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城镇的地理格局初步形成

小城镇的地理格局初步形成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由于发达的经济,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小城镇发育良好的地区。今天的小城镇地理格局在明清时期基本均已形成。这些专业城镇的地区分布又是与农业专门化经营片区相吻合,城镇间、城乡间互补发展日益紧密。
小城镇的地理格局初步形成_小城镇发展研究

2.1.3 小城镇的地理格局初步形成

明朝中期实施的货币赋税制改变了以往实物地租形态,农村地区粮食生产逐步为高利润的各种经济作物取代,加之经过1000多年的持续开发,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走上经营工商业的道路。因此,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经由传统以粮食生产为特征的全国财赋基地转化为综合型的工商贸易基地。明代,在中心城市得以继续发展的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大量介于城乡之间的工商型小城镇的兴起(张京祥,2000);至清代则趋于稳定,并达到了小城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等“四大名镇”。江南由于发达的经济,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小城镇发育良好的地区。《清史稿·地理志》载,清代时今江苏境内共设镇69个,若加上未设镇的草市、墟市等各类农村乡镇,估计全省乡镇达1400个。苏南地区已形成“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的城镇集群趋势。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兴盛,苏北地区的集市镇也大量兴起,包括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海州、通州等三府二州不断得到发展。这些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集市镇构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网络体系,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一部分,而规模较大的集镇大多分布在漕运、盐运河道周围和沿海地区。运河沿线形成了“三十里一小镇、六十里一大镇的发达城镇带”。

今天的小城镇地理格局在明清时期基本均已形成。小城镇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增加,如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除台州、严州、处州)平均每150 km2有1个小城镇,到清朝后期平均每100 km2就有1个小城镇。这一时期,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在城镇的规模上也迅速扩大,如吴江盛泽镇由明初的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一跃至清代康熙年间的拥有5万人口的大镇(吴江县志·卷四)。在城镇的职能上进一步专门化,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工厂,例如蚕丝贸易镇:盛泽镇、震泽镇,米粮贸易镇:松陵镇、平望镇,等等。这些专业城镇的地区分布又是与农业专门化经营片区相吻合,城镇间、城乡间互补发展日益紧密。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布局结构也逐渐趋于复杂,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若干规模较大的小城镇上升为县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