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锁国时代的商路

锁国时代的商路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锁国时代的商路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广州一地与外通商,湖南是广大巴蜀、西北、华北、中原腹地的货物运往广州的重要通道。据载,乾隆年间,湘潭的五谷殿会馆即由湖南商人控制,醴陵商人亦以经营米谷致富,湘乡商人涉足资水的武冈粮米贸易,湖南各地米谷运往汉口的贸易亦由湖南商人控制。清代晚期,五口通商,商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锁国时代的商路_乡土湖南

锁国时代的商路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广州一地与外通商,湖南是广大巴蜀、西北、华北、中原腹地的货物运往广州的重要通道。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湖南境内的商贸活动异常繁忙,形成了岳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等商业中心。据记载,乾隆年间,“盐集于长沙,徽商也。湘潭,则衡、永、郴、桂、茶、攸二十余州县之食货,皆于是地取给,故江苏商客最多;又地宜泊舟,秋冬之交,米谷骈至,樯帆所舣,独盛于他邑。衡州以上,商多豫章,以地近而贸易至也。”[1]岳州地处大湖南北要冲,乾隆年间,“十分其民而工贾居其四”,工商业人口已相当集中。湖南不少行业为苏商、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和江右商人垄断,“楚南民朴,所需者日用之常资,故富商大贾亦不出其间。惟米谷所聚,商贩通焉”。据载,乾隆年间,湘潭的五谷殿会馆即由湖南商人控制,醴陵商人亦以经营米谷致富,湘乡商人涉足资水的武冈粮米贸易,湖南各地米谷运往汉口的贸易亦由湖南商人控制。[2]

长沙,自康熙三年置湖南省即成为省会。1726年,长沙城外有粮食、鱼、煤炭、白炭等35户牙行。1817年,新增牙行60户,其中有盐行、茶麻行、纸行、靛行、铁行、石灰行、枯饼行等。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户,其中以粮食货门摊最多。长沙亦为外省客商云集之地,“秋冬之交,淮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其贩卖皮币金玉玩好,列肆盈廛,则皆江苏、山陕、豫章、粤省之客商”;“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行”。

湘潭地处湘中,湘江蜿蜒通城而过,涟、涓二水在此汇入湘江,南扼交广要冲,西据滇黔转运通道,极具舟楫车马之利,自古四方商贾云集。清代,湘潭富甲湖南,称“天下第一壮县”,“凡捐摊皆倍列县”,“宇内称饶”,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湘潭为全国四大米市与四大药都之一,“岁一贾其入数千万”。嘉庆年间,湘潭的商业街设立了“总”的管理机构,各总之间设有门楼,入夜关栅,天明则启。“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客商凭行买卖。米谷自衡州而下,多聚于此,大约视湖北、江南之时价为低昂。”[3]“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清初至五口通商之前,湘潭为海内外物资集散中心,“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州放洋。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交通皆以陆,劳动工人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十万人”。[4]湘潭城正街牙行铺栈林立,山西、陕西、苏州、江西、广东的客商往来其间,货物云集,贸易则以米为大宗,其他如烟、茶、桐油、鱼、盐、布匹、杂货、木材亦占相当比重。[5]

衡阳地处湘中,“长沙未设巡抚布政使时,商贾皆主衡州,以通广西,书坊墨栈皆以长沙为子店,至今仍之”。特别是“衡烟”贸易十分兴隆。乾隆、嘉庆年间,“大商以烟草为货者,有九堂十三号,每堂资本出入,岁十余万金。号大于堂,兼通岭外,为飞钞交子,皆总于衡烟”。[6]

郴州地近粤省,至嘉庆年间商业亦有相当发展。据载:“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沿河一带,设立大客栈房十数间,客货自北至者,为拨夫为雇骡,由南至者为雇舡。他如盐贩运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获,九十月收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诚楚南一大会冲也。米码头则米贩泊舡之所,朝夕给应,郴人赖之。乡村墟场,各有定期,往往千百群聚,携货交易。”[7]

靖港古时为沩水入湘江处的天然良港,周边益阳、湘阴、宁乡等地谷、米、油、茶等土特产在此集散转运,又是淮盐内销的主要口岸,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繁盛三镇,被誉为“小汉口”,曾有“船到靖港口,顺风都不走”的民谣。

常德,“大江啮城,舳船帆楫,时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人语欢声,辄喧午夜,旧称鱼米之乡,良有以也”。“惟常德为黔、蜀之通衢,澧州居辰、沅水之总汇,舟车担负必集于常,而松杉、桐油、盐米之类必集于澧之津市。洞庭以西,市镇之殷繁无过于此。”[8]在偏远的湘西苗疆也有苗族农民弃农经商致富的现象。据载:“清乾隆年间,有石季五者,永绥止耳寨人,勤于农事”,其次子石文贵“家产独蒸蒸日上,因其生性聪敏,书算俱能,故此弃农经商”。“自往来永绥各场,收买黄豆、包谷、米粮等项,运赴乾、泸、辰、常销售。一连经营十余年,赢余治产,家至数十万”。[9]

由于中外商贸繁荣,五方信息荟萃,中西文化交融,地处内陆的湖南亦风气大开。北方的中原文明、西北的巴蜀文化、东南的江浙文明,都经汉口传入洞庭湖地区,南方西学之风也经广州吹越五岭,润泽三湘,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暖流、寒流在此交汇,守旧与改革在此搏击,刺激了近代湖湘各类人才的成长,如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正如陈宝箴在《时务学堂招生示》中所云:“湖南地据上游,人文极盛,海疆互市,内地讲求西学者,湘人士实导其先。”

清代晚期,五口通商,商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湖南的交通区位优势丧失,商业日益衰败。如湘潭许多会所在民国时期改作他用。1945年日军在城区纵火,延烧了大半个湘潭城,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文革”时又有一批会所建筑遭到破坏。目前湘潭尚存北五省会馆(关圣殿)、江西会馆(万寿宫)和泥木工人会所(鲁班殿),均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长株潭”经济圈的形成,湘潭的贸易功能日益凸显。在不久的将来,湘江有望成为“中国的莱茵河”,重现当年商贸的辉煌。

【注释】

[1]陈宏谋,范咸.乾隆湖南通志卷四九·风俗.

[2]田炯权.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的米谷市场和商品流通.清史研究,2006(1).

[3]张云敖修,周系英纂.嘉庆湘潭县志卷三九.1818年刻本.

[4]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岳麓书社,1981:46.

[5]湘潭城正街千年活历史.湘潭晚报,2006-10-21.

[6]罗庆芗修,彭玉麟等纂.同治衡阳县志·货殖.1874年刻本.

[7]朱屋等修,陈昭谋纂.嘉庆郴县志.卷二一.

[8]陈宏谋,范咸.乾隆湖南通志卷四九·风俗.

[9]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