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代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及资源整合探析

时代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及资源整合探析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韶玲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业务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逐渐渗透到数字图书馆领域,由此产生了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基础的移动阅读方式,这种崭新的阅读方式促使图书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手机图书馆服务普及率不断提高。手机图书馆的另一重要服务功能是WAP服务。

陈韶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业务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逐渐渗透到数字图书馆领域,由此产生了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基础的移动阅读方式,这种崭新的阅读方式促使图书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本文介绍了移动阅读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移动阅读资源的整合方式。

【关键词】 3G时代;手机图书馆;移动阅读;整合研究

手机图书馆服务又称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以无线接入方式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一种数字图书馆模式,提供查询图书馆图书借阅情况、数目信息等服务。我国数字图书馆现已进入建设的高潮期,手机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3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手机图书馆将不断发展和壮大。

1 我国移动阅读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1.1 移动阅读的兴起

移动阅读是指人们运用手中的手机、MP4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现象。手机阅读在日本等国家发展较早,近年来我国手机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发展迅猛,手机阅读发展也极为迅速。据CNNIC 2007年5月发布的首次WAP报告——《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07年3月月底,国内手机上网用户人数为3 900万人,而手机在线阅读成为用户使用较多的几大服务之一。”该报告总结了手机在线阅读的用户规模:“最近半年内通过WAP在线阅读和下载电子图书的比例为34.9%,这意味着用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约为1 360万人,占上网用户群体总数量的1/3。”

目前手机阅读的客体主要有短信小说、手机报、手机杂志和手机电子书。短信小说是由运营商通过手机短信,以连载方式向读者分批传送小说片段,读者付费阅读。手机报实质是传统媒体与手机相结合的一项移动增值业务;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看普通报纸上的新闻、图片,而且可以接收传统媒体不能提供的视频、音频等内容;手机杂志是指将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的读物定期发布在网上,以杂志的形式供手机用户下载或者在线阅读;手机电子书以文字为主,同短信小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或阅读软件,可以通过网站下载到手机上自由阅读,电子图书理论上都可通过转化格式在手机上阅读。从上面对几种主要手机阅读客体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手机阅读的兴起为手机图书馆WAP功能提供了服务对象,图书馆只要充分发挥自身充足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特点并努力寻求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必然会加速手机图书馆WAP服务功能的发展。

1.2 手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

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率先宣布开通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始关注手机图书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34家图书馆开通了此项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普及率不断提高。

2000年9月,日本富士山大学图书馆开发了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系统,开创了运用手机载体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先河。该系统可以为i-Mode手机用户提供在线书目查询、续借、即使通知等服务。芬兰POLARITY公司手机图书馆系统既能提供SMS服务功能,还兼顾WAP及其他技术。

手机图书馆的另一重要服务功能是WAP服务。手机图书馆的WAP服务是指读者以智能手机代替计算机,利用手机上网功能(WAP)满足其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一切业务的服务。手机图书馆的WAP服务可以使读者在移动过程中接入图书馆的Web主页,实现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功能之外的在线咨询、点播视频、在线阅读、电子资源访问和下载等服务。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的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带宽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的一些简单功能,使手机能够像计算机一样实现检索、下载和浏览电子文献资源。同时,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新兴的手机阅读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受欢迎。这些因素为手机图书馆实现WAP服务功能提供了对象和技术支持。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it/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2G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it/s、384kbit/s以及144kbit/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从上面关于3G网络的描述可以看出,3G带来的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大的网络带宽等优势为手机图书馆的在线查询、点播视频、在线阅读、电子资源访问和下载等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智能手机是像个人计算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绝大多数非智能手机除具有接打电话的功能外,基本只具有MP3播放、简单的上网浏览信息等一些固定功能,由于没有操作系统,因此不能安装软件,不能完成手机图书馆WAP功能的使用需求。智能手机具有完整的操作系统,常用的手机操作系统有Symbian(赛班)、Pocket PC、Palm、Linux、苹果店iOS等,这些操作系统虽然不及微软的Windows系统强大,但通过安装软件,可以播放网络视频资源、识别各种电子文献的格式,以及完成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和上传等操作,完全能够满足手机图书馆WAP服务终端的各方面需求。就拿PDF文件来说,目前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可以安装手机专用的PDF软件,手机用户可以用手机下载PDF文件后直接阅读,不需要再经过复杂的文本格式的转换;另外,用来上网的手机浏览器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像UCWEB和Opera两种主流手机浏览器除了可以便利地访问WAP网站之外,还可以通过CMWAP方式访问WWW网站。在访问WWW网站的时候有两种显示模式可以选择:一个是原网站风格,另一个是自动适应屏幕大小的风格。采用后者浏览方便且速度比较快。在此基础上,手机图书馆的资源提供机构(图书馆)不需要建立手机专用的数据格式和相关操作模块,只需要对现有的数据库站点增加手机访问接口就可以实现手机图书馆的WAP功能,充分节约了资源开发成本。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智能手机逐步走进广大百姓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功能强大、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及其丰富的软件支持为手机图书馆的WAP功能的发展和普及扫清了终端障碍

2 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方面的不足

2.1 图书馆人对读者的移动阅读行为缺乏职业的敏感性

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移动阅读服务,图书馆人对读者的移动阅读行为显然缺乏职业的敏感性。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手机电子书”,即可搜索到14 000 000条记录,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笔者在CNKI期刊及论文数据库中以“手机电子书”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14条;以“移动阅读”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76条,且大部分是消费类或计算机类期刊发表的消息性文章,真正与移动阅读有关的论文仅有27篇。2003年,法学家吴志攀教授撰写的论文《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旗帜鲜明地指出图书馆将进入手机阅读时代。文章发表时,手机阅读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但正如该刊编者所说的:“相信一个法学家的图书馆学论文无论在思路上还是在文风上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2004—2005年,E-book被炒得红红火火,商家出于利益考虑,对图书馆人的宣传也不遗余力。在CNKI中搜索关键词“E-book”,可搜索到的记录竟有375条之多。由此可见,图书馆人并非对移动阅读一无所知,而是停滞不前。目前,手机阅读服务确实已经引起不少图书馆人的关注,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以及重庆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地方或高校图书馆相继开通了“手机图书馆”,通过短信或WAP形式为读者提供书目查询、图书到期通知、续借、预约、参考咨询等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的“手机图书馆”只是把图书自动化系统的Web模块功能从PC移植到了手机上,而在全文服务方面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并未能延伸至手机,缺少了可以“看”的东西,与读者心目中的“手机图书馆”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缺失。

表1 以“手机电子书”为关键词的搜索情况

2.2 读者的手机阅读习惯尚未形成

虽然手机书以及手机阅读相对于传统图书以及图书阅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但是,其存在的缺点,如自由翻阅不如传统书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造成阅读舒适度下降,缺少印刷版书籍的缕缕墨香,需要熟练使用手机无线网络等,肯定会造成一些人拒绝手机书。这一点在深受传统书籍阅读影响的中老年读者那里显得尤为突出,这应该也是手机阅读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读者上的重要原因。要克服阅读习惯的障碍,改善手机书的普及程度,首先应该从阅读舒适度入手。具体来讲,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更为愉悦的阅读体验,争取中年以及中年以上阅读群体的参与,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从阅读舒适度来看,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不够快等问题是制约读者阅读手机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合适的营销策略来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可以采用免费试读的方式,为手机用户提供部分免费试读体验,培养手机阅读的习惯。二是从技术层面去改善阅读工具的功能,比如,提供更加宽大并且可以自动调节光亮度的手机屏幕,以保护读者视力;提供做笔记、加批注、写批语、夹书签等阅读功能以及丰富便捷的检索能力;满足读者诸如部分章节、相关内容整合等特定需求。

2.3 手机阅读的内容比较匮乏

在手机阅读还处于用户阅读习惯培养阶段时,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手机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手机小说写手在不断增加,但是符合手机出版特点的内容相对比较匮乏,大部分手机书的内容都是由传统图书直接转化而来,即“图书手机版”,创作的内容质量还有待提高。这样的内容无论是从手机的硬件特点、传播方式,还是从手机书读者阅读群体的阅读喜好来看,都不太适合手机阅读。首先,手机偏小的阅读屏幕,更适合显示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书,而传统图书的形式、文章长度甚至语言习惯都不符合手机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其次,现有的多数手机的显示精度都达不到手机阅读的要求,造成了阅读内容质量的形式感下降。再次,我国目前的手机书形式单一,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体,还未能显示出手机阅读的互动性和多媒体效果,在视听、动漫等方面的阅读体验还较少,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表明,内容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影响目前中国手机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手机书应该具有真正适合通过手机阅读的内容,而不是对传统图书内容的简单照搬与照抄。“内容产业”,内容为王。一般来讲,读者在前几次的阅读体验直接决定了他对手机阅读的态度。对于正处于读者阅读习惯培养阶段的手机书行业,内容建设成为摆在作者、出版社面前的一大课题。在手机书的出版过程中,信息的选择权、主导权在读者手中,只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合适的信息,手机用户才会“主动”选择并购买阅读相关内容。个性化的阅读内容开发成为手机书出版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新鲜好看并且可以持续刺激用户阅读的内容将成为最大的卖点。对于手机书的读者而言,其主要阅读动机在于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获取信息,学习新知。IT业大型分析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手机阅读市场专题报告》显示,中国手机阅读体裁具有明显特征——基本上都是小说。言情、都市、武侠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作品类型,以18.0%、16.3%和15.0%占据前三甲,其他还有悬疑类、恐怖类、军事类等。

笔者对手机书读者的网络问卷调查也显示,他们的阅读动机更侧重于休闲娱乐,更注重“一分钟的视觉消遣”。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手机书阅读群体主要是经常处于移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但对资讯和愉悦阅读又迫切渴求的中青年读者群。因此内容的个性化尤显重要,应该以满足读者快乐体验阅读为理念,从手机书的内容着手,为读者提供符合他们阅读需求的内容。具体来讲,手机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与生活结合紧密的实用信息以及轻松活泼的情感娱乐内容,都是比较适合通过手机阅读的。另外,由于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和阅读习惯的影响,手机书在文章长度上宜短。

3 移动阅读资源的整合方式与路径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尽管人们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如火如荼的建设实践已经在逐渐清晰地勾勒出人们的奋斗目标——构建一个基于Web环境的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把各类分布式文献信息资源按一定的管理方式和应用目的组织起来,实现内容间的无缝关联,以统一的界面提供对各类资源的透明访问,并最终把文献信息资源融入知识服务体系中。而载体形式和利用手段均日趋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分布式存在的资源之间互不关联,内容交叉,平台各异,用法不一等,让用户无所适从。日益增多的各类商业资源平台和数字资源更加剧了“信息孤岛”现象,文献信息资源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无序杂乱的状态。要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整合现有文献信息资源无疑是关键。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与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从应用需求角度看,可以把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资源;其次是为了实现各类资源内容间的无缝关联(包括二次文献与一次文献的关联的关联,同类文献间的聚类关联、引文关联,以及OPAC资源与电子文献之间的关联等)和透明访问;理想目标则是将资源纳入到统一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中,做到资源与服务的无缝结合,从而为用户提供高效率、个性化的优质知识服务。从实践角度看,资源整合工作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即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前者是指整合的资源对象范围,后者追求的是整合后所能达到的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对资源整合对象的加工深度,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工作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面(表现层、应用层和元数据层)进行,数据加工深度逐层增大,资源效果也依次增强。

3.1 表现层的整合

表现层整合主要针对信息源进行,是为多样化、分布式存在的信息源(如数据库)提供的逻辑组织和导引。典型做法是利用多种逻辑主线(如资源类型、学科主题、字顺等)把信息源串接起来,方便用户快速定位到目标资源。这样的整合方式在很多图书馆的资源导航类网页中可以看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DAO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个旨在无缝整合数字资源、印刷资源、音视频资料和馆员隐性知识的站点,以典型的传统分类导航方式对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新闻等多种类型资源做了分类导引。最新改版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中则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了分类组织,其首页中的“查找资料”和“电子资源”栏目分别为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提供了详细的文献类型入口,点击任一资源类型,二次页面中都有引导用户的详细说明,直至帮助用户到达目标资源。表现层整合好比在画一幅资源分布图,能够为用户(尤其是对资源不熟悉的用户)提供很好的导航,但不涉及资源的内容、结构,不能解决异构、交叉所带来的使用上的问题,需要与其他的整合手段结合起来使用。要解决使用上的问题,必须在更深的层面(如应用层或元数据层)进行整合。

3.2 应用层的整合

应用层整合是针对资源内容及其易用性来进行的。通常是通过与整合对象的互操作获取元数据和资源对象,再提供统一的操作界面,实现对不同资源的透明访问,典型方式是构建中间访问层。应用需求不同,中间层系统的形式也可以不同,如为解决跨库检索而开发的联邦检索和异构统一检索技术;为整合分散分布的电子文献而设计的各类电子文献导航系统等。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就是这样一个功能强大的中间访问层,把各类馆藏信息(印刷型、电子型)和不同深度文献(文摘类、全文类)整合为一体,通过访问CCC,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期刊的馆藏收录、电子收录信息,只要有授权,可以直接链接到电子全文。这些中间层系统可以从内容上提供对分布式资源的深度交叉关联,并用更符合用户习惯的使用方式完成对不同资源系统的透明访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种资源之间存在的内容交叉、互不关联、各自孤立等问题。

应用层整合中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商业化信息技术或产品来扩展整合范围、深化整合功能。最常用的技术有两种:跨库检索技术和参考链接技术。前者实现对分布式资源的一站式访问,后者则可以实现不同信息源的内容关联。目前商业化的跨库平台已有多种,如江苏汇文的分布式虚拟联合目录系统,可以实现对国内外一百多个馆藏目录(OPAC)系统的统一访问,汇文的文献资源一站式查询系统则实现了对众多电子资源的统一访问。参考链接工具也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基于开放链接(Open URL)标准开发的应用产品,如以色列的SFX和中科院的ANANDA。TRS的两个产品组件(TRS IIP2.0和TRS Info Linker)则可以分别实现跨库统一检索和相关主题参考链接。众多产品均各有所长,可以针对整合需求选择使用。

应用层整合通常不直接改变资源对象的底层元数据,而是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数据源进行互操作,因此,资源对象的数据接口是否标准规范将对整合效果和持久性有很大影响。近来,随着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和重庆维普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支持开放链接标准方面的进展,应用层整合的强大潜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开放链接等相关标准规范被普遍接受和应用前,全面彻底的整合仍需要从元数据层入手。

3.3 元数据层整合

元数据层整合是把资源对象的元数据导入本地数据库,归并查重处理后在统一平台中发布并提供浏览、检索等服务。ISI的Web of Knowledge平台是元数据层整合的成功典型,不仅整合了ISI自有的多个著名数据库资源,还整合了BIOSIS Previews、CAB Abstracts、INSPEC等其他著名数据库厂商的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同样是从元数据描述入手,采用基于XML的元数据结构进行扩展或缩略描述,实现了对CNKI自身的一系列数据库资源与多种第三方数据库以及传统图书馆OPAC系统的整合、链接与互操作,从而在我国商业化的资源整合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元数据层的资源整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种资源库之间孤立、内容交叉或异构等问题,实现资源与应用服务(尤其是个性化服务)的高度整合,从而把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对一般的信息机构而言,想持续合法地获取各类第三方数据库的元数据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会大大增加维护成本和对本地系统的数据存储压力,因此通常多应用在商业化整合机制中。

实际的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在不同层面同时进行,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中国科学图书馆的“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Science China)”是国内在资源整合方面的成功范例。它在元数据层把自建的现期目次库、学科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进行了全面集成,并采用基于Open url的开放链接技术构建了“扩展服务”中间层,与第三方的书目数据库、文摘类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整合,不仅形成了“目次-摘要-全文-引文”的完整文献服务体系,而且内嵌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参考咨询链接网络资源扩展查询和个性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被认为可以发展成为中国的“Web of Knowledge”。

参考文献

[1]熊拥军,邹东伟,黄湘林.TRS信息管理技术与期刊资源导航整合的实现[J].图书与情报,2006(4):69-72.

[2]吕江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探讨[J].沧桑,2005(5):85-86.

[3]魏建国.高校图书馆英语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87-90.

[4]黄晨.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25-28.

[5]白永革,彭佳.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34-37.

[6]陈永英.如何提高文献传递的满足率[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66-67.

[7]魏力更.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87-89.

[8]郑建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以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原型的个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6-9.

[9]张红芹,曹星晶.基于OPAC的图书资源整合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52-53.

[10]涂湘波,宋小华,黄筱玲,等.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1):51-53.

【注释】

[1]本文系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