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后再看改革第一村

年后再看改革第一村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后再看改革第一村 ——基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调查刘 声 万勇能 张俊青摘要:小岗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可是改革开放30年来却发展缓慢。至今,小岗村葡萄种植面积600多亩,拥有夏黑、藤稔、巨峰、红富士等多个品种,葡萄种植户人均年增收入超2000元。2006年,安徽科技学院的三名学生落户小岗村进行双孢菇种植创业,政府给予每个大棚6500元补贴,并进一步补贴建造大棚贷款的利息。
年后再看改革第一村&;;_中国千村农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09-2010

30年后再看改革第一村
——基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调查

刘 声(1) 万勇能(2) 张俊青(3)

摘要:小岗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可是改革开放30年来却发展缓慢。为了探寻小岗村的落后之谜,我们走访了小岗村的众多居民,从小岗村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出发,围绕村民收入情况,详细考察了小岗村的产业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势和困难,探寻小岗村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岗村 农民收入 产业发展

30多年前,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冬,小岗村18户农民以“托孤”的形式在一张“包产到户”契约上按下手印,实行“大包干”。次年,全村产粮66万吨,相当于此前25年的产量总和,人均年收入达到400元,是过去一年的18倍。小岗村的改革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而小岗人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我国改革开放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笔。

然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光环背后,却是淡淡的无奈,用村里人的话说,是“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坎”。与“全国十大名村”的其余九个明星村相比,小岗村的发展水平可谓尴尬,不仅与江苏的华西村有着天壤之别,就是与同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陕西南泥湾、山西大寨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带着对当年“大包干”的景仰和对现在小岗村发展滞后的疑惑,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小岗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

一、小岗村调研基本情况

(一)小岗村概况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境内,在县城以东约28公里处,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旅游示范村。2008年原小岗村与邻近的石马村、严岗村合并成新的小岗行政村,辖23个村民组849户,共计3823人,而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原小岗村即现在的“小岗村核心区”展开的。

小岗村核心区现有农户112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651万元(图1左),人均年收入6600元(图1右),远高于周边村落;绝大部分农户已盖起砖房或楼房,村民普遍使用上电话、手机、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不少家庭拥有摩托车或拖拉机。

img7

图1 小岗村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收入

近年来,小岗村交通条件改善较大,村旁有京沪铁路、宁(南京)洛(洛阳)高速公路、省道307,而进村公路“小岗快速通道”(4)北接省道307线、南连省道101线,目前正由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

(二)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以农民收入为主题,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家庭状况、基本收入、工作职业、致富手段等,整理后共得问卷23份。全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其以下为主,家庭人均收入类似正态分布(图2)。大部分受访者都没有脱离农业劳动,23个样本中,有农民10位(种植稻、麦、黑豆、葡萄、甜叶菊等作物),手工业者3人(瓦匠、木工、干杂活之类),服务业人员2人(农家乐里的老板、服务员),工人1人,村干部1人,老人6位,其中餐饮住宿、经济作物种植及村干部的收入占据较高,而传统农业从业者和老年人收入偏低(图3)。

此外,大多村民认为村中富裕家庭均与村干部或者乡镇干部有着良好的关系,而贫困的家庭也多认为自己缺乏社会关系而难以致富。

img8

图2 调查样本家庭人均收入分布

img9

图3 调查样本职业收入分布图

二、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小岗村农户收入调查

本次调查的核心内容是农户的收入状况,而收入的提升要靠产业的发展升级带动,所以我们将结合小岗村的产业状况来探讨村民的收入问题。

(一)粮食生产:增收乏力

小岗村的土地、资本以及地理位置等资源禀赋较为一般,村民大多以种粮为生,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

大多数农户一般有耕地10至20亩,水田旱地各占一半左右,这个规模,在华东的农村应该不算小了,但是小岗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不高。小岗村大米和小麦的收购价都接近0.9元/斤,按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000斤计算,除去农资的成本,10亩田的年利润也就一万多元,这仅仅可以换来一家的温饱,农民们想要种粮致富几无可能。

(二)葡萄种植:渐成气候

2001年,张家港长江村的集体企业润发集团为帮助小岗村民致富,以每年500元/亩的租金价格,从19户村民手中租了80亩地,总计投入150万元,打造现代葡萄示范园。至今,小岗村葡萄种植面积600多亩,拥有夏黑、藤稔、巨峰、红富士等多个品种,葡萄种植户人均年增收入超2000元。

一位村干部告诉我们,前些年村里成立的葡萄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130人,由村里最大的葡萄种植户严德友(5)任理事长,到2009年全村葡萄产值约300万元,年纯收入达150万元。葡萄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时常邀请专家到村讲课,并举办各类培训班,对村民种植技术的提高促进很大。我们从种葡农处得知,虽然全村还是以户为单位分散种植,但却在葡萄套袋、葡萄苗和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采购上实现了统一。

如今的“小岗牌”葡萄已销售到南京、上海等地,多次与省内外的水果商签订订单收购,基本解决了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困难。村里下一步计划组建小岗葡萄专业销售队伍,拓宽销售渠道。

(三)双孢菇与甜叶菊:命运各异

小岗村的双孢菇(6)种植因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下乡创业而被广为称颂,为更详细地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增加了关于双孢菇的发展情况的问题。

采访第一天,我们遇见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的二儿子,他也是我们调查农户中唯一知道“转基因”的人。我们问起蘑菇的效益如何,他皱皱眉说:“前两年还好,但是现在不行了,这一波基本结束了。不过前两年确实挣了不少。”我们又问为何蘑菇种植未能持续,他露出讳莫如深的神色,用“没有以前好卖”几个字简单带过。

第二天,我们带着疑问去了蘑菇园所在地。2008年胡锦涛视察小岗时,电视画面中的蘑菇园一派欣欣向荣;时隔两年,当年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零星几个大棚。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热心的老农,经交谈得知,他是当年创业大学生苗娟的父亲。

通过详细的咨询,我们逐渐理清了蘑菇园从盛到衰的原因。2006年,安徽科技学院的三名学生落户小岗村进行双孢菇种植创业,政府给予每个大棚6500元补贴,并进一步补贴建造大棚贷款的利息。是年,双孢菇的价格达到4~5元/斤,一个大棚约450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约16斤,按照棚产7000斤计算,每棚收入30000元左右,单个大棚平均成本为27000元,剩余约3000元。可见,政府的6500元补贴才是真正利润所在;如果没有补贴,大学生们也就是赚个衣食钱。然而,2007年,随着全国的双孢菇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降至2元/斤左右,大棚无法保本经营;到2008年,双孢菇主要出口地日本遭受金融危机巨大影响,需求急剧萎缩,单价更是降至1元/斤。如果继续经营,每棚净亏损将达到2万元;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当地气候的反常,大棚的折旧比预期更快,蘑菇园已无继续运营的可能。64岁的苗老伯很“专业”地说:“没有市场,卖不出去。”他本人则在这里开始种上了新的作物——甜叶菊。

2009年3月,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和加工企业加拿大GLG集团与小岗村签署一份为期5年,总额15个亿的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发展优质甜叶菊种苗繁育和民用甜菊糖等食品深加工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小岗村招商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今年,在遭遇特大水涝灾害的情况下,菊农仍然取得了亩产值3000元以上的收益。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要求加入该项目。

在村委办公楼入口处的“小岗村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一览表”上,我们看到GLG集团目前已经完成1.2亿的投资额,正在进行场内道路和围墙施工。

GLG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和深加工企业,其于2006年研发成功的“惠农一号”品种技术上领先其他竞争对手5~7年,若按亩产250公斤甜叶菊干叶、每公斤干叶以10%糖苷计算,一亩地可产25公斤糖苷,相当于5000公斤蔗糖,换言之,一亩甜叶菊产糖量相当于50亩甘蔗、150亩甜菜。正是基于GLG集团自身积累的巨大竞争优势,世界知名企业嘉吉公司在2008年和它签订了长达22年的全面合作协议,保证了甜叶菊长期而稳定的销售顺畅。据GLG集团CEO张永介绍,小岗的产业园以订单农业为基础,集团计划在3—5年内,以小岗村为中心在凤阳县推广种植优质甜叶菊20万亩,预计能为当地农民带来直接收入6亿元。

从成本收益看,一方面,甜叶菊具有抗逆性强、病虫害少、适应性广的自然特性,田间管理较为简单;另一方面,GLG集团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实行典型的“公司+农户”模式,在生产过程环节为菊农提供种苗培育和施肥等全方面技术支持,并签订购销合同,保证最低收购价格。另外,村民每年还能取得至少500元/亩的土地租金。

(四)红色旅游:遇上瓶颈

小岗村的旅游资源包括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旺季时每日游客可达1000人。

大包干纪念馆是小岗村特色景点,从2005年6月建成至今,共接待30万人次。纪念馆不收门票,游客可以选择40元/次的导游服务,但一般只有远道而来的贵宾团体才会请导游讲解,故而纪念馆收入不多,每年还需要有关部门补贴。

采摘农业是小岗村的潜在旅游资源,但季节局限性较大,且离城市较远,目前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有近10户农家乐,每户的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但这只解决少数人的致富问题,而且,从对农家乐老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诸多主客观条件。

实际上,小岗村的旅游发展已经遇上了不小的阻力,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地理位置封闭,交通不便。小岗村虽然与省道相毗邻,但是与它相连的水泥路不能满足大客流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小岗村到凤阳、蚌埠合肥的客运专线虽然建立,但是车次过少,行车时间不够合理,外地游客首选的交通工具还是出租车。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自驾游是更合理的方式,而这显然脱离了当地的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服务滞后。小岗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服务业档次偏低,各旅游景点缺少有机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这使得小岗村很难招徕回头客。按照县政府的规划,小岗村和附近的著名景点明皇陵是捆绑开发的,然而二者从内容到风格都大相径庭,且道路并不方便,很难实现“捆绑”。

三、小岗村发展滞后原因探析

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可其发展却始终步履维艰。沈浩(7)在任的几年,小岗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规划的“四型”新农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仍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小岗村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问题,制约着其经济的振兴。

(一)品牌效应难利用

一进小岗村,便可看见以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视察小岗村做出重要指示的广告牌,而村头费孝通先生题写的小岗村名,也向来客们昭示着这里的特殊历史地位。从1993年起至今,小岗村的党委书记一直由省里“空降”,而村第一书记的行政级别也达到了县级。我们采访的女村官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村”显得十分自豪,在“农民致富的方法”一栏上,她写下了“小岗品牌”四个字。

客观地说,小岗村的特殊地位确实为其发展带来三大优势:

第一,地方财政的特殊关照。省里的干部带着大笔资金前来,为小岗村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在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自来水供应方面,小岗村远远领先于周围的农村。全国名村在获取资金扶持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而在管理制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过多约束。

第二,招商引资的品牌优势。小岗村这个品牌对于许多企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小岗村经济实力不强,但却是制度创新的试点,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有优势。此外,企业在小岗村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卖点,具有广告效应。

第三,特色旅游的潜在市场。每年来小岗村旅游,瞻仰大包干遗迹的游客很多。这是小岗村的隐性收入源,也是村发展计划的中期目标。如果措施合理,保障有力,小岗村的“红色旅游”或可为小岗村带来可观的收益。

然而,小岗村的“政治明星”身份,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了三点障碍

第一,产业升级具有局限性。小岗村是安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而现代农业对生态和环保的要求,受限于本地的自然禀赋和村民的文化素质,在小岗村实施起来仍有不小的难度。此外,政府对于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也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第二,接待考察消耗大量资源。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领导和贵宾的调查指导,让小岗村时常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各项工作计划往往难以按时实施。为了迎接领导的视察而做的准备工作,使村里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难免影响到生产生活。

第三,行政权威抑制基层民主。小岗村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村务,但是从村民的角度,村委的行为并不是村民自己的意思,而是“上头”的决策,当政策在短期内难以明确效果的时候,实施起来会受到一些抵触。

(二)内部信息不对称

我们在小岗村仅仅两天,但明显地感觉到:小岗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城市公寓里面的邻居,而不像传统的中国农村里的邻里。小岗村严姓和关姓很多,我们本以为村里的组织基础应是血缘和宗法关系,但事实上,小岗村各家各户的独立性非常强,有村民戏称“从大包干分了家就一直分到底了”。村民事务的协调解决,也不像安徽其他农村一样依靠德高望重的老者进行协调,往往要诉诸村委会,而村委会干部的利益诉求往往与村民并不一致,这也使得很多纠纷的解决难以服众,久而久之,村委会的威信不高,干群关系并不算融洽。在我们接触的23个样本中,有12人回答自己没有致富的原因是“缺乏关系”,有15人认为本村的富人大多和村干部的照顾有关。虽然在我们看来,小岗村的贫富差距并没有村民们感到的那么大,但是在他们眼中,村干部明显没有“一碗水端平”。

在城市里,生产是通过社会分工整合起来的,利益的分配也大多由契约约定实现,但是,农村自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内部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利益分配往往通过协商而非契约解决,故而权利、义务很难统一,这就使得村里的各种合作缺乏稳定性。于是,农民之间需要借助于宗族关系或是村集体组织的约束来形成合力,我们认为,这两种制衡机制小岗村均不具备,为了维持这一稳定,用于沟通和协调的交易成本(包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潜在的未来合作成本等)大幅上升,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信息不对称对小岗村最直接的影响是农村金融的滞后。村里的信用社距离村民并不远,但我们调查的23人中只有2人表示曾经利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而竟有18人表示从没有从任何渠道(包括亲友)借过钱,他们普遍认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借钱,此外,有几位村民表示,只有认识村干部或者“有熟人”才能从银行借到钱,但我们从村干部那里了解到的信息是,村里的小额贷款非常方便,不需要担保,有一位借过钱的村民也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村民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畅,而知情的村民和不知情的村民之间也没有信息互通的渠道。

长期的信息不对称加深了误会,并形成了自我恶化的机制,这使得小岗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本应存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结果就是经济在长期的“内耗”中停滞不前。

(三)产业结构待升级

小岗村实行“三步走”即现代农业、特色旅游、现代工业的发展规划。目前,小岗村现代工业尚未起步,而从已有的农业和旅游业来看,尚存在一些难题。

小岗村属于岗地地形,土地细碎化较严重,且土壤蓄水能力弱,地下水资源又难以开发,打井取水往往要深入地下百米,这决定了小岗村难以通过土地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在粮食作物种植上缺乏比较优势。从日照、地形来说,小岗村种植葡萄相对合理,但缺水的难题使葡萄种植的人工成本增加了很多。为了开拓市场,打出品牌,从2004年以来,村委已经在合肥、滁州等地举办了7届葡萄节,可从调研的情况看,除去“小岗”这个招牌,“小岗葡萄”无论从价格还是口味上都并无过人之处,小岗葡萄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时间检验。

小岗村地处偏远,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景点设计缺乏创意,“红色特色旅游”名实难副。每年,除去政府企业组织的参观客,真正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少。从调研结果看,小岗村的“农家乐”数量基本饱和,继续增加则难以盈利,这表明小岗村旅游业发展已入瓶颈。我们深感,只有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全村经济进步,结合本村的红色遗迹,才可能发展高档次、高收益的现代服务业,“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走不好,那么第二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小岗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在哪?

目前GLG集团采用的“大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或许为小村指出了一条明路。双孢菇种植的衰败源于对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农户处于供应链的上游,批发环节则完全控制在中间商手中,加之前期高投入的债务压力,最后只能倒在外部的市场冲击之下,而GLG集团却可依托强大垄断地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GLG通过流转获得大量土地,并吸纳失地农民为其种植或加工甜叶菊,同时提供部分农资和技术指导,这就使产品更加标准化而具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大企业的收购政策解决了农民自主生产时信息闭塞的问题,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形成双赢的局面。

然而,这种模式也会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须要当地政府的配合,不过从长远看,GLG很有可能为小岗村的腾飞抛砖引玉。

四、政策建议

(一)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变着力,重点扶持新兴主导产业,实现小岗经济跨越式发展

小岗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升级机遇,主管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下大力气推动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结合种植葡萄和双孢菇的经验教训,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面考察入村产业的经营模式是否健康,重点扶持甜叶菊等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长期发展潜力、可促进村民增收的产业,帮助其做大做强,争取早日创建“四型”村。

(二)从土地流转的长期合理补偿机制出发,通过合理的产业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解除村民失地顾虑

小岗村土地流转合同短则五年,长则达二十年,流转价格的制定只考虑当前的农作物成本收益,对未来收益变动的风险衡量明显不足,比如通货膨胀和粮价大幅上涨的冲击、农户退回农业、对土地使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等。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期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同时要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和规划,引导村民转变成农业工人,逐渐消除村民的失地顾虑。

(三)从小岗村“政治品牌”优势着眼,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减少外部接待等方面的消耗

小岗村的最大优势是它的“政治品牌”,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其转化成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的催化剂,并结合本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小岗村“政治品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外接待工作消耗了村里大量的资源。因此,改进村务工作流程,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服务队伍,已成眼下当务之急。

(四)从寻找共同利益驱动机制入手,构建相互制衡而高效的议事机制,加强小岗村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针对小岗村的信息不对称,应寻找各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创造一种信息充分共享的宽松环境。目前,小岗村正处在转型阶段,应把握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构建长效议事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桂棣、春桃:《小岗村的故事》,华文出版社,2009年。

2.李森林、王习明:《对小岗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5期。

3.陆益龙:《嵌入性政治对村落经济绩效的影响——小岗村的个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阮思余:《小岗村缘何难以发展集体经济》,《中国乡村发现》2009年第2期。

5.张德元:《小岗村观感》,《经济管理文摘》2006年第17期。

【注释】

(1)刘声,男,1985年生,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2)万勇能,男,1983年生,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3)张俊青,男,1985年生,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4)小岗村内主干道宽22米,长1000米,是张家港的长江村投资100万兴建的,称“友谊大道”。

(5)严德友是大包干时期小岗生产队队长、“十八颗手印”发起人之一严俊昌的儿子,曾担任小岗村书记、村长,承接了润发集团80亩现代葡萄示范园的租赁权,是在农户中推广葡萄种植的发起人。

(6)双孢菇,也称白蘑菇,简称蘑菇,是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低热量的健康食品。目前,东亚地区是世界双孢蘑菇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双孢蘑菇产品最重要的主销市场。其中,日本作为我国双孢蘑菇产品第一主销市场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动摇;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南亚国家是我国传统的双孢蘑菇产品出口地区。

(7)小岗村前任第一书记(2003—2009),因公死于任上,胡锦涛总书记曾亲致哀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