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需求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需求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名人效应如同品牌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非同寻常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忠诚;而且传媒产品与其制作者关系独特,通过前者能够直接反映出后者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有无名牌人才,往往是一个媒体能否占据一方传媒市场的显著象征。如果说名记者、名编辑、名制片和名主持人的缺乏会影响到一家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那么一大批既懂传媒又懂投资与管理的媒体职业经理人的缺乏则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和兴衰。

三、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需求

新时期我国传媒业的角色定位呈现多重特征,整体看来,传媒角色与传媒人才需求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在实体组织与事业单位双重地位方面,前者代表产业化方向,需要有商业意识、有经营才能的人才;后者代表传统传媒,需要大家熟悉的专业化新闻与传播人才。在个体与社会双重身份、传播与经营双重功能方面,更多强调了传媒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经济经营功能,实际上是对传媒人才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经营和市场营销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涉及的在国内与国际双重领域,则着重提出传媒发展国际化的话题,针对这一角色定位,传媒业需要的是有国际传播与营销能力的复合性、专业性人才。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传媒所需的行业人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30]

一是传统的专业型传媒人。传统的专业型传媒人是指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传媒组织的兴旺与发达。但随着近年来传媒行业走俏,各高校相关专业纷纷上马,故人才市场上此类人员的供应比较旺盛,几近饱和。实际上,新闻媒体不再喜欢万金油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而需要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批专业型的从业人员。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与从前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也正是传媒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一,人才不仅要“专”,还要“通”。新型传媒人应同时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和另一门学科基本知识如经济、法律、体育、军事等,做复合型专业人才。其二,要重视“名”人、名牌人才——名记者、名主持——的培养。名人效应如同品牌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非同寻常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忠诚;而且传媒产品与其制作者关系独特,通过前者能够直接反映出后者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一般物品不具备这样的品性)。有无名牌人才,往往是一个媒体能否占据一方传媒市场的显著象征。

二是职能类管理人才。职能类管理人才是指市场、策划、发行、广告、人力资源管理、品牌运营等职能人员。据传媒英才网统计,在几大类传媒人才中,“市场、广告、公关”类人才需求占传媒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的39.74%,其后依次为“创意、策划、设计”类,“文案、编辑、记者”类,“影视、制作”类。职能人员一方面管理内部业务,人、财、物等资源,依据现代企业理念使传媒管理企业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他们行使经营职能,策划、包装、宣传和运作传媒市场,利用有效资源追逐组织收益最大化。其中,传媒人力资源总监是目前国内传媒业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因为目前国内没有人真正精通传媒人力资源的职业内容。所以真正需要的传媒人力资源是那些有人力资源专业基础,又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熟悉传媒人进而管理传媒人。

三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指传媒业务经理人,传媒管理者的高层代表,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与职能人员、专业人员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综合性,突出的职业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员精传媒业务,职能人员精传媒管理;他们却既懂传媒、又懂管理。理论上学有专长、实践中经验丰富。如果说名记者、名编辑、名制片和名主持人的缺乏会影响到一家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那么一大批既懂传媒又懂投资与管理的媒体职业经理人的缺乏则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和兴衰。培养新型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在行业内部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阶层,正是当今传媒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是国际型传媒人。国际型传媒人是指那些能够将传媒业务能力扩大到国际领域里的从业人员,他们行使国际传媒功能,是另一个层面的复合人才。这部分人不仅需要精通外语,更重要的是需要熟悉国际传媒运营和操作,包括国际化的传播者与经营者两类人员。传播者必须了解海外受众的文化特色,熟悉跨国际文化传播,制作出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为海外受众接受的文化作品。经营者则要熟悉国际传媒规则,了解海外传媒市场和资本、金融运作,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手段将我们的作品推向世界,扩大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影响。[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