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发展

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发展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发展吴慰慈 茆意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的移动信息服务已经成为21世纪的新潮流,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各行各业。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于图书馆,将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2000年中国移动“移动梦网”计划率先推出了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增值服务。
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发展_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发展

吴慰慈 茆意宏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摘要】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的移动信息服务已经成为21世纪的新潮流,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各行各业。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于图书馆,将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本文阐述了移动信息服务的兴起和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开拓手机图书馆服务,并论述了手机图书馆的概念、功能、意义、模式与实现方式等,对我国手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移动信息信息服务手机图书馆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Wu WeiciMao Yih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P.R.China,100871

【Abstract】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which is realized by mobile phone 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in 21stcentury and is roundly adopted in our work and life. Applying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to libraries will bring a good chance for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This article clarified the ris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and brought up developing the mobile phone library service by applying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to library service.Also,it explained the mobile phone library's concept,function,significance,mode and the way of realization,and provided som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phone library caus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Mobile InformationInformation ServiceLibrary Service by Mobile Phone

1.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业从1987年起步,如今已走过整整20个年头。经过20年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对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2007年11月举办的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20年高峰论坛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户,约占全世界移动通信用户的五分之一;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在整个电信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超过50%,移动通信网络对固定通信网络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成为带动我国电信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增长点[1]。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我国电信业业务总量预计达到1.8万亿元,在全球无人能比[2]

1.1移动数据服务的兴起及其基于互联网的发展

早期的移动通信,比如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进入21世纪,人们不再满足于移动语音通话的服务,希望有更多的移动服务能够融入到工作与生活当中。2.5G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了新型的移动数据业务,使人们在传统的移动通话之外,还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发送、传播文本及多媒体信息。2000年中国移动“移动梦网”计划率先推出了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增值服务。2003年,随着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正式商用和中国联通CDMA 1X网络的建成开通,我国移动数据业务启动全面建设。中国移动在“移动梦网”品牌下,在其GPRS网络上推出了彩信、WAP、百宝箱、手机钱包等多项移动数据业务。中国联通也推出了以“联通无限”为品牌的“彩e”、“WAP上网”、“掌中宽带”等多项数据业务。如今,先进、便捷的移动数据业务正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接受和使用,中国的移动数据业务逐渐走向高潮。据统计,移动数据通信从2003年占电信业务收入的4.44%,到2006年这个数字已经跨越到了7.92%,展现出了不可遏止的快速发展势头。在2007年11月召开的“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表示,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占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业务之间的结合逐步增多。2000年中国移动率先推出短消息移动增值服务,开创了“移动梦网”新型商业模式。到2002年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相继因此盈利。“移动梦网”的诞生,唤醒了当时萎靡不振的互联网,更为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在“移动梦网”的带动下,原本单一的移动通信业务变得繁花似锦,新闻、娱乐、游戏等新应用层出不穷,搜索、地图、视频、阅读、博客、照片等互联网服务都能在手机上实现,手机变得更像一个互联网设备,而打电话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而已。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使得手机成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信息终端,手机成为个人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成为传播公众信息的新媒体。据了解,在日本,84%的人拥有手机,9成手机可以无线上网,80%的用户在利用网站,7成用户在用3G服务,大部分手机内置IC卡,钥匙、购物、车票都可以用手机代替,手机电视、音乐也非常普及;2006年日本基于I-mode技术的手机广告营业额超过200亿日元[3]。同时,手机也正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新信息平台。在产业界,现在不仅小企业关注移动信息,全球500强、国内500强企业都在纷纷建立短信服务中心、短信业务平台,或WAP业务平台来支持它们的业务。

以前谈到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一个概念。但是从2007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真正地落地了。CNNIC于2007年7月18日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为4430万人,平均4个网民中就有1个使用手机上网,占1.62亿网民总数的27.3%,而在2006年年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只有1700万[4]。手机网络的用户数量正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移动运营商、设备厂商和互联网公司正从不同的方向向移动互联网挺进。中国移动提出WIISE项目(Wireless IP/Internet Service Environment,即无线IP/互联网业务环境)。WIISE是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提出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并且得到足以媲美固定宽带网络的用户体验,它将使WWW在手机上得到完美体现[5]。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在核心网、接入网、业务支撑系统及终端等多个方面,都已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相关开发工作。传统的移动通信设备厂商,比如NOKIA公司这个著名的手机终端厂商,现在正在推出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战略,为它的手机用户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在移动运营商大规模进军互联网业务的同时,传统互联网企业也加快推出各类无线服务。比如,新浪、搜狐、3G门户、空中网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机网站,MSN推出移动Messenger服务,百度和诺基亚联手推出移动搜索,雅虎和AT&T联合推出Go Mobile服务,等等。据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WAP网站已经达到了近5万家,WAP业务比2004年增长了120%以上[6]。这说明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崛起。

1.2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及其沿革

移动信息服务实现了人类随时随地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梦想。它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信息内容可以是简单的文本信息,比如手机短信息,也可以是复杂的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比如彩信、手机音乐、手机电视、上网浏览等。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中国移动的GSM网络和中国联通的GSM网络、CDMA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国落地提供服务。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研发中。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和第二代数字通信技术在2G环境下只能通话。第二代手机在2.5G环境下能实现简单的数据业务,业务主要包括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即短信息服务)、MMS(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即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和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等。SMS是最早的短信息业务,也是现在普及率最高的一种短信息业务。通过SMS,移动电话之间可以互相收发短信,内容以文本、数字或二进制非文本数据为主,短消息的长度被限定在140字节之内。SMS以简单方便的使用功能受到大众的欢迎,但在内容和应用方面存在技术标准的限制。MMS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使复杂的信息得以传递,这些信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以及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业务可实现即时的手机端到端、手机终端到互联网或互联网到手机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送。WAP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增值信息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协议,专为窄带宽、高时延、小屏幕、有限存储容量、低处理能力的无线环境而定制的一种协议,把目前Internet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WAP将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使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成为现实。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分别能够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其中TDS—CDMA标准是由我国独自制定的3G标准。

如今移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传统互联网的服务几乎都已经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并相互融合。人们可以用“手机报”获取即时新闻和资讯,用“手机电视”收看体育比赛直播、电视节目,还可以用手机下载图片、铃声、音乐、视频、游戏、和动漫等娱乐内容,或者用手机聊天交友,也可以用手机搜索信息、阅读图书、收发邮件、建立个人主页、写博客、逛网上社区,还可以利用手机特有的位置信息服务来快捷方便地寻找所需服务。根据2007年10月底发布的《2007中国无线互联网WAP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视听娱乐是目前最热的手机信息服务,另外,手机上网的用户对读书交友的需求也很强劲。调查发现,手机阅读因为其方便、快捷,同时价格低廉,越来越成为年轻网民的最爱[7]

从行业应用角度讲,移动信息化应用正向纵深发展,逐步应用到政务、商务、教育、文化、媒体、出版、医疗、城市建设、农业、工业改造等多个行业,将移动信息网络和资源应用到各行业或企业的管理、财务、生产、运作、销售等多个环节,实现融合应用。比如,在商务方面,移动信息应用就有手机银行、手机炒股、移动办公、移动购物、手机广告营销、企业WAP站点等方面。再如,用手机作为移动信息终端,结合各种便农、利农的移动信息内容,使信息应用逐渐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景象之一。

1.3移动信息服务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有如下特点:

①以手机为终端。移动信息服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信息服务的。用笔记本也可以无线上网,但它不是移动互联网。平常所说的互联网是以Internet为平台的信息传播,以电脑为终端;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为平台的,手机是目前最普及的终端。所以以手机为载体是移动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

②即时性与个性化。这是移动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信息服务受环境、屏幕和输入等条件的限制,但它更受益于其移动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首先,移动信息服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覆盖,具有4A(Anywhere,Anytime,Anything,Anyone)的特点,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及时享受信息服务。这种移动性服务还特别能让用户充分利用“垃圾时间”、“碎片时间”来使用各种信息。其次,手机这个特殊载体的私人化性质使移动手机号可以精准地定位到每个人,这种精准特性强化了移动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征。如果说互联网可以定向服务的话,那移动互联网就是精准服务。

另据一些移动互联网企业介绍,目前我国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很多人是没有用电脑上过网的[8],这也是当前移动信息服务的一个特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手机等随身媒体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信息载体。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将带来信息通信结构的彻底变革,移动互联网将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等带来变革。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人们期待着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以获得更丰富、更多样、更便捷的信息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时代的到来及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经从电脑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从办公室、书房、网吧走向口袋,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将加快。移动互联网不再局限于现有WAP上的图片、铃声、新闻和资讯等应用,博客、搜索、社区等都将走进移动互联网,同时游戏、音乐、视频、位置服务、商务等服务,大众也将能随时随地地体验到。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服务模式和应用方面充满了创新的机会。有电信专家指出,移动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近代新技术方面超越欧美发达国家唯一的一次革命。移动互联网会成为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发展方向之一,毕竟我们跟我们的手机在一起的机会远远超过了跟PC在一起的机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是双网整合发展,随着无线上网资费的降低和应用的扩展,移动互联网将逐渐成为新的普及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技术上,基于WAP的移动互联网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快速提高,WAP将逐渐被HTTP取代;在需求上,有很多跟传统互联网结合的信息需求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社区论坛、搜索、电子商务、信息查询等方面,这些融合的业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研究的重点。

2.移动信息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手机图书馆

移动信息服务正成为21世纪的一大潮流,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那么,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于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将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之一,也完全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媒体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实时更方便的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应用系统简称为手机图书馆系统。

2.1手机图书馆的产生与功能

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创业计划以后,移动信息业务发展迅猛,图书馆学界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新的信息应用。2002年朱海峰在其《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中提出了无线图书馆的概念,认为无线图书馆就是用户使用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微波、无线电等接入方式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扩展[9]。2004年黄群庆在其《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提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他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等),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例如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或电子邮件功能,接收图书馆发出的图书逾期通知,或咨询图书是否借出,还可以利用手机上网的功能检索馆藏图书的书目信息,阅读在线全文书刊等[10]。胡振华、蔡新也发文提出移动图书馆的概念,他们认为,移动图书信息服务或移动图书馆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11]。这些概念尽管术语不同,但基本上都表达了移动信息服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手机图书馆系统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可以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终端上,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尽可能多地在手机平台上实现。目前已经开发的和正在研制的手机图书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服务功能: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到期提醒、读者证事务、新书信息公告、公共信息发布与搜集、参考咨询、留言咨询、讲座信息及预定、书目信息查询、移动阅读、个性化定制服务、邮件、论坛和博客服务、读者荐书和选书等。笔者以为,在实际的系统开发中,应该先行调查读者的需求,并根据移动信息服务的特点有选择地确定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功能,同时开拓新的功能。

基于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它将移动通信网络和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新媒体平台延伸、拓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与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实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且由于手机的双向交互功能,读者可以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将满足广大读者对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扩大图书馆在教育文化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2.2手机图书馆的模式和实现

手机图书馆系统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延伸和扩展,将以数字图书馆系统为数据资源和支撑平台。根据手机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手机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连接方式目前主要有手机短信息与手机无线上网两种。短信息连接,主要通过手机短信息发送指令的方式进行服务,信息内容以短小精炼的文本为主,服务特色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互动性,适合一些提醒信息、互动参与查询信息及个性化定制类信息服务。无线上网连接,可以提供图形化的访问界面,用户可以更方便自由地进行大容量图书信息的查询和阅读,除了一些基本信息的查询服务外,图书阅读等功能也可实现。目前无线上网的解决方案有I-mode、IDB、WAP等几种。I-mode是日本NTT DoCoMo公司推出的手机上网模式,采用分组交换叠加技术,实时动态分配通道,用户总是在线,由于使用简化的HTML编辑网站,可以很容易将Web网站转变为I-mode网站[12]。IDB是韩国WISEngine公司研制的数据库查询的核心技术,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在无线互联网上直接提供有线互联网的内容[13]。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来临,手机将可以直接访问WWW,手机上网将变得更加容易。

2.3国内外手机图书馆的现状及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一些从事手机出版、手机阅读服务的商家也在用“手机图书馆”的概念,这与我们的手机图书馆概念是不同的。

国外手机图书馆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日本和欧洲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是比较先进的,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9月开发出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系统[14]。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也于2001年5月开通I-mode手机书目查询(OPAC)系统,为I-mode手机用户提供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15]。韩国西江大学在2001年7月与WISEngine公司合作推出用手机查阅图书馆资料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以随时查询书目信息、借阅信息,在线办理预约手续等[16]。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手机信息服务,使用芬兰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letTM系统,以短信服务为主,兼顾WAP及其他接入技术,提供的手机服务有续借、到期提醒、预约到书通知、列出读者借阅清单等,读者免费使用,只需向运营商支付基本通信费[17]。芬兰国会图书馆也开通了手机短信息服务,服务项目有续借、到期提醒、预约到书通知、检索信息、咨询、读者反馈、每周阅读提示等,读者也是免费使用[18]。英国汉普郡图书馆建起一个WAP网站,为WAP手机用户提供该郡54家图书馆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开放时间等信息服务[19]。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的“无屋顶图书馆计划”使用PDA通过移动通信网检索图书馆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上图书馆的在线目录(OPAC)查询馆藏资料[20]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图书馆提供WAP上网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借阅记录、预约借书、续借、付费等[21]

国内关于手机图书馆的应用并不亚于国外。据笔者网上调查,目前我国有近20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手机图书馆试验系统,提供手机信息服务,比如上海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等(参见表1)。这些图书馆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以手机短信息为主,部分图书馆开通了WAP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多以短信息通知提醒、续借为主,功能还比较简单。所有高校图书馆都是免费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读者只需向电信运营商交纳基本通信费,部分公共图书馆,比如上海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则是实行收费服务。

表1 国内部分手机图书馆应用情况一览

img1

续表

img2

与数字图书馆相比,由于手机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的特性,手机图书馆还存在不少局限。

①技术上的制约。在现有的技术连接模式中,短信息服务消息格式简单,只支持文本,消息长度受限,而且用手机发送短信息的输入过程比较麻烦;和有线互联网相比,目前的手机上网技术也存在不少限制,比如手机的内存容量有限,手机运算速度比较慢,网络带宽速度不够快,显示屏尺寸较小等。这些因素将限制手机图书馆系统所能承载的信息内容及其容量,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类信息需求。

在平台结合方面,手机平台与数字图书馆系统难以做到无缝链接。由于图书馆手机平台多数是由第三方开发,存在着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等诸多不利因素。而图书馆所使用的自动化系统又因版权、商业性秘密等原因不可能完全开放,手机服务平台的一些功能在这种不透明状态下是很难实现的[22]

②经济上的制约。传统图书馆的服务都是无偿提供的,但由于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必须依赖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平台,手机服务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做到像其他图书馆服务一样免费提供[23],有的手机图书馆服务还要收取专门服务费。这就造成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与收费的冲突,也会阻碍用户对手机图书馆系统的使用。

③用户习惯的制约。手机阅读不同于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长期面对电子屏幕阅读使得很多人感到不习惯,特别是年龄大一些的用户。这也是手机图书馆系统普及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

尽管手机图书馆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手机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付诸实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研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手机终端的功能和网络带宽速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足以满足手机图书馆服务的需要。我们可以预测,手机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将从短信到WAP信息查询等简易信息服务,再到书刊全文的移动阅读;在功能上,手机图书馆除了将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延伸到手机终端上服务于读者外,也将为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提供移动的方便。更重要的是,我国手机用户的数量迅速攀升,用户手机终端的持有率非常高,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移动数字信息服务,这将为我国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总的来说,手机图书馆是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数字图书馆服务已经开始普及。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手机图书馆服务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移动信息服务环境的成熟,实现随时随地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将逐渐变成现实,手机图书馆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关于手机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图书馆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3.手机图书馆事业展望

国内外手机图书馆的应用已经开始起步,随着未来移动信息服务的普及和升级,手机图书馆事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跟踪移动信息技术与应用,认真研究移动信息服务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稳健推进我国手机图书馆服务向前发展。

就像互联网的发展一样,移动互联网也将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否顺利商用,市场能否健康发展,各类移动信息应用能否满足广大用户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这些都要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图书馆界需要及时跟踪、研究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成果和存在问题,同时积极开展读者调查,特别是读者在移动性、即时性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研究读者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行为特征,根据读者需求和行为特点开发手机图书馆实验系统,然后通过对实验系统服务的跟踪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进一步完善、推广手机图书馆系统。因此,我们建议图书馆学界要加大对手机图书馆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图书馆界要加强对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进我国手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良.20年繁荣市场.助推经济[EB/OL].[2007-11-18].http:∥www.cnii.com.cn/20071008/ca438114.htm.

[2]2008年中国电信运营行业年度报告[EB/OL].[2008-1-18].http:∥ar.cei.gov.cn/web/Column.asp?ColumnId=267# bgml.

[3]匡子波.论日本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EB/OL].[2008-12-10].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 85101/6068718.html.

[4]CNNIC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07/17/ 4722.htm.

[5]中国移动WlISE[EB/OL].[2008-12-10].http:∥www.hn.chinamobile.com/cms/1246100/1246100.htm.

[6]马晓芳.中国无线互联网“空中探路”[EB/OL].[2008-12-10].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 23559611.

[7]2007中国无线互联网WAP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07-12-13].http:∥www.iimedia.cn/2007WAPUserSurvey.pdf.

[8]朱子同.手机上网,商业价值何在?[EB/OL].[2007-11-13].http:∥it.sohu.com/20071113/n253220264.shtml.

[9]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10]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11]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8-20.

[12]Masamitsu Negishi.Mobile Access to Libraries:Librarians and Users Experience for“I-Mode”Applications in Libraries[J].In:Libraries for life:Democracy,Diversity,Delivery.68thIFLA Council and General Conference:Conference Programme and Proceedings,Scotland,2002:1-15.

[13]同[10].

[14]同[12].

[15]同[12].

[16]同[10].

[17]Irma Pasanen.Around the World to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ew Library Services for Mobile Users[J].Library Hi Tech News,2002,19(5):25-27.

[18]http://lib.eduskunta.fi/Resource.phx/library/index.htx.

[19]同[10].

[20]Clifton Dale Foster.The Library without a Roof[J].Online,1995,19(5):20-21.

[21]http:∥www.np.edu.sg/library/announce/wapsvc.htm.

[22]吴爱云,孙秀萍.吉林省图书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6(1):41-43.

[23]同[22].

【作者简介】

img3

吴慰慈,安徽安庆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社会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等核心期刊的编委、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项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教学大纲》、《蓬勃发展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学新探》等。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中国图书馆学报优秀论文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