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理论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城市化的作用,理论界普遍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新起点。同时,城市化本身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将促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二)“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

2.5.2 城市化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也就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终成果,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可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围绕着国家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学者们作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理论探索。

关于城市化的作用,理论界普遍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理由是:(1)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不调整城乡这个大的经济构成,不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不加速农村城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2)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现在人类已进入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城市化不仅可以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以及先进的城市设施等必需的条件,而且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3)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没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第三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给第三产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4)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教育较发达,信息量大,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强,这些都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工作效率及文明水平的提高。(5)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不仅能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而且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其他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另外,城市化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更好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中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第一,发展城市化可以解决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第三,城市化的发展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需的集聚点;第四,城市化的发展将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新起点。城市化将积极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控制提供新契机。同时,城市化本身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将促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据估计,在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

探讨城市化的动因,是城市化问题研究中的另一热点问题。城市化动因即城市化发展的一般前提,是指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与推动因素。关于城市化动因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2)

(一)工业化派或称产业革命学派。该派学者主要是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认为产业革命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前提,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生产聚集引致城市化发生。城市化的发展又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分离和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升级,并使得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得到了食物上的保障。自动化时代的到来,强化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由这些工业化城市发展成为各国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城市网络。

(二)农业剩余产品学派。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一国城市化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由其自身获得剩余粮食的能力决定的。而这种剩余粮食的生产是由第一产业生产力所决定的。所以,城市化的原动力源于农业剩余产品的生产。

(三)劳动分工学派。一些学者针对农业剩余产品派的观点,提出剩余粮食的生产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认为城市的本质是第二、三产业的集聚。

(四)个人意识发展中心论。此派学者不仅考虑到物质方面因素对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而且探讨了人本身精神方面的作用。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把中世纪以后的城市看做是强烈的个人意识发展的中心。他认为人作为公民,在新的城市法律面前成了平等与“自由”的成员,挣脱了从前贵族所实行的那种传统等级制度的封建枷锁。如此,城市有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五)综合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动因是因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而不同的,而且各人的理论观点不同,其看法也不尽一致。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着重点应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该派学者还特别注重各国城市化动因的比较研究。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城市化发展阶段是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不同特点而进行的人为的期间划分。国外关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依据产业结构演进而作的城市化发展三阶段论。其代表性人物是英国学者L.范登堡。他在《欧洲城市兴衰研究》一书中,以经济结构变化的三阶段为依据,即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经济社会;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第三产业部门继续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把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的世界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第二阶段,市郊化;第三阶段,反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

(二)“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此理论模型由盖伊尔(H.S.Geyer)和康图利(T.M.Kontuly)于1993年提出,他们将这个模型作为解释世界上所有地区人口变化演化模式的基础。该模型引入了理查森(H.W.Richardson)在1977年创造的“极化逆转”的概念,用来指人口增长率从大城市最大转变为中等城市最大的骤变。“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认为大、中、小城市的净迁移的大小随时间而变化,进而根据这种变化将城市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城市阶段,也叫做“城市化”阶段,此阶段大城市的净迁移量最大;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即“极化逆转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中等城市由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大城市由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率;第三个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小城市的迁移增长又超过了中等城市的迁移增长。结合当前世界比较流行的发展周期的观点,二人又进一步提出“逆城市化阶段”过后又进入新一轮城市化周期,即再次进入“城市化”阶段。

(三)“城市发展阶段”模型。霍尔(P.Hall)于1971提出此理论模型,后经克拉森等人在1981年时对此模型进行修改而趋于完善。“城市发展阶段”模型将生命周期引入城市化理论,认为一个城市总是从“年青的”增长阶段发展到“年老的”稳定或衰落阶段,然后再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该模型首先根据整个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是上升还是下降以及是中心城区还是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或下降得更快,而将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然后又根据中心城区和周围在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之间的转折点,将这四个大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再一分为二,从而划分出八个小阶段。

此外,日本学者今野修平根据城市化的必然性与近代城市的产生认为,产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第二阶段,特大城市化;第三阶段,特大城市群化。

鉴于城市化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的重要性,本书将在第6章对农村城市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注释】

(1)本部分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陈秀山和石碧华的作品《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一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2~18页)。

(2)此处参考了潘孝军(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文章《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8 No.1 Jan.2006)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