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体+数字

实体+数字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体+数字的参观模式是指观众先参观实体博物馆,随后再参观数字博物馆。随后参观数字博物馆的原因则是源于实体参观所留下的各种遗憾,希望通过参观数字博物馆来加以弥补。“事后知晓”是指观众在参观实体博物馆之前并不知道数字博物馆的存在,而是在参观之后获悉。
实体+数字_数字博物馆研究

实体+数字的参观模式是指观众先参观实体博物馆,随后再参观数字博物馆。这种模式隐含的前提是,观众知道有数字博物馆的存在,并且掌握了访问的技术和方法。但就其具体情况而言,又可分为“事前知晓”和“事后知晓”。

“事前知晓”是指观众在参观实体博物馆之前已经知道相应数字博物馆的存在,之所以选择先参观实体博物馆的原因在于,他更加偏重于先从实体场馆、实物藏品等获取信息,注重身体各种感觉、知觉和运动觉等综合体验的结果[2]。实体参观构建了满足观众信息需求的内容主体,在实体博物馆中,观众满足于“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感性直觉。随后参观数字博物馆的原因则是源于实体参观所留下的各种遗憾,希望通过参观数字博物馆来加以弥补。这些遗憾产生于:

1.参观条件的限制

或是参观时间的限制或是参观机会的限制。博物馆通常有着作息时间,即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也有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差异,从而给观众带来时间上的限制,加之某一展品的陈设和展示的临时性,观众参观的机会也自然受限。如此就会造成观众尚未来得及看完博物馆中所有的藏品,或是没有走完博物馆所有的展厅,或是没有参观完镇馆之宝或期待之藏品,或是没有构成对博物馆的初步认识等,便被迫带着遗憾匆忙结束参观。

2.陈展限制

包括陈展条件的限制和陈展数量的限制。固定、静态化的陈展条件不能满足观众全面观赏、欣赏或鉴赏的需求,光线、角度、距离、空间及陈设作品所形成的视觉结构等都会形成制约观众拉近藏品的可能;同时展厅的空间容量也限制了展品数量,馆藏文物并不都有机会出现在展厅中成为展品,对于想了解更多藏品的观众而言,需要寻找其他渠道进行补充。

3.展览主题面向的限制

博物馆的展览往往是面向公众的,主要传播基本信息,如关于某件文物的朝代、出土地、功用、基本价值等信息。对于具有专业知识诉求的观众而言,如艺术史研究员、材料学研究员、文物保护研究员等或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兴趣爱好者,这些信息不足以提供他们所期望获得的知识点,因此也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进一步的专业研究信息或研究资料。基于上述原因而参观数字博物馆的观众,往往目的相对明确,对于数字博物馆网站提供的信息能够加以聚焦和选择,或是针对性的筛选藏品,或是搜索关于某类文物或某件文物的研究信息或研究资料,或是直奔某件藏品的高清二维图像或三维模型通过操纵鼠标等实现近距离欣赏。

“事后知晓”是指观众在参观实体博物馆之前并不知道数字博物馆的存在,而是在参观之后获悉。信息一方面来源于许多博物馆场馆中放置的信息亭,此信息亭主要呈现数字博物馆网站内容,允许观众可以自行操作和浏览;另一方面来源于博物馆的宣传页或是其他宣传资料。观众参观数字博物馆的目的与“事前知晓”中的参观目的具有相似性,弥补各种需求,如浏览更多藏品、拓展更多的知识等。但在“事后知晓”的类型中,包含了一些抱有新鲜、好奇和试试看的心态而参观数字博物馆的观众。他们往往想泛泛地了解数字博物馆是什么、网站有什么、可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等。这类观众的参观目的相对而言并不明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事前知晓”的观众相比,“事后知晓”的观众访问数字博物馆,更多的是在实体博物馆参观后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带有回忆和比较的心理期待,在回忆和比较的过程中,完成对博物馆藏品的自我解释和意义阐发。

除“事前知晓”和“事后知晓”各自具有的特点之外,这两种情况还会包含一类共有的观众群,这类观众群与其说是在参观实体博物馆之后“参观数字博物馆”还不如说是“访问数字博物馆”,他们的目的是想增进与博物馆的联系、参与博物馆的相关活动,如讲座、报告会和亲子活动等。他们通过访问数字博物馆的网站,获取有关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志愿者、联系博物馆、信息订阅、博物馆各类活动等信息,与博物馆系统产生全面的互动。这些观众往往之后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博物馆之友或博物馆各类活动的固定支持者与参与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