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了满语言文字的延续和再生

为了满语言文字的延续和再生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立云 刘志昆 杨元超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步步惊心》《甄嬛传》,清代宫廷故事已然成为近些年电视剧的热门题材。在刘厚生教授看来,抢救满语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伊通满族自治县已将满语教学纳入到小学5年级校本课程。

赵立云 刘志昆 杨元超

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步步惊心》《甄嬛传》,清代宫廷故事已然成为近些年电视剧的热门题材。然而,清代宫廷剧中人物、语言、服装频频在细节上“穿越”的现象,也让许多喜欢它的观众感到美中不足。

历史题材影视剧在细节上出现了明显错误,这与编剧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有一定关系。”我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卢丹丹老师说,“我们对清代历史发掘得还不够,对满族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对满族的民族语言——满语的研究还很欠缺,这是研究清代与满族历史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文化宝藏,面临亡佚危机

满族,是起源于我国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对本民族语言——满语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康熙皇帝就曾强调“国语骑射”,将满语定为国语,甚至科举考试时也使用满语。与此同时,清朝许多重要的历史档案都被要求用满语书写记录,因此掌握满语成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现存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的满语资料就多达150万件,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历史档案馆中也有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件的满语历史资料。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学者戴逸先生带着研究生去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调查研究满语档案时发现,20余人24小时不休息地进行翻译工作,至少也要花上100年才能将其全部译完,可见满语历史资料之丰富。

与满语历史资料的浩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熟悉满语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加之几经战乱和政治、文化运动等原因,满语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几年前,根据我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调查,我国满族人口超过千万,但是除了十几位70岁以上的老人会讲满语以外,满语在中国已基本消失。”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爱新觉罗·肇子瑜忧心忡忡地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过调查,满语被定为“极度濒危”。

众多的满语历史档案经过上百年的岁月,破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全国熟练掌握满语的人寥寥无几,丰富的文化宝藏正面临着亡佚的危险。

抢救满语,培养专业人才

对满语之于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960年。当时,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满文班,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刘厚生教授便是这个班的第一批学员。“抢救满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重视,学习和了解满语的人逐渐增多,但要真正翻译满语文档却不是普通的学习就能达到的。这一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对历史知识充分了解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培养这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高校的师资和研究氛围、办学条件。”在刘厚生教授看来,抢救满语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0年,我校历史系成立了明清史研究所,为研究生开设了满语课,同时着手编写和出版满语教材和辞书。之后数年,我校培养出了数十名满语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明清史研究领域输送了大量紧缺的满语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任教于高校,他们开设满语教学与研究课程,为抢救满语、营造学习和研究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2002年成立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后,陆续出版了《满语文教材》《简明满汉词典》《汉满词典》《满语口语读本》等教材。这些教材以其全面、科学、实用的特点,受到了学界的欢迎和好评,许多高校都据此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整理、研究满语文本材料的同时,致力于满语研究的我校师生,还积极收集满语口语资料。他们踏遍白山黑水,找寻还能读、能说满语的满族老人,在他们家的热炕头上听老人用满语讲述往事,吟唱萨满神曲。“他们的满语非常口语化,是很珍贵的活态资料。”同时,从满语开始,研究人员还慢慢地对萨满文化产生了研究兴趣。“我们除了通过开设满语师资培训班普及满语教育的同时,还通过深入满族村镇与老萨满交流,抢救了许多口耳相传的萨满神曲,对萨满文化宗教、仪式、习俗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满族的起源、形成、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邱实说。

很快,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满语课,黑龙江省社科院还成立了满语研究所。作为一门学科,满语在高校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普及传承,实现大学功能

满族女孩穆克敦本科时学的是医药学,因为对满语感兴趣,三年前她曾在我校的满语学习班学习过。“因为学习了满语,我在读硕士时选择了历史专业。”毕业后的穆克敦成了我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师,每天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满语与满族文化。

“高校应该创造这样的机会,把文化传播到社会上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刁书仁教授介绍说,“以满语研究来说,一些人对满语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满语文化,也有一些人自己是满族,希望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些在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工作的人,因为工作关系也愿意学习满语,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需求。抢救满语需要高校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通过高校的文化引导,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满语。”

2008年,我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致力于宣传满语言文化,开展满语言文化调研和抢救工作,培养满语言文化人才等。该中心成立以后,在长春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满语学习班,直接听课的学员已达300人,培养出能进行初级满语教学的教师近40人,间接教授学生达2500人。中心教师编著的《新编小学生满语》等实用满语普及教材,成为小学满语教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满语,爱上满族文化,使其后继有人,我校在吉林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白山市江源区等地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该地区设立教学和科研基地,研究人员在当地小学生中开展满语言文化普及工作。其中,伊通满族自治县已将满语教学纳入到小学5年级校本课程。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中学和有“满文活化石”之称的富裕县三家子村小学,都在使用由我校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教材教授满语。

“我校一向重视发挥高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学校建立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成立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满语言文化普及工作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副校长张治国在2011年我校主办的满文书法笔会上说。这次笔会吸引了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四川、广东、新疆等地的满语教师、学生及满文书法爱好者200余人,展出满文书法作品3450件,是一次满语言文化交流的盛会。

现在,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金标老师每周二、周三要到位于白山市江源区的我校教学与科研基地教授满语,周六、周日则回到长春在我校满语学习班上讲课。“满语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理应去保护和传承。抢救满语的意义不仅在于翻译诸多清史资料,更因为没有了满语,我们就等于失去了这个民族的符号。”金标老师动情地说。大学、学者及全社会的努力,无疑让人们看到了“鲜活的满语言文字的延续和再生”的希望。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221期,获得2012年度吉林省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者刘志昆、杨元超分别为文学院2012级、2010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