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市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市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近年来,南京市通过农村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为农村办实事等手段,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存在问题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三、存在问题

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2000年,南京市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性越强)为16.1%,2002年为18.7%,到2006年为21.7%。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区和郊县在经济社会、收入与分配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内部发展并不平衡。从国际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发展中国家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31%—45%,而发达国家的则一般在52%—86%,故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依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生产率

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2006年南京市还有42万劳动力在从事第一产业,占南京从业人员总数的12.3%,而所实现的一产增加值仅占南京的3.0%,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96万元/人,而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05万元/人。两者之比约为1∶4.6,与日本(1∶3.2)、美国(1∶1.6)、加拿大(1∶1.4)等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得多。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

2.收入与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郊县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06年,南京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 045元,消费支出为7 391.2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3.4%和122.2%。但是,在农民收入、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却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的进一步扩大。2006年,南京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538元,比2000年增长了113%。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数大、增速快,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年收入的比率由2000年的1∶2.02,上升到2006年的1∶2.4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民无法享受到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多种福利收入等,实际差距更大。

3.公益性投入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南京市通过农村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为农村办实事等手段,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公共卫生网络不够健全,农村卫生技术水平不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高,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较突出。

4.就业与保障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成两块:城市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保险金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本模式;而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上还不成体系,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了改革和推广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5.文化与素质

郊县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统筹城乡发展遭遇素质“瓶颈”。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农民要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具有现代化的科技文化素质、开放化的思维意识、市场化的竞争观念。但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民深受“固守三分地、安身享天命”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安于现状,怕冒风险,不愿离开土地,不敢闯荡市场。在农民转为市民、传统乡村社会转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农民自身素质适应这样的转变,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会成为可能,但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南京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不高,农村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占80%,接受过生产和技能培训的占40%左右,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