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经济新闻到财经新闻的转变

从经济新闻到财经新闻的转变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财经新闻报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试举若干经济新闻的定义予以分析。贺宛男在《财经报道概论》一书中,对经济新闻和财经新闻的划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传统的经济新闻相比较,财经新闻报道对资本、财富、企业、投资这些处在商业社会核心地位的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而且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涵盖了政经、财经、产经、市场消费等几乎所有领域。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财经新闻报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财经新闻报道通过拓展报道领域、深化报道内容、改进报道方式等一系列措施走向了一条快速发展、日益成熟的道路。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见成绩,原有的“经济新闻”逐渐丰富,为财经新闻报道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广阔的社会与市场基础,最终实现了向“财经新闻报道”的转型。新兴的财经新闻报道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恢弘的气势、更加专业的素养和更具深度的报道,参与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公众的经济启蒙过程中。

一、传统经济新闻的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新闻?目前,关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比较繁杂。试举若干经济新闻的定义予以分析。目前普遍采用、比较权威的是《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这一概念建立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模式,仍然停留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宏大视野中,缺乏新的文化内涵;也有人提出:“经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经济事实的报道。”[1]很显然,这个定义来自于陆定一对“新闻”所下的定义,只不过是简单地叠加上“经济”二字;也有人认为:“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改革、经济生活等。”[2]或者,“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3]。这两个定义只是借用了“经济”的一般概念来解释经济新闻,显得笼统而缺乏具体针对性。

总体来说,国内对经济新闻的定义有“经济事实说”、“经济信息说”和“经济选择说”三种。这些概念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新闻做出了不同的界定。这些界定为经济新闻的学科属性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实,就中国的经济新闻流变过程来看,它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以及社会功能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如果仅仅从这些角度对经济新闻进行定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贺宛男在《财经报道概论》一书中,对经济新闻和财经新闻的划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她认为,受众作为经济人分别有三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生产者,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职业,他或她赖以谋生的手段、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如工人、农民、厂长、经理、医生、演员、教师、政府官员等。传统经济报道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常常按部门经济设置版面和职能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与此相对应,综合性报纸内部多设置工交部、财贸部、农村部等,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的蓬勃兴起,各部门权力下放,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委办一级均可办报,一度还出现过很多诸如《冶金报》、《纺织报》、《机械报》、《工业经济报》、《农业经济报》之类的行业报、部门报。所以,传统的经济报道通常是从工作角度找新闻,是工作报道,报道主体通常是厂长、经理、政府官员等少数人,充其量挖掘几个典型,加上几个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4]这种对经济新闻的解读,基本符合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大量经济新闻实践,也为我们理解经济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财经新闻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发展逐渐超越了行业领域和生产者视野。传统的经济新闻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人们情愿从“报屁股”读起,去关心体育新闻、文娱新闻以及社会新闻等领域。这也注定了传统的经济报道必然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的市场报道和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新闻报道演变。中国人之真正成为消费者,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后才出现的,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并没有消费选择权(当然更没有生产选择权和劳动选择权),改革大潮带来的一部分人先富、大部分人后富,触发了亿万人民自主消费的强烈欲望,这就是消费类媒体——如《消费报》、《市场报》、《信息报》、《旅游报》、《物价报》,以及广播电视相应节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宏观大背景。于是,多方位的、色彩斑斓的消费媒体几乎映红了所有媒介,并为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最为红火的都市类报纸赖以生存发展的报道主体也就两大块,即消费市场和社会新闻。投资者的“到来”比消费者更晚。有了钱,人们总是先满足消费需求,然后再想到投资,想到钱生钱。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和财经媒体也应运而生了。[5]

财经新闻的概念从1998年起迅速被新闻界所接受,并逐渐替代了传统经济新闻,取得了主导地位。1998年,《财经》杂志创刊。随后,《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崛起,被称为“三大新财经媒体”。于是,财经新闻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的话语模式。

财经新闻兴起时间不长,尚处于成长期,因此内涵和外延目前都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说法在新闻实践中被普遍使用:第一种说法的主要观点是,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发生的新闻是财经新闻;第二种观点认为,从金融、资本市场的角度报道经济活动与现象的是财经新闻。前者被认为是狭义的概念,后者是广义的概念。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经济活动与现象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每一个角落,美国的NBA可以是体育新闻,也可以作为经济新闻的选题;五花八门的娱乐新闻同样可以通过吸引受众的眼球拉动国民经济,也成为报道经济活动与现象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甚至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更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探索和报道。很明显,财经新闻是对传统经济新闻的一种发展和改进,只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周围世界,任何新闻都有可能成为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

与传统的经济新闻相比较,财经新闻报道对资本、财富、企业、投资这些处在商业社会核心地位的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而且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涵盖了政经、财经、产经、市场消费等几乎所有领域。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版面将财经新闻报道的触角伸向了每一个角落: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财政预算与收支、财税制度、价格、保险、会计、审计、农工贸、劳动工资福利、信用、金融、货币、基金、债券、统计、基本建设、国际分工合作、租赁、期权、社会保障、就业、政府采购、电子商务、人才与劳动力等。可以说,经济活动有多丰富,财经报道就有多热闹。而经济活动以外的很多涉及公共领域的报道内容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发展经济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领域的改革问题,贸易争端问题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的报道内容是财经新闻报道的重要拓展。[6]

总之,“在告别传统的经济报道(或称泛经济报道)之后,我们可以把经济新闻分作四种类型,即市场新闻(特指消费市场)、产经新闻、财经新闻和政经新闻。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不同的区域往往会有不同的产业重点和产业支柱)为主要内容,而政经新闻则往往会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经大局,通常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入世、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等等。当然,四类经济新闻也会相互交叉,如产经新闻除了引起产业领域和地区官员的重视外,往往还为有关投资人所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财经新闻;政经新闻则为所有人——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所关注,但这种关注并不像市场新闻和财经新闻那样,有特定指向或切身利益。因此,四类经济新闻还是有各自的边界可以大致区分的”[7]

三、经济新闻向财经新闻转变的意义

弄清楚了经济新闻和财经新闻的内涵,就能更好地厘清经济新闻和财经新闻的发展,理解当前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方法和报道重点。其实,从经济新闻向财经新闻的转变不仅仅是名词和称谓的变化,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为财经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发展空间。

(一)报道内容的突破

从经济新闻向财经新闻的转变,是对传统经济新闻报道内容的突破。传统经济新闻是基于生产者的报道模式,而财经新闻是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角度进行报道。改革开放前,报道者常常拘泥于政府和生产者的立场,导致经济报道选题狭隘,陷入了“工业围绕产值转,农业围绕季节转,商业围绕节日转,市场围绕柜台转”的怪圈。而财经新闻报道“从过去只注重宏观政策领域的报道扩展到具体的市场主体的报道;从过去只注重生产领域的报道扩展到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的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新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又为经济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鲜选题”[8]。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和游戏规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和公司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同时,伴随着资本、金融市场的形成和扩张,股票、基金、债券、期货、保险、外汇买卖、个人理财等新的经济现象又不断呈现。这一切都为经济新闻报道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拓展提出了要求。因此,财经新闻报道使传统的经济新闻报道内容不断扩大。

(二)报道思维的突破

从经济新闻向财经新闻的转变,是对传统经济新闻报道思维的突破。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立足政府和生产者,报道的经济新闻几乎脱离了经济和市场本身,“经济新闻无经济”,成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总结和报告。随着财经新闻报道的兴起,报道的内容回归经济本身,突出经济思维,打破了原有的僵化、教条式报道模式。因此,从传统经济新闻报道向财经新闻报道的转变,应该突破原有的话语模式和报道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财经新闻报道的思维使今天的记者必须学会用财经的视角去报道新闻,用经济的眼光看新闻,用新闻的眼光看经济。无论是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还是时政新闻、科技新闻,都需要记者练就一双财经新闻的眼睛,从中发掘出经济因素。如歌手高枫病逝,本来属于娱乐界的白色新闻,娱乐报刊炒作得很凶。在火爆的炒作中,一家经济类报纸却把它写成了一篇典型的经济新闻。因为现在的娱乐界人士通常都是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一旦发生问题(出了丑闻或逝世),会使相关地方的相关行业品牌受到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当然,他们走红也意味着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经济利益的上升。[9]

(三)媒体生态变革的推动力

从经济新闻向财经新闻的转变,也是促进新闻媒体生态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财经新闻报道的崛起使各类媒体看到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新三大财经媒体”为代表的一批财经媒体相继出现尤为明显。随着专业化的财经媒体不断浮出水面,党报和都市报也纷纷开设了财经新闻版面。此外,投资理财类媒体、专业化财经频道、财经电视节目等成为财经媒体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完善了财经媒体格局。由于财经新闻报道成为媒体争夺的重要领域,媒体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内容,改革报道方式,无形中提高了财经新闻报道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