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敞式”空间结构初步形成

“开敞式”空间结构初步形成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城镇空间功能多样化结构初步形成一是实施区(县)区划调整,加强城乡空间融合。
“开敞式”空间结构初步形成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开敞式”空间结构初步形成

近年来,南京市按照“多心、开敞、轴向发展”组团式空间布局模式,全面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一个开敞式、组团化、辐射郊县的城乡空间布局初步成形。

1.城区与郊县功能优化格局初步形成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现象,站在全市统筹发展的高度,从城乡一体化目标出发,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郊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即在经济发展方面,郊县要成为做强南京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极,特别是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在空间布局方面,郊县要成为做大南京城市规模的组合板块区;在城市功能方面,郊县要成为做优南京城市功能的服务大平台;在生态环境方面,南京要成为做美南京城市环境的绿色生态圈。崭新的功能定位为郊县发展明确了方向,通过把郊县的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发展战略之中,使得郊县发展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郊县已成为全市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未来南京发展的主战场。

2.主城辐射郊县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2001年以来,“一城三区”战略的实施,使南京城市发展空间突破了秦淮河、紫金山和长江三大天然屏障,城区面积扩展到440平方公里,由老城区+新城区+新市区组成的特大型、辐射郊县的城市空间框架初步形成。如东山新市区的建设实现了主城向溧水、高淳方向的拓展;江北新市区的建设实现了主城向六合等方向的强力辐射,使得南京城区辐射郊县的能力显著增强。

3.江南与江北同步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按照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发展要求,南京跨江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成了长江二桥、三桥,推进纬七路过江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提高了江南与江北交通便捷度,江南与江北联系进一步增强。依托高新区和化工园等开发园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等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江北地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江南与江北同步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4.生态与产业空间融合形态初步形成

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绿色南京”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到2007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90多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2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形成了以主城绿化为中心,以城市两环与城郊结合部环城森林圈,进出城干道绿色通道和沿江、沿河、沿湖保护网为骨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公益林为板块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化系统,初步实现了城乡生态空间“一体化”的格局。

5.城镇空间功能多样化结构初步形成

一是实施区(县)区划调整,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江宁撤县改区,江宁与主城之间的联系迅速增加,带动了江宁地区工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了江北行政区划调整,把江浦县与浦口区、六合县与大厂区分别合并成立新的浦口区和六合区,市区面积扩大到4 723平方公里,大大扩展了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空间,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镇改街道和小村撤并,提高了镇村规划建设水平。到2006年底,郊县共有32个街道,39个镇,镇(街)总数比2000年减少11个,而街道数量增加15个,建制村由2002年的1 003个减少到2007年的640个,减少了363个,这为城乡之间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实施城乡一体规划,以实现“三城九镇”的战略布局为重点,坚持“布局成组团、城镇上规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构建资源优化配置、城镇多维发展的空间,逐步建立“新城—重点中心城镇—一般城镇—规划村居民点”四级郊县城镇格局,形成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中心。

6.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系统机制初步形成

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县倾斜战略,加大对郊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一是共建城乡一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城乡道路和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城乡快速交通体系,全部建成了主城到郊县的高速公路,其中5个郊区建成了城市化道路。二是实施城市公交向乡村延伸服务,开辟“村村通”线路,在江宁、浦口、六合三个新区“村村通”公交线路覆盖率达到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