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控制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控制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和美好家园。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要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制度、风险评估程序、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签、说明书、包装等方面的规定。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控制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食品安全问题自古有之,现在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提高本国公共健康水平,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也为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取得主动,各国普遍加强了食品安全控制。从国际经验来看,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的质量与营养水平,必须坚持以风险分析为科学基础、激发生产经营主体内在积极性、预防为主、透明公开等原则,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要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关键环节监管,探索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强化支撑体系改革建设,形成政府、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以及其他相关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水平的局面。

1.加强过程控制

一是产地环境保护和净化。产地环境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生态基础脆弱,大量耕地污染物超标,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这也决定了粮食类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设生态文明是长远大计,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粮食产地环境能否改善,取决于能否切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取决于能否切实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和美好家园。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加强制度建设,在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市场运行、环境监管等方面建章立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投入品供给和使用管理。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农药登记证要追究刑事责任。落实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规范经营行为。发展高含量、高悬浮、低挥发、无粉尘、控释的农药品种。农药使用是关键环节,要大力加强农民在病虫害防治和农药使用方面的培训,加快发展专业化技术服务,提高安全合理的使用水平。加快探索推广病虫害高效综合防治模式,逐步减少剧毒、高毒农药施用量,尽快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实行肥料登记制度,严格落实生产和销售管理。加快发展缓控释肥、生物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推动施肥技术绿色化,解决释放速度快、有效时间短、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加快探索科学、安全、高效施用肥料的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化肥实行总量控制制度,2020年使用实现零增长。大力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可降解地膜,并提高地膜在保温、保湿、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功能。探索新机制,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回收农膜、减少残留的积极性。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在提高种养业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推进农作物秸秆、林业副产品、畜禽排泄物、淤泥、人粪尿等的资源化利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要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制度、风险评估程序、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签、说明书、包装等方面的规定。

三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粮食生产及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经营的食品行业很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巨大且分散,实行生产经营的规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作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应在场所、设备设施、布局、工艺流程、容器、包装材料、人员、规章制度等条件方面符合要求。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除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外,从事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生产经营行为必须根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不生产国家禁止生产的产品。要建立和实行记录制度,包括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记录制度、生产加工环节的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经营环节的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等,为实行溯源管理提供基础。食品的贮存、包装、标签、宣传等,要符合有关规定。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自查制度、遵守食品召回制度,对问题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对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现象,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处理。

2.探索推广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快速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基本着力点,是让能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的生产经营主体能够赢得消费者信任、形成品牌效应、获取更好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其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米生产、面粉、食用油、酒类、饲料等行业,都已经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构建了有效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国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还针对各地特色开展了食品安全综合科技示范区的探索。总结各地经验,引导粮食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加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认证。对粮食类生产经营主体而言,不论选择什么质量安全保障模式,都要将分散的大田生产纳入有效控制范围,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贮存、设备、不合格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3.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我国近年进口的粮食产品及其替代品数量巨大,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要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法规,对进口的粮食产品及其替代品进行检验。对目前没有标准的或首次进口的产品,要严格执行进口许可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对进口产品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协调并采取有效措施。进口商要建立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按规定保存有关凭证。建立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生产企业信用记录,对有不良记录的,要加强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