甫两月,而天灾存至,疟痢继发,号哭之声,彻于四境。”“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地震,造成15万多人丧生,并导致霍乱流行。东京都政府曾下令戒严,禁止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和世界多数国家的震后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大震之后必有大疫”的现象逐渐成为历史

(三)危化品泄露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清洁能源和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化工产品的原料和产品的危化品种不断增多,在遭遇强烈地震后,极易发生危化品泄露、爆炸、扩散等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惨重损失。

危化品泄露产生的原因比火灾简单得多,一般局限于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化品物质的单位。造成危化品泄露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车间或储存容器破坏

地震时,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生产车间或储存容器受到严重损坏,造成生产线或储存容器内的危化品泄露,有毒物质随着空气流动对周围地区造成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唐山地震造成天津某化工厂的液氯车间装着60吨液氯的地下罐的输氯管道开裂,挥发放出氯气,因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中毒事件。天津的某储油所,在唐山地震时,八号储油罐震裂,两股油柱从罐底旁向外冲出,大量瓦斯外溢,致使空中弥漫着缕缕白烟,由于采取紧急措施,没有造成人员中毒和爆炸事件。

2.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

唐山地震时,强烈的地面震动造成天津汉沽某化工厂的氯气阀门松口,氯气外溢,当时即有三名当班工人中毒,抢救无效死亡。虽然采取了紧急措施,但氯气还是向空中扩散了一部分。又如,天津塘沽某地毯厂,唐山地震前购进五瓶液氯。震时该厂房屋倒塌,抢险人员迅速将液氯钢瓶移至附近的水坑中,发现其中一个钢瓶跑气,在排险过程中,有6名抢险人员和12名附近的居民及过路行人中毒。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发生9.0级地震,12日,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冷却系统故障,出现核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导致堆芯水蒸气外泄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引起化学性爆炸。15日,2号机组现场发生爆炸,导致反应堆用于盛装冷却水和控制内部气压的容器底部压力控制池受损,造成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乘着北风向日本各地进行扩散。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紧急疏散了核电站周围30公里内的数十万群众。截至3月28日,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华北的北京、天津、山东,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都在气溶胶中检查出了放射性物质,对我国产生了一些影响。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什邡市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受损严重,厂房倒塌,有一个1000立方米液氨球型罐和一个400立方米盐酸罐出现倾斜泄漏。液氨罐中有400多吨液氨,由于当时道路不通,难以及时开展救援,导致液氨泄漏五六个小时,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污染。环境保护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与四川省环保局及时派员赴现场督查,采取初步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泄漏,没有造成大的污染危害。

(四)水污染

地震造成工厂被毁、矿山塌陷、山体崩裂和泥石流频繁发生,使得岩石在震后裸露于地表,经降雨径流的冲刷后进入河流水体中,特别是震区内的化工、化肥、农药企业被震损后,其生产原料和产品裸露散落于地表,有些重金属污染物、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氮磷和农药污染物也可能经风吹日晒雨淋后进入水体,造成对水质的污染。

部分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严重污染,供水困难,时常出现水源短缺。部分饮用水泥沙含量大、悬浮物多、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污染等造成细菌滋生。

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杀虫剂等,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尸体等,会造成次生污染和细菌、病毒微生物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会在震区大量积累,通过降雨径流进入水体,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群众饮用水的安全。

汶川地震灾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核心区,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区;水资源丰富,有几十座梯级水电站,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有上百座,水安全保障和供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在汶川地震中,地震灾区水安全的软应对能力受到重创。基层的环境监测设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基本丧失监测能力,难以及时提供监测情况。另外,水安全的硬应对能力受到重创。地震使140多个乡镇饮用水源地被损坏,失去供水能力,全部依靠临时性供水设施为灾民供水。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受到破坏,管网损失1458千米,一些污水处理厂受地震影响比较大,需长时间修复,影响了污水及时处理。

汶川地震发生后,通往震中汶川的陆路交通完全瘫痪,主要通过紫坪铺水库水路用冲锋舟运回重灾区的伤员和灾民,并向灾区运送救灾设备和救灾物资。5月14日后,紫坪铺水库石油类污染物出现超标现象,主要是冲锋舟的燃油发动机以及沉入水库的数艘船只的油箱泄露等造成的油污染。但此次油污染事件没有污染成都市饮用水水源地,成都市第六水厂取水口石油类一直未超标。

(五)生态环境破坏

汶川地震导致大范围、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引起一系列连锁的生态破坏,造成大范围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对地表覆盖、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水环境、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保护区管护能力、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栖息地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和生存条件都受到破坏和严重影响。

遥感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造成四川地震灾区地表覆盖破坏77873公顷,主要分布在汶川县、安县、绵竹市、彭州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北川县、平武县、茂县、青川县、江油市、文县12县市,占生态重灾区12个县(市)国土面积的2.2%。

图2-11地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流程图

由于地震灾区是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为大熊猫、小熊猫、牛羚、川金丝猴、白腰雨燕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70%。受地震产生的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影响,多数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严重受损,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山地灌丛、竹林生态系统等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之间景观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

(六)土壤破坏

汶川地震使震区土壤遭到严重破坏。一是灾区的农田大多在河谷区域或山体中下部的坡地上,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山崩等灾害,冲毁了大量的耕地,并使表层土严重流失,农田土壤质量遭到了破坏。二是地震造成的工矿企业污染物外泄、垃圾处理系统瘫痪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灾区土壤造成了污染。三是为了控制疫情,地震灾区在短时间内大量使用了各种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这些化学药品通过雨水淋洗进入土壤,也对灾区的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四是在灾区建设有近百万套过渡性安置房,在安置区内,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均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另外,油库、加油站的储油罐破损和泄漏,教学、科研机构实验室损毁,化学药品、农药、油漆、涂料等经营场所损毁,以及遇难者遗体和大量动物尸体处理不当等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地震诱发灾害

地震诱发灾害是指由地震对社会功能和经济活动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如地震经济损失、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

(一)地震经济损失

主要包括停减产损失、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损失、投资溢价损失、救灾投入费用等。

1.停减产损失:停减产损失是指地震灾害导致固定资产破坏和劳动力减少等原因,使得生产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2.产业关联损失:是指地震对一个地区的产业造成重创,影响产业关联方停产或减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地震造成上游企业破坏,中断零部件供应,导致下游企业停产或减产。或者因地震使灾区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活动遭到破坏性打击,造成生产和流通迟缓,导致投资和金融交易降低、经济萧条等。

3.投资溢价损失:是指由于地震造成部分消费品和居民财产损失,震后需要挪用部分生产性资金进行弥补。这些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用于消费的效益是不相等的,其差额就是投资溢价损失。

4.救灾投入费用:是指地震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生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损失,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关停和丰田、索尼、尼桑、佳能等日本著名公司的不少工厂停产,一些工厂遭受严重损失。地震还破坏了日本境内的交通运输能力。由于全球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分工,使得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通讯、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冲击延伸到日本震区以外,对全球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形成巨大压力。地震发生后,日元汇率随即发生重大变化,先是大幅暴跌,继而大幅拉升,削弱了日本的出口能力,并进而影响了全球金融和贸易市场格局。另外,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引发了全球环保人士对发展核能的抗议,甚至喊出彻底废除核能的口号。

2006年12月27日,台湾宜兰外海发生7.0级地震,导致中美海缆、亚太1号、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FNAL海缆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中断。造成中国大陆通往台湾、北美、欧洲、东南亚等方向的互联网大面积瘫痪,多数海外网站访问受阻,并对金融、贸易、股市等造成一定影响。

(二)地震社会影响

主要指地震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安定造成的影响。地震后,大量失去住所的受灾群众住在临时安置的帐篷里或室内公共场所。失去亲人的悲痛,寻找亲人的焦虑,伤残和疾病的痛苦折磨等,会严重冲击人们的心理。地震后,电力、通信、交通等中断,会造成联络不畅、生活不便和物资供应紧张。如果地震灾区强余震不断或发生火灾、流行性疾病、堰塞湖等,对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影响就更大。地震后,经常会出现地震谣言,使灾区群众人心惶惶,引起抢购、逃亡,甚至出现争抢物资等混乱现象。在有的地震灾区,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盗窃公共和私人物资财产,从事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另外,大地震或震群性地震经济社会恢复时间长,受灾群众长时间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极易发生焦躁不安、情绪失控等现象。有时因物资分配不公等原因,就会引起不满和群聚闹事等行为。

2010年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7.3级地震,造成27万余人死亡,370多万人受灾。太子港的大多数建筑都在地震中毁坏,包括海地总统府、国会大厦、太子港大教堂和许多医院、学校、监狱等。地震造成太子港交通严重拥堵,水和食品等基本救灾物资很难运进去。并且由于天气炎热,地震灾区出现严重缺水现象。震后最初几天的救灾不力,使得许多人在缺乏医疗人员和救治设施的情况下迅速死亡,一些受灾群众震后50多个小时没有得到水和食物,失去了耐心,引发了多起抢劫案件,一些犯罪组织利用地震后的“权力真空”状态,在太子港的贫民区实施犯罪活动。另外,天气酷热,很多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置开始腐烂,致使多达60余万的受灾公众逃离海地首都太子港,成为地震“难民”。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造成超过8200人遇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受到地震重创。由于震区建筑物抗震性能很差,并且震中附近为山地等破碎地形,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极高。震后频发的强余震加剧了抗震救灾的困难,也给群众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致使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出现逃难潮,离开加德满都的多条公路上挤满了出逃的人群。加德满都主要行政官员埃克·阿里亚尔说,当局27日在加德满都市区安排了10处地点分发帐篷和水,但余震使得人人自危,“已经发生了将近100次余震,让救援工作难以进行,就连救援人员也吓得逃开。”

1980年11月23日,意大利南部庞贝古城废墟附近的波坦察发生7级大地震,伤亡1万多人,周围十几座城市都因遭到破坏而瘫痪。伤痛、饥饿、冷冻和抢劫勒索一齐袭来,灾民们苦不堪言。虽然意大利总统、总理到灾区视察,并调拔资金、物资救灾,但一些政府高官和国家公职人员不积极救灾,反而瓜分灾民的利益,与地方资本家和黑社会团伙勾结贪污救灾款物,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为逃避责任,内政部长不得不引咎辞职。

(三)地震心理创伤

主要指地震后引起的人员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自杀和酒精滥用及依赖等心理疾病。

1.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是指急剧超强的精神创伤引发的心理障碍。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表现为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注意力狭窄,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出现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偶有自发只言片语,词句零乱不连贯,令人难以理解,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可在长时间内毫无动作,保持呆坐或卧床不起,事后不能全部回忆,严重时有自杀行为。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会产生心理状态失调的后遗症。主要症状包括噩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的事务、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等。

2.自杀

地震灾后人们的情绪通常分几个阶段。一是震惊期,表现为大地震刚刚过去后,人们还没从突发的灾难中缓过神来。二是蜜月期,在震后至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灾区的人们会得到许多社会关爱与援助。三是挫折期。蜜月期过后的几个月,地震灾区的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大部分救灾队伍逐渐撤出,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会像震后初期那样集中,就会让受灾群众产生一种被忽略的错觉。另外,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点或过渡性安置点安顿下来后,容易想以前和家人相聚的场景。如果亲人不在身边,人们的脑海里有时就会闪现和亲人在一起的场景,地震后的惨烈场面也会像放电影一样地不断闪现。长久地持续出现这种状况,就会带来很强的情绪反应,会想为什么活着,如果找不到活的意义,活着又很痛苦,就会产生逃避现实的做法。有的人通过抽烟酗酒等,来宣泄内心的痛苦;有的甚至用自杀的手段,使得自己解脱。我国汶川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后,都出现过多起自杀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