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洲作物入湘

美洲作物入湘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洲作物入湘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人纷纷涌入新大陆。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并由此传入中国澳门和台湾。“海椒”的称呼表明,湖南辣椒可能传自沿海浙江地区,明代从浙江杭州沿运河至长江,再由长江入洞庭湖,溯湘、资、沅、澧进入湖南内地很方便。
美洲作物入湘_乡土湖南

美洲作物入湘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人纷纷涌入新大陆。此后,西方殖民者又侵入东亚。西班牙人在吕宋(今菲律宾)建立殖民地,葡萄牙人控制了澳门,荷兰人曾一度盘踞台湾。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并由此传入中国澳门和台湾。明清时期,我国引进的美洲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其中花生、番薯、玉米、烟草、辣椒也推广到了湖南。

花生原产巴西,我国亦称长生果、落花生、人参果等,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食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分小粒型和大粒型两种,小粒型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贾铭的《饮食须知》,大粒型是清代由传教士引入山东。据《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福建一带在清初已普遍种植花生。17世纪,花生传至浙江,18世纪推广至湖南。康熙《永州府志》载:“人参豆落花生,间一有之。”这是湖南种植花生的最早记载。1756年所编《湘阴县志·物产类》载有“落花生”。道光初《永州府志》载:“落花生,俗亦称人参豆,旧志谓郡境间有之,今见道、宁、江、永间沙土遍种,收获甚多。”道光初《洞庭湖志》载:“落花生,产各洲渚。”这说明道光初年,落花生不仅在湘南永州各地普遍种植,在湘北湖区也得以普及。

番薯,一年生藤本植物,又名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红薯等,原产中、南美洲,可作粮食和蔬菜。明万历年间,番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我国:一是陆路,由印度、缅甸引入云南;二是海路,从菲律宾传入福建或由越南传入广东。《农政全书》载:“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清代前中期,红薯推广于湖南各地。据《平江县志》载,1742年该县种植红薯,“番薯一物,结实累累,充饵作羹,杂米为饭,有贩售于邻邑者。”[1]著名农学家徐光启认为番薯有“十三胜”,具有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可避蝗虫等优点,因此“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种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2]

玉米,原产墨西哥、秘鲁。我国古代称番麦、御麦、玉麦、包米、珍珠米、棒子等。明代通过三种途径传入我国:一是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再从云南传至黄河流域;二是从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越河西走廊过平凉传入中原;三是由中国或葡萄牙商人经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山地后平原地区的过程。明代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卷二三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但到19世纪中期,玉米种植遍及大江南北,湖南亦开始栽种玉米。道光年间修撰的《凤凰厅志》载:“苗地山多田少,稻谷无几,新种杂粮于坡,包米为最。”玉米、番薯都是耐旱耐瘠作物,且产量高,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丘陵山地都可种植,对抗灾救荒非常重要。

烟草,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中后期和17世纪初期经由南、北两条途径传入我国。其中,南线又分三路:一由吕宋传入闽广,再传入江浙、两湖和西南各省;二由吕宋传入澳门,再传入内地;三由南洋或越南传入广东。北线经朝鲜引入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烟草最初传入时译名为“淡巴菰”(即tobacco),后亦称相思草、金丝烟、芬草、返魂烟等。烟草虽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吸食后具有兴奋和攻毒祛寒功效,为大众嗜好,很快传遍各地。烟叶传入湖南可能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广州通过商人传入湘南;二是明代中后期彭荩臣土兵在江浙沿海地区一带抗倭大捷后带回湘西;三是清初吴三桂部队据湘时将东北和云南吸烟的习惯传入湖南。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和烟草栽培技术的发展,18世纪后期全国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烟草产区,湖南衡州烟叶闻名遐迩。[3]烟叶在湖南“各处多种,产攸县及平江者佳”。[4]祁阳、邵阳、茶陵、攸县皆产烟叶,“售于衡郡,制为京包、广包,鬻之各省,俱称衡烟”。“四方求烟草者,称其衡产一爇而辨。种烟草者相望。”[5]

辣椒,别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493年传至欧洲,1593年传至日本。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一是经海路传入浙江,这是辣椒进入中国的最早落脚地。“辣椒”一词最早见于1671年的浙江《山阴县志》,这比福建、台湾、两广最早的记载早70年。二是由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康熙年间《盖平县志》有关于“辣椒”的记载。三是由荷兰传入台湾。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高濂1591年所作《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辣椒传入之初,主要是作观赏植物。后来人们发现辣椒具有温胃和脾、化毒解瘴之功效,而用作药用作物和调味品,尔后又成为蔬菜。

湖南地区关于辣椒记载的最早时间是1684年,仅晚于浙江,比周边地区都要早得多。如贵州最早的记载是1722年的《思州府志》,比湖南晚40年。康熙二十三年《宝庆府志》和《邵阳县志》载“海椒”,这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将“番椒”称为“海椒”的记载。“海椒”的称呼表明,湖南辣椒可能传自沿海浙江地区,明代从浙江杭州沿运河至长江,再由长江入洞庭湖,溯湘、资、沅、澧进入湖南内地很方便。湖南关于番椒的称呼较多,有辣椒、斑椒、秦椒、艽、茄椒、地胡椒等,最常见的别称是辣子。乾隆《楚南苗志》载:“辣子,即海椒。”乾隆三十年(1765)《辰州府志》载:“茄椒,一名海椒,一名地胡椒。结实枝间,状如新月,荚色淡青,老则深红,一荚十余子,圆而扁,性极辣,故辰人呼为辣子,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红皆并其壳,切以和食品,或以酱醋香油菹之。”乾隆《泸溪县志》载:“海椒,俗名辣子。”由于湖南气候潮湿,本土不产食盐,所需食盐来自外省,盐价昂贵,辣椒既可代替食盐开胃,还可去湿,因此辣椒在湖南的传播非常迅速。嘉庆年间,关于辣椒的记载又增加了慈利、善化、长沙、湘潭、湘阴、宁乡、攸县、通道7个地方。如嘉庆二二年(1817)《攸县志》载:“番椒,《群芳谱》一名秦椒,花白,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同年《慈利县志》载:“艽,俗名辣椒。”翌年《湘潭县志》载:“辣椒,一名斑椒,生青熟红,有大小二种。”道光《宝庆府志》载:“辣椒有大小两种,大者曰菜辣椒,不甚辣;小者为朝天椒,又名七姊妹,其味甚辣。”湖南是关于辣椒记载时间早、范围最广的省份,也是我国最先形成的嗜辣省区,嘉庆年间已嗜辣成性。[6]

辣椒也为湖湘文化注入一种新的元素,嗜辣成了湖南人的一种人文精神。毛泽东吃辣椒很有名。他曾风趣地说:“爱吃辣椒的人革命性强,敢吃这种辣子,世上便没有不敢做的事。当年起来造反的红军,没有不吃辣子的。”现在有一句谚语,概括了中国嗜辣省份的特点:“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川辣的特点是麻辣,辣中佐以花椒,使其香味别致;黔辣多为酸辣,辣椒或用酸液或用卤水腌泡,泡制出来的辣椒酸香脆嫩,令人胃口大开;云南人吃辣椒喜用油炸糊,故称糊辣;陕西人喜欢咸辣。湖南人则爱食鲜辣、纯辣,一般不需别的调料来冲淡辣味。辛亥革命首义领袖蒋翊武的后人蒋祖煊还专门撰写了《辣椒湖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湖南辣椒文化,彰显了湖湘人文精神。

【注释】

[1]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656.

[2]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

[3]陆耀.烟谱·生产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影印本,1995.

[4]陈宏谋,范咸.乾隆湖南通志卷五十·物产.

[5]江恂修,江昱纂.乾隆清泉县志卷六.

[6]蒋慕东,王思.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农史,20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