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机疏散”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过分拥挤状况,按有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通过人口和功能的疏散,使城市中心区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城郊地区得到合理开发,从而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机疏散理论的核心思想为:空间的相对独立;功能的相对完善。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三、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国内外在处理老城与新城(新区)发展的关系上,一般都是另开辟新区疏散老城的部分功能,由于老城发展的负荷减少,可得到比较完整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吴良镛,1983;王瑞珠,1992;周晓娟,2001;黄光宇,1986),在规划实践上,我国苏州、丽江等城市正由于开辟了新区,使老城功能得有效疏散,老城得到较完整的保护。

“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过分拥挤状况,按有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通过人口和功能的疏散,使城市中心区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城郊地区得到合理开发,从而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有机疏散”原理是著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1942年提出的,他认为城镇是一个有机体,其内部秩序实际上和有生命的机体是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沙里宁认为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杂乱无章地任意扩散,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遵循以下的两个基本原则进行布局。一是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区域作集中布置;二是对不经常使用的“偶然活动”场所,不拘于一定的位置,作分散的布置。这样日常活动就能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往返。因此有机疏散理论的核心思想为:空间的相对独立;功能的相对完善。

一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以帕克(Park,R.E.)、伯吉斯(Burgess,E.W.)等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在分析城市社会空间过程中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把自然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竞争、优势、侵入、演替等)应用于城市社会空间分析研究当中,认为城市社会空间是不同社会阶层通过对空间资源的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故该学派也称人类生态学派。在此基础上,芝加哥学派先后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式,即伯吉斯(Burgess,E.W.,1925)同心圆模式、霍伊特(Hoyt,H.,1939)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L.D.Havirs &E.L.Ullman,1945)多核心模式。其中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结构对当今老城与新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L.D.Havirs &E.L.Ullman,1945)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时发现,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副中心存在,提出了多核心模式(Multiple-nuclei Model)。该理论模式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并不是围绕一个中心,而是围绕多个核心而成长发展的。行业区位、地价房租、集聚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其相互作用产生了城市的多极核心。

二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美国学者比尔·斯科特根据美国大都市区地理、经济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进,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徐海贤等,2002)。空间结构的演变源于生产要素的时空作用(徐海贤等,2002),日本、美国等学者从产业空间分布的区位变动和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研究结论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城市核心地区中心性降低,集中分布相对减少,都市圈逐渐走向均衡发展,多中心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研究。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都市区正向分散的结构收敛,这一结构具有多个亚中心、分散化的制造业和更集中的服务业(甄峰、顾朝林,2002)。现在世界大城市的总发展趋向是从单中心集中式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这样的布局结构既可以保证大都市发展所需的空间,继续保持活力,又可以避免大城市摊大饼式外延发展对老城产生的威胁(阳建强,2004)。程大林、张京祥(2004)针对我国城市外延扩展和改造并生使得城市新区和老城发展问题并存的情况,提出整体有序的都市区空间发展策略,认为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的拓展应相伴随,要与都市区长远发展的总体战略相一致,通过新区的开发和功能的完善,来有效地疏散老城的人口和功能。

四是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对新区功能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对老城的保护和新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新城市主义”提倡集合式规划理念,注重新区功能的完善,反对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通过整合区域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以形成紧凑区域空间形态,减少对原城市的依赖,提高新城高吸引力,促进城市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