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防理论的初步形成

海防理论的初步形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基于长期的抗倭斗争和打击海盗活动的实践,一些有识之士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海防理论,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便是胡宗宪的《舟山论》和张时彻的《防海议》。正因为如此,明朝立国之初,“舟山就建有昌国卫”,进行重点防守。说明胡宗宪已经具有清醒的海疆意识了。胡宗宪的海防思想,得到了张时彻的积极响应。胡宗宪和张时彻建设舟山海防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不久后明朝海禁政策废止,舟山展复。

明朝基于长期的抗倭斗争和打击海盗活动的实践,一些有识之士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海防理论,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便是胡宗宪的《舟山论》和张时彻的《防海议》。

胡宗宪(1512 1565),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是明朝抗击倭寇的主将。在担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不久,亲到舟山视察,然后就向朝廷送了一份《舟山论》。在这篇策论中,他认为舟山防御薄弱,必须彻底改变:“舟山……其地故县治也,其中为里者四,为岙者八十三,五谷之饶,可以食数万之众,不待取给于外。乃倭寇贡道之所必有由。寇至浙洋,未有不念此为乐者,往往被其登据,则难驱除。”

正因为如此,明朝立国之初,“舟山就建有昌国卫”,进行重点防守。可是后来朝廷实行海禁,昌国卫迁移到了象山,造成现在舟山“止设二所,兵力单薄。虽有沈家门之水寨,然舟山地大,四面环海,贼舟无处不可登泊。设乘昏雾之间,假风潮之顺袭至,舟山海大而哨船不多,岂能必御之乎?”

因此他强烈建议:“定海(指镇海)乃宁绍之门户,舟山又定海之外藩也,必修复其旧制而后可。”

胡宗宪在《舟山议》中,将舟山视为“外藩”,即最外面的藩篱,也就是边防!说明胡宗宪已经具有清醒的海疆意识了。

山海奇观

胡宗宪的海防思想,得到了张时彻的积极响应。张时彻(1500  1577)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鄞县布政张家潭村(今属古林镇)人。历任临清兵备副使、福建右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四川巡抚等。嘉靖三十三年(1556),倭寇犯东南,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次年七月,倭寇自太平攻南京,闭城三日防御,遭御史弹劾,复受严世蕃排挤,遂辞职归里。居家肆力著述,兼治农事,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一时文炳,人称“东海三司马”。他的这篇《防海议》,就写于他任兵部尚书、主持抗倭之时。

《防海议》既是张时彻参与主持抗倭的工作报告,又是对如何抗倭的建议。在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报告中,张时彻先是详细汇报了在舟山的抗倭军事设置、战船、兵员等情况,接着报告明军各水师“自春历夏及端阳汛期,于南北洋穷搜远探”的艰难历程,认为这种茫无头绪的搜寻,效果不大,他因此提出了“三重防御”的建议:

是故今日之海防,会哨于陈钱,分哨于马迹、洋山、普陀、衢山诸处为第一重;出沈家门、马岙之师为第二重;总兵督发冰船为第三重。巨舰云驰,倭奴之舟航弗与也;火器飚发,倭奴之短兵弗与也。以我之众,制彼之寡;以我之长技,制彼之短技……斯策之上者也。

这种三重防御、互相策应的海防策略,既紧紧依靠现有据点,又充分利用各机动力量,海陆结合,动静结合,具有很强的整体意义。在此基础上,张时彻赞同胡宗宪在舟山屯兵防御的思想,认为到舟山本岛有长久防御的战略基础,因此他向朝廷献上了“治外”(抗御外侵)的四策:

修复墩堡,严明烽堠,一策也;缮治器械,查复战船,一策也;出哨会哨,悉遵旧规,一策也;据险守要,联络响应,一策也。

胡宗宪和张时彻建设舟山海防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不久后明朝海禁政策废止,舟山展复。舟山的海疆建设,也开始纳入朝廷的总体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