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化散文式笔法

强化散文式笔法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强化散文式笔法、视觉式新闻等新方式的运用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如此描写,与南京高墙的背景相联系,生动地反映了南京人民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体现出普通新闻的散文化特色。“视觉新闻”即指电视、电影、录像等传播媒介,运用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地传播新闻。

一、强化散文式笔法、视觉式新闻等新方式的运用

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当然,对于用散文诗笔法写新闻也要具体分析,有不少新闻,仍然需要用传统形式写,将重要的事实放在新闻的最前面;而对于部分故事性强、趣味性浓的社会新闻,和提供大量新闻背景的解释性新闻等,则可以大胆尝试运用散文笔法,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

如1985年1月16日的新华社稿件《古城南京的城墙变矮了》,即是一篇风格清新、形式活泼的新闻作品。消息对高墙的描写形象、生动。“墙的上半截大都还砌出各种镂空图案、花纹,一眼望去,一条街上花墙蔓延,宛如苏州园林。一家大医院用低低的铁栅围成院墙,又以绿色油漆涂饰,院内葱郁的花草树木与街上的绿意连成一片,生机盎然。”如此描写,与南京高墙的背景相联系,生动地反映了南京人民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体现出普通新闻的散文化特色。

1983年新华通讯社在讨论新闻改革时,社长穆青基于文字新闻同电视新闻互相竞争,互为补充的需要,提出文字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视觉新闻”即指电视、电影、录像等传播媒介,运用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地传播新闻。它具有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和直观化的特点,是新闻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能收到形式多样化、事件故事化、人物个性化、情节形象化、场面情景化的效果,从而增强新闻的可信性(16)。随着新闻“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习惯选择最直接的新闻视觉方式来记录和呈现生活。在有线电视、卫星直播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下,新闻报道对文字的要求日益提高:新闻必须可读性强,现场性强,吸引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现场视觉性的描写显得尤为重要。记者通过视觉场景描写,通过文字可以在读者头脑里产生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如《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9日“冰点”《不教黄土过阴山》(记者沙林)中的一段:

在西山湾村,有一位叫李海峰的农民谈起十几年前的多伦,似乎一下忘了日常的艰辛庸常,心驰神往:“哎呀,那时柳条遍地,大榆树呼悠呼悠的,坡上岗上全是槿条子和大树,我那时给生产队放100多头牛,牛跑进去就全被埋没了,我在梁子上看不到,还得去找牛去。那时洗脸盆粗的大树到处都是,现在一棵也没了。那时狍子成群,野鸡也成群,狐狸出没。那时我放牛,躺在树下,经常看到飞起来的野鸡铺天盖地,起码有300多只,而现在就剩黄沙了,什么都没了,地没法种了,羊没处养了,以前攒下的1万多元钱用光了。”

(原载1989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

这种画面给读者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