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8-1 延吉街道引入的部分社区公益服务组织一览表其次,为社区共治提供政策保障。在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不仅通报商议睦邻中心活动,而且交流讨论社区各类公共事务,成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议事平台。(三)社工服务的专业化社工的专业化服务不仅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模式初步形成_社区睦邻中心:基层公益服务提供的杨浦模式

(一)社会政策: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社会政策的功能来看,政府通过睦邻中心的运作有效地实现了其职能转变,延吉街道通过梳理政府职能清单,罗列分析各科室职能属性,进一步明确了其职能社会化的范围不仅包括社区事务性和公益服务性的工作,还包括部分党建工作。为此,街道将一系列的政府职能从街道的组织科、宣传科、社会保障科、社会发展科等科室释放出来,放心大胆地交给社会组织去承接。在将这些专业性强、社会属性高的服务让渡出去的同时,街道则将职能聚焦到对社会组织的服务需求界定、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和政策引导上,自身运行机制开始出现了“无声”的转型。

首先,是对社区服务内容项目化并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管理。街道全面梳理社区服务项目,在为老、助残、文体、社区教育、志愿服务、设施运作等方面以项目购买服务的方式与12家社会组织签订了相关的合约,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市、区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2011年杨浦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总动员活动中,我街道组织各社会组织上报了13份项目计划书,参与投标。近3年来,社会组织参与了老年服务、青少年服务、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党建服务、居民自治管理服务、社区健康干预等多种民生服务,纯粹的购买服务合同金额达300余万元,服务人次达20余万人次。社区服务的辐射范围、可及性、方便性、灵活性和专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表8-1 延吉街道引入的部分社区公益服务组织一览表

其次,为社区共治提供政策保障。根据杨浦区委201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杨浦区细化形成了8个配套操作办法,对新办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提供降低注册资金、开辟绿色通道、发放开办补贴、入驻孵化园区、记账代理援助等一系列服务,帮助新办公益性社会组织降低初创期运营成本,尽快发挥公益服务效能。同时,在全市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工作,形成了符合杨浦区情特点的“1+7”的孵化园布局,引导社会组织贴近社区发挥作用,并相继出台了孵化园创建管理办法和日常管理办法,在制度层面规范了孵化园的创建、扶持、运营和退出机制,更好地发挥园区的孵化功能。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引导,2年来,杨浦区新增公益性社会组织30余家,覆盖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多个社区民生服务领域,登记量占新成立社会组织总数的78%。

(二)社区治理平台建设

在四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下,社区治理的主体从居委会主导拓展到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党组织以及上述主体合作构建的各种联合体和治理平台。

从多元主体来看,公益组织成为服务项目的运行主体,居民群众成为各类服务项目的活动主体,街道机构成为统筹主导的主体,居委会组织成为协调指挥的主体,形成了多样性主体自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共治互动的基础格局。例如,知行社工师事务所组建的“睦邻中心顾问委员会”,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在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不仅通报商议睦邻中心活动,而且交流讨论社区各类公共事务,成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议事平台。通过培育了多元化主体,拓展了公共性领域,形成了社会化机制,激发了组织活力,提供了从购买公益服务到发展社区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径和新领域。

从治理平台建设来看,延吉街道对社区内资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小区内商用房面积、使用业态、产权和使用权归属等情况以及小区内公建配套资源的总体情况,通过多方联动,协调有关部门,以租赁等形式获得7000多平方米用房空间,构建起“1+4+13”社区服务设施格局。“1”指建设标准化、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指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4个睦邻中心;“13”指13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睦邻点)。一系列公共场馆的建设为社会组织的落地生根与成长壮大提供了硬件保障和用武之地。

(三)社工服务的专业化

社工的专业化服务不仅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2009年,杨浦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区,以此为契机,杨浦着力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于2010年成立了杨浦区社会工作协会,依托协会每月开展社工培训讲座,定期组织沙龙活动等,为杨浦广大社工搭建专业成长、情感交流、政策倡议、理念传播的平台。同时,创新出台了社工薪酬补贴办法,通过项目激励和薪酬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考察社工在公益项目运作中所发挥的专业作用,也进一步激发社工的工作热情。为不断提高社工的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启动实施了社工素质提升和督导培养2项“五年计划”,一方面,开展中级社工师研习班、助理社工师培训班、新进社工实训班等分级分层的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聘请有丰富社工实务经验的高校教师和境外社工专家担任外部督导,并从区内社工机构中选拔产生了4名社工督导和8名社工督导助理。杨浦还通过多种手段提升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2015年,举办了首届杨浦社工节,制定了《上海市杨浦区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伦理守则》,制作了优秀社工宣传片和优秀社工案例集,2013年3月杨浦启动“社工进社区,专业服务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让更多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工作。

(四)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注重差异化、个性化培育方式,助推社会组织自身成长。为了能够使成功引入的社会组织尽快孵化,为社区提供所需的服务,街道采取了2种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孵化。一是对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延吉街道通过“在场孵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组织管理和项目运作实施方面的技能,并为其提供资源集聚、财务管理、成长评估等拓展服务,使其能够在1年的孵化期内快速成长,成为可以在街道以上层面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并对孵化机构进行评估,衡量孵化机构的成长状况,提出孵化出壳后的发展建议;二是对于相对成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街道采取“上门孵化”模式,对其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服务领域等外部资源开展针对性调研,帮助它们分析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原因,针对缺失与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改进计划。定期进行回访,跟踪其在能力建设方面的变化成效,促进其自制能力提高,帮助它尽快获得成长。

延吉街道在引入社会组织时十分强调公益组织是否具有深入草根的组织品格,其项目是否具有调动社区内在资源的设计理念,要求服务机构与居民群众保持零距离状态,便于社区居民参与和接受评价检验。延吉七村党支部书记说:“社会组织来了对我们的工作很有促进,小姑娘想出了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点子。比如组织‘齐乐家庭’的活动、普及上海话活动,还组织居民包汤圆送给孤寡老人。”这些组织的出现和活跃,为社区公共管理和公益文化活动提供了一批志愿者队伍,对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进社会资本,完善居民自治,都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