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灾害后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灾害后的自救与互救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颠簸,造成损失不大,给人以发生地震的信号。因此,自我救助主要是在P波到达地面后的数秒钟之内。当P波到达时,应立即意识到地震发生了,若能在S波到达并造成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可给人们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s自救机会。

经过唐山地震以后,各地开展地震异常的检测,地震前兆包括地磁、地电、电磁、水位突然上升或者下降、气候的变化等,如能识别地震异常先兆,就为自救互救争取了时间。

一、自  救

(一)地震时出现地声及地光是最早避震机会

地声、地光一般先于地震到达,多在震前10min内,临震10余秒钟时声响最大。临震时先听到“呼呼”风声,接着是“轰轰”声,再就是“咚咚”声,之后地面开始震动。人们一听见地声、发现地光,立即避震,迅速逃离建筑物保全性命,效果最好。

根据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调查,震前有很多人觉察到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有的人判断出地震即将来临。

(二)珍惜12秒的自救机会

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两种波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运动,P波运动速度最快,传播速度每秒钟8~9km,最先到达地面。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颠簸,造成损失不大,给人以发生地震的信号。S波的运动速度比P波慢,通常平均每秒钟4~5km,继P波后到达地表,其破坏性极大。它使人感到的是前后左右的摇晃,以及建筑物等倒塌,直接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自我救助主要是在P波到达地面后的数秒钟之内。当P波到达时,应立即意识到地震发生了,若能在S波到达并造成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可给人们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s自救机会。

(三)果断采取措施,选择一个安全地点

如何选择安全点,原则上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远离危险的地方。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被坚实物体扎伤。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不要到阳台上去。

1.高层建筑内避难措施 震前根据宏观异常现象和正式地震预报,可采取主动撤离的最佳方案。如果大地抖动了,还没有撤离,就不要盲目逃离,最好躲在离建筑物中心远的墙根下,空间最小、支撑牢固的房间内如厕所,在非高层建筑物则可钻到书桌、床下,降低重心。一般来说,高层振动大、易塌,低层较安全,但汶川大地震却有相反的结论。高层住户可伺机向下转移,忌跳楼。为防止地震时门框变形打不开,在防震期间,最好不关门。夜间地震时,不要因为寻找和穿衣服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躲到安全地点。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撤离时要走安全楼梯,不要乘电梯(以防停电)。

2.平房避难措施 震前听到地声或看见地光,可迅速撤离。如果感到地动而来不及撤离时,最好是躲到坚固的家具下,平房顶轻,躲在床下或桌子下比较安全。

3.大型公共场所避难措施 地震发生时,在饭馆中可躲到餐桌下,在电影院、剧院、体育场(馆)、大型竞技场内可躲在排椅下;如地震时还在上课,要迅速躲到课桌底下。在大型商业街和露天集会场所要就地停止不动,观察地震发展采取相应对策。公共场所避难切忌乱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4.室外避难措施 室外是地震时最安全地点,但要躲开高楼、大烟囱、高墙、高压线及峭壁、陡坡或海边,不要在狭窄的巷道中停留。

5.在汽车内避难措施 当地震开始时,如正在驾驶汽车,就小心地减速躲开电线、路灯、桥梁、堤坝或高层建筑,停靠在路边。如正在桥上驾车,那么就得保持低速行驶,与后面的汽车拉开距离,然后停下来,系好安全带留在车内。寻找安全躲避点时,一定要远离易燃易爆及有毒气体储存地域,远离高压电线、玻璃门窗。另外躲避时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体位、姿势,尽量缩小身体。为防止地震造成移动,要抓牢遮蔽物体。

6.火灾在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中较常见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时,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逆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体,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防双手烧伤,桌子可以起临时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应趴在旁边,躲在有限的空间里,同时要蹲下来抱住头。

7.被埋中自救 当地震中被埋压在废墟中,首先要坚定信心,保持镇静,相信自己一定能脱险。若被埋压者周围有一定的空间,应想方设法保护这个生存空间,防止进一步的坍塌。在烟尘弥漫或有害气体泄漏时,要尽量用衣服、湿毛巾等掩住口鼻,以防窒息或中毒。如不能自己解救脱险,就要耐心等待救援,此时应尽量保持体力,如有可能尽量创造条件补充水和食物,尤其不能大声呼救,以免体力耗竭。

二、互  救

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互救,首先要判断被埋压的人在废墟的什么地方,应注意寻找废墟中的“安全三角区”;注意倾听被埋压者呼救或敲击器物的声音;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被埋压人的方位,如地震发生在晚上时有可能在卧室的地方,发生在晚餐时间时有可能在厨房或餐厅的位置等。

救援者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讲究科学救援,防止次生灾害,减少伤亡。

1.找到被埋压人时,先让获救者的头部露在外面,使其能自由呼吸,清除灰土,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人工呼吸。不能强行硬拉。发生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

2.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有条件者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的发生。作者单位医疗队员在中国汶川大地震中,不顾个人安危,累计150余次钻入废墟中为幸存者检查伤情,实施生命支持,对有生还能力的伤员先实施补液及镇静止痛等治疗措施,确保了49例幸存者的安全及成功救出。

3.避免乱喊乱叫,防氧耗及体力下降,防吸入大量烟雾或灰尘,造成窒息。保持镇静,寻找出路,等待救援,汶川大地震后被埋75个小时被成功救出的伤员乐刘会的体会就是如此。

4.挖掘被埋压人员应先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先暴露伤者头部,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5.搬运脊椎损伤者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6.救人时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

7.急救原则包括排除窒息和呼吸道梗阻,处理创伤性休克,处理完全性饥饿,以及外伤止血、包扎和固定。发生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

8.对开放性骨折,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做简单固定后再转送医院进一步处理。不应做现场复位,以防组织再度受伤。

三、救援人员一般工作准则

1.鼓励伤员投入救灾工作;鼓励伤员多和家人、邻居相处;加强心理治疗、群体治疗;使用镇静药要慎重;勿做不实承诺,公布正确数据。

2.减轻救援人员压力。救援工作可能耗时甚久,要正视工作人员压力,建立良好计划,救护员本身安全第一优先,依个人专长妥善运用人力资源,提供食物及饮料维持体力,鼓励交谈。工作人员的压力极限一般约1周,定期更换救援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