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纸”要有“文化心”

“新闻纸”要有“文化心”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纸”要有“文化心” 剖析嘉兴日报社现象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浙江省嘉兴日报社自2005年以来,从报纸的版面设置入手,强化副刊“留客”功能,从政策、机制、活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来促使嘉兴日报的“新闻人”都能拥有一颗“文化心”。借地利,努力弘扬“红船”文化嘉兴南湖是党的诞生地。

新闻纸”要有“文化心” 剖析嘉兴日报社现象

img101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时代巨轮上的瞭望者,新闻记者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记者整天忙于采访报道,难得静下心来看书;有的记者认为写书看书是作家的事,自己只要写好报道就行了;更有甚者,有的记者视“诗人”为“另类”,同行之中如果出了一个诗人,要么不以为然,或者将其归入“不务正业”之类;有的报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纯文学副刊一砍了之。

殊不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然是一个热爱读书之人。只有读书破万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下笔如有神。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邹韬奋、邵飘萍等既是卓越的报人,更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在革命生涯中亲自撰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等新闻作品,而且还经常为报刊撰写诗词,著名的《沁园春·雪》,便是在国共谈判时,首次发表于重庆报章的。

人们常说“新闻揽客,副刊留客”,可见副刊在一份报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如何才能履行好自己“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应如何办好副刊?浙江省嘉兴日报社自2005年以来,从报纸的版面设置入手,强化副刊“留客”功能,从政策、机制、活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来促使嘉兴日报的“新闻人”都能拥有一颗“文化心”。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嘉兴日报社先后承办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年会、全国百家副刊记者“走读”人文嘉兴大型采风活动。由中央民族大学、韩国韩中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2009中韩文学论坛将于4月25日在嘉兴举办。届时,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学家将会聚嘉兴,而嘉兴日报社将再一次扮演好“东道主”的角色。

去年,由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担任主编的《记者眼中的人文嘉兴》《评论元年》和《视觉3年》分别由上海三联书店、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社未来三年的出书计划已排得满满当当。

三年来,作为一个地市级的城市党报,《嘉兴日报》千方百计地从全国各地招揽了很多文化名人为报社所用,不但将报纸副刊办得“花团锦簇”,而且在全国进一步叫响了《嘉兴日报》的品牌,其副刊和摄影作品在中国新闻奖及其他省级以上各类评奖中频频获奖,报社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在嘉兴日报社,编辑记者读书出书,已成为报社工作的一种常态。几乎每一个部门的编辑记者都出过书或正在准备出书。

嘉兴日报社打造“文化心”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文化心”的编辑记者才会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文化心”的报纸,才能拥有文化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地利,努力弘扬“红船”文化

嘉兴南湖是党的诞生地。走进嘉兴日报社的大楼,可感受到浓厚的“红船”文化:每个楼层都陈列着人物雕塑、书画以及拍自党的诞生地南湖的摄影作品。

两年前,由嘉兴日报承办、十省地方媒体合办的“十城市民团嘉兴南湖行”活动,收到了江西省《吉安晚报》、陕西省《三秦都市报》、山东省《济南日报》、江苏省《扬子晚报》、福建省《闽西日报》、湖南省《湘潭日报》、黑龙江省《新都市报》、贵州省《遵义日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国早报》和浙江省《都市快报》的响应。这十家媒体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积极参与该活动的意愿。部分媒体刊发消息后,在当地市民中掀起了一股“了解嘉兴、了解党的诞生地”的热潮。

两年来,像“十城市民团嘉兴南湖行”这样的活动,嘉兴日报社每年都要举办。“努力办好红船旁的晚报”,不但作为办报理念高悬在报社大厅的墙上,而且成为全体嘉兴日报人的自觉行动。

“红船”文化的本质就是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的嘉兴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弘扬“红船”文化为己任。通过新闻策划和文化活动来彰显党报的文化传播功能。

党报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党报来举办文学论坛活动,有助于使党的先进文化得到有效传播。2009中韩文学论坛何以“落户”嘉兴日报社?嘉兴日报原副刊部记者夏辇生是在中国文学界撰写韩国题材的第一人,近年来她的“韩流三部曲”———《船月》《虎步流亡》和《回归天堂》,在韩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国际文坛关注。“韩国国父”金九在嘉兴渡过了他在华26年流亡生涯中最艰难的岁月。“韩流三部曲”正是根据这一史实而撰写的。嘉兴日报社抓住这一契机,承办2009中韩文学论坛,使报社的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打造城市党报的“视觉文化”

摄影作品既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种形象载体。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就是一位在报界享有盛誉的专业摄影家。在社领导的倡导下,报社工会每年都举办职工摄影比赛,分专业组和业余组展开角逐,有八成以上的职工参加比赛并获奖。

嘉兴日报媒体人用实践铸就的《视觉3年》一书用新闻视角记录了嘉兴乃至全国老百姓生活的影像,生动的照片讲述了一个个平凡或者不平凡的新闻事件。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中国地市报第十八届优秀新闻摄影金奖作品;奥运精彩瞬间、汶川震撼场面、更多的寻常百姓故事……装帧精美的册子里集结了嘉兴日报社视觉中心成立3年以来,所有媒体人辛勤耕耘的果实。“精彩不在于光、影艺术的运用,更多的是它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给定格了下来。”书内汇聚了《嘉兴日报》3年来近200幅优秀照片和近100个优秀的版面,是嘉兴日报社打造城市党报“视觉文化”的真实记录。

三年前,嘉兴日报社设立了浙江平面媒体史上从未有过的机构“视觉中心”,分管日、晚报的摄影、美编和组版,同时对所属两报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改版。改版后的《嘉兴日报》进行了“瘦身”(报宽从原先的39厘米变成34厘米),《南湖晚报》进行了“增高”(报长从原先的39厘米变成43厘米)。

党报在面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情况下,如何“争回读者群”?该报视觉中心的成功实践为这个长期困扰党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嘉兴日报视觉中心是一个统管采编双重职责的新部门,报社赋予视觉总监以副总编的职权。这样的机构设置,保障了视觉语言在版面上的充分表达,使摄影采访与版面用稿之间,经过视觉总监的居间调停后,实现无缝链接,从而使《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的图片质量和版式表达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当年年底,嘉兴日报选送的版面,在全国地市报优秀版面评选中获得唯一的“创新奖”。由该报记者拍摄的《江南也有沙尘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实现嘉兴日报社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历史性突破。《嘉兴日报》成为首家加盟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的地市党报。2008年3月,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中,嘉兴日报社选送的作品分获金奖和银奖。三年来,该报的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在浙江省和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评选、版面评选中多次获得金奖。

为读者提供心灵家园,提升专副刊文化品位

嘉兴日报社坚持做好纯文学副刊,为广大读者提供心灵的家园。报社副总编辑、《南湖晚报》总编辑杨自强兼任着嘉兴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2005年以来,嘉兴日报社新的领导班子就新闻改革、用人标准、分配制度等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强化专副刊新闻属性,提升专副刊文化品位,来彰显整张报纸的文化品位。该报将原“浙北特刊”和“双休特刊”合并扩展为8个版的《江南周末》,除文学副刊《南湖》约请作者写稿外,其他各版都要求在版式上有创新,在内容主题上有策划,既有新闻含量,更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改版后的《嘉兴日报》副刊注重时代主流文化和当地地域文化的结合,每周为读者提供精美的文化大餐。

嘉兴是中国漫画大师丰子恺、张乐平和米谷的故乡。嘉兴日报社每半月推出一期彩色《漫画》专刊,深受读者的好评。《南湖》《人文地理》《新青年》《视听》等一批副刊版面闪亮登场后,以其版式精美、文采斐然而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去年专副刊作品在新闻评奖中创下历史之最:有两件漫画作品分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复评的金奖、铜奖;一件杂文作品获第十六届中国报纸副刊复评铜奖,另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两件,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作品两件。

4月8日,《嘉兴日报》的《江南周末》网络版开通。该报有关负责人表示,《江南周末》将继续保持现有的文化味,将嘉兴文化做深做透,同时增加符合大众口味的通俗内容版面,实现编读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江南周末》办成杂志型报纸专刊,形成规模优势。

《南湖晚报》的文学副刊《曝书亭》团结了大批散文名家,成为该报最“软”最美的版面,深受读者的欢迎。嘉兴诗人邹汉明的一组题为《江南词典》的散文在《南湖晚报》的“南湖笔记”上连载后被国内著名的网络社区“天涯”转载,并且在“天涯头条”上滚动播出,该文引来众多粉丝的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在办好副刊的同时,该报还在头版开辟“文化深度报道”专栏,用每周一期的“悦读”版来向读者介绍好书新书。

增加新闻版的“杂文”含量,提升报纸的“思想性”

鲁迅先生把杂文比作“匕首”和“投枪”,现在人们把杂文比作“手术刀”和“银针”,是党和政府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的“手术刀”和“银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党报要运用好杂文和评论这种形式,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升报纸的“思想性”。

嘉兴日报社拥有很多杂文家。著名的杨自强、杨志勇和杨飞“三杨”评论组合,几乎每天都在报上发表许多原创的评论文章。

张扣林认为,新闻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新事实,还包括人们最近发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嘉兴日报社在全国报界率先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第一时间对报道事实作出判断、发表意见、传播观点信息。

2007年2月,该报通过在《人民日报》《杂文报》等媒体刊登招聘启事,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原海南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廖述毅博士担任新组建的新闻评论部主任;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主要是针对全国的突发事件发表评论。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认为,《嘉兴日报》倡导的“让评论走出书斋”、“评论以采访为基础”等理念,正是对新闻宣传报道的“三贴近”原则的贯彻落实。“《嘉兴日报》重视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及机构建设,体现了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的历史责任感。”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认为,嘉兴日报社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是明智的选择、创新的举措,可以说是有胆略、有气魄。抓住评论这一旗帜,强调主流语言,形成主导力量,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影响力。

把握舆论导向,提高报纸的文化品位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报纸的副刊版和要闻版一样,在版式和内容语言的运用上,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研究表明,传播人才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因此,加强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嘉兴日报每周都有不少文化事件的深度报道,但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着力凸显文化的含量和品位。

我国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给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但是读者从新闻作品中获得的文化信息却不尽如人意。一些报刊的文娱版面乐于刊登炒作、无聊、肤浅的新闻。嘉兴日报社要求文化线的记者要热爱文化,学会运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文化的本质。去年,嘉兴日报社借文化名人茅盾、丰子恺魂归故里的机会,策划了“迎接茅盾、丰子恺回家”系列报道,通过点评两位名人的作品及其与家乡的渊源,给读者以深厚的文化知识浸润。

如何加强采编人员的文化修养?嘉兴日报社的做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观念,让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汲取中外古今文化遗产的养料,报社经常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倡导编辑记者多阅读名著,多看精品佳作,向文化大家、优秀艺术家学习,从中感悟文化的精髓,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通过公开招聘,从《南京日报》《重庆晚报》《湖北日报》《海南日报》《广州日报》和《楚天都市报》等新闻单位引进大批专业人才,其中硕士12人,博士一人,知名作家、杂文家五人。

嘉兴日报社的实践证明,只有拥有“文化心”的“新闻纸”才能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才会具有核心竞争力。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5月7日0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