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

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_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但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力量的阻碍和反对,改革形势有可能出现逆转。不过明朝的海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朱元璋及其子孙海禁的对象,实际上仅限于倭寇。这样一个民族的领导人在接掌偌大的中国后,势必面临着压力。这样一来,英国开始大发横财,不仅掏空了中国的国库,也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军队。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但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力量的阻碍和反对,改革形势有可能出现逆转。这种阻碍和反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某些在转型期中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的干扰,使得一些重要的改革受到阻碍或者遭到扭曲,从而使腐败等"权贵资本主义"的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一些改革开放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利用这种情势忽悠大众,把他们引向反改革开放的方向。如果他们相互为用,扭转改革的大方向,就有可能造成大好形势的逆转。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这是没有疑义的。那么,近代中国的衰落又始于何时呢?有人认为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数百年,即明朝初年,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便已悄悄埋下了伏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但他对经济却一窍不通。史料记载,朱元璋甚至一度想过要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另据传说,朱元璋在修建工程量浩大的南京城墙时,所需城砖竟然都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至于在南京就地建一个砖瓦厂,是不是更高效、更经济,朱元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

这种经济思维势必影响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另外,由于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军阀割据时期,战乱不休,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日本就像今天的索马里一样,迅速滋生出大量海盗,频频骚扰富饶的明朝海疆。对此,朱元璋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力打击倭寇,也没有派什么护航编队之类保护贸易通道,而是出笼了一项非常失败的政策——海禁。结果海禁不仅没有禁住倭寇,反倒招来了更多的海盗。原因倒也简单,日本孤悬海外,物资贫乏,文化也相对落后,非常依赖与中国的物资贸易。海禁的实行,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整体经济。于是,越来越多的难以为继的日本人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要么从事走私活动,要么直接开抢,以至明朝倭患始终不绝。

不过明朝的海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朱元璋及其子孙海禁的对象,实际上仅限于倭寇。而且倭寇一旦被清剿,明朝政府便会重开海禁。真正让中国与世界脱节的,是把海禁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明朝的接班人清朝统治者。

众所周知,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原本是一个几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落后部族,这从一些清朝早期统治者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其名字译成汉文就是“野猪皮”的意思,而他的儿子多铎的名字,译过来则是“獾”的意思。这样一个民族的领导人在接掌偌大的中国后,势必面临着压力。另外,当时的中国还处于西学东渐的第一个阶段,因此清朝统治者其实是同时面临着汉化和西化的双重压力,由于缺少必要的眼光与智慧,清朝最终走上了一种比较封闭的道路。

话虽如此,清朝统治者也并非像某些人所描述的那样,实行绝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事实上,清朝统治者的算盘还是拨弄得挺精明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鸦片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中英贸易之间的巨大不平衡:英国工业革命的产品中国人根本不需要,而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则对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产品青睐有加。一来二去,越来越多的白银从西方流入中国。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清朝,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委婉地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设常驻外交使节、开展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外交等,结果遭到清政府拒绝。碰了一鼻子灰的英国人转而在印度种植鸦片,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样一来,英国开始大发横财,不仅掏空了中国的国库,也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军队。于是,清政府开始禁烟,恼羞成怒的侵略者为维护其肮脏利益,强行把中国拖到了战场上。

很明显,在上述历程中,清朝统治者的失策并不是什么经济上的失策,而是因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没能及时跟上世界文化、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的发展潮流,从此一落千丈、任人欺凌。

由于意识形态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狭义上的闭关锁国,或者说是“被闭关锁国”,长期的边缘化,不仅令我们经济落后,就连国人的思想也大大僵化,甚至是愚昧。好在春天来得虽晚,毕竟还是来了。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一代领导人的设计、推动下,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如今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已达到近现代史上的最高水平,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直至成为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富国。

不过,“窗户打开,苍蝇就会飞进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需要放眼世界,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也要学会甄别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什么又是我们不需要并且需要坚决抵制的。

以上种种,看似与经济没有多大关系,但经济本就复杂,若非通过回顾上述历史,我们很难厘清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真实面目和来龙去脉,因此难免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时代,表面化乃至错误地理解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