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

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10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也在呈现扩大的趋势。
问题的提出_文化变革与西部经济发展

第一章 导 论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四大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等10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个省。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横跨我国的第一、二阶梯,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地貌,既有绵延起伏的高山峻岭,又有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既有美丽富饶的平原盆地,又有辽阔无垠的草原林地;既有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泊,又有纵横交错的黄土沟壑;土地面积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西部地区人口为3.6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聚集了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约为75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左右。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全国的20%和30%左右;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西部地区的农牧业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草地面积2.4亿公顷,占全国的62%。西南地区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从此步入了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可是,20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时,在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了国人的面前: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了。一方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中期水平;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进步,但工业化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整个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与东部地区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1978年到2010年,我国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现划入东北地区的辽宁省)GDP总量由1743.59亿元,上升到250487.90亿元,提高了142.66倍;人均GDP由485.19元/人,上升到45510.16元/人,提高了92.80倍。同一时期,我国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也有较大增长,GDP总量从654.23亿元上升到81408.49亿元,人均GDP从263.20元/人上升到22569.58元/人,二者分别提高了123.43倍和84.75倍。但东西部地区的GDP总量之差和人均GDP之差,从1978年的1089.36亿元和221.99元/人,扩大到2010年的169079.50亿元和22940.58元/人,分别扩大了155.21倍和103.34倍,可见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见图1-1)。

图1-1 1980—2010年我国东西部GDP总量及人均GDP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主编《2011年中国西部开发报告》。

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10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也在呈现扩大的趋势。这可以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见表1-1、表1-2)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表1-1 2000—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年均增长(%)

0.0

9.6

2.8

2.2

1.6

93.0

59.5

85.8

80.8

9.1

1.3

6.8

02.8

38.4

74.9

67.4

74.2

03.5

1.8

5.0

0.2

2.2

8.5

8.5

2.3

34.4

25.9

7.9

1.8

5.9

7.9

1.2

3.2

8.5

09.5

71.2

6.9

1.1

1.8

8.3

9.4

0.0

0.1

63.3

19.7

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全国数据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分省和分区域类型数据为按现价计算的名义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主编《201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报告》。

表1-2 2000—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 单位:元

年均增长(%)

3.4

6.4

5.6

2.2

6.4

4.9

7.0

0.4

0.6

1.3

0.5

9.3

4.2

3.8

0.3

8.2

5.0

8.2

7.6

9.5

8.5

8.7

2.3

6.6

3.2

4.4

3.4

1.0

1.2

0.9

6.0

7.9

8.9

8.4

8.4

7.8

7.0

9.0

3.5

8.2

7.9

9.0

4.9

8.3

1.2

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全国数据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分省和分区域类型数据为按现价计算的名义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主编《201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报告》。

200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1.18元,比2000年的5486.21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1.0%;人均消费支出9604.04元,比2000年的4534.69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9.8%。2000—200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呈波浪式加快上升之势。但是,这种快速的增长并没有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同期,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两个指标平均值的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87.36%下降为82.20%,人均消费支出比值由90.73%下降为85.42%。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省际数字对比看,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提高水平低于其他地区。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10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5个,分别是内蒙古、陕西、贵州、甘肃和宁夏;西部地区中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是西藏,居我国第九位;最低的宁夏人均收入仅为最高的上海的41.92%。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10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7个,分别是陕西、四川、西藏、贵州、青海、新疆、甘肃;收入最低的甘肃人均收入仅为最高的上海的41.12%,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内蒙古,居全国第九位,也仅为上海的54.1%。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看,2000年最低的11个省份、2008年最低的9个省份均属西部地区省份,2000年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为73.71%,2008年为73.89%。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差距上,还体现在消费支出结构上。以2008年为例,从收入水平上看,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971.18元和3517.75元,均是各地区中最低的,分别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7.55%和53.3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9604.04元和2867.14元,也是各地区中最低的,分别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1.49%和59.71%。相对于城市,农村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从恩格尔系数上看,西部地区的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75%和47.69%,均为各地区中最高的。从支出结构上看,我们把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必需品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与发展性支出(必需品外的其他支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必需品支出所占比重为67.48%,低于中部地区0.24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支出所占比重为75.15%,是各地区中最高的。

可见,虽然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来说,发展的实际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一方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中期水平;另一方面,广大西部地区虽然有进步,但工业化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农业比重仍然偏大。

从历史上看,中西部曾经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原地区曾创造出辉煌的农业文明,使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为什么进入近代工业社会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腹心地区却大大落后了。造成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我国东、西部的人们适应商品经济的能力竟然是如此的天壤之别?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多种多样。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审度: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包括耕地的多寡、非再生矿物资源的丰瘠等。地理环境因素是论述区域发展差异最早的系统理论。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优劣确实可以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差异作出较为有力的解释。但是,地理环境因素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环境基本相同的地区却有着差异十分明显的经济发展,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和地区比那些自然资源较为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在一段时期有着更强劲的经济发展。二是资本因素,包括国民储蓄率、外部资本投资潜在引进规模等。资本因素仍是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经典解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是缺乏资本、储蓄率太低,因而形成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所谓的“贫困恶性循环”。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的资本投入率,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资本使用效率低下,那么靠高资本投入带来的高经济增长终究难以持久。三是技术状况,包括教育水平、技术类型、研究和发展费用、专利申报数量等。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技术条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使用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四是交通因素。交通闭塞地区确实很难开放。在现代市场经济这种大流通、大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交通闭塞无疑严重制约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交通条件差不多的地区,发展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有些路通了的地方却贫穷依旧。例如,西安作为我国十三朝古都,交通可谓是四通八达,今天更成为欧亚大陆交流的桥头堡,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与应齐全,但八百里秦川仍然相对落后。事实表明“两通”固然重要,但还不是起飞的最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