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

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志愿者的迅速驰援,使政府的救灾力量得到有效补充,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铺展到位。统计数字表明,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节省了近43亿元的开支。作为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志愿者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生动写照。个人生活之外的志愿者援手更显珍贵。
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_志愿者的力量

一度,“志愿者”被视为现代化浪漫主义的代名词,但“志”贵在坚, “愿”贵在实,志愿者所肩负的,更是迫切的现实责任和使命。起初,不少人觉得志愿者与普通人相去甚远,与己无关,但“志”和“愿”两个字,都以“心”字为依托,只要用心贴近社会脉搏,倾听时代呼唤,普通人就能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

“志”贵在坚,“愿”贵在实,志愿者所肩负的,更是迫切的现实责任和使命。

“志”“愿”两个字,都以“心”字为依托,只要用心贴近社会脉搏,倾听时代呼唤,普通人就能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

●志愿者的成色经受重大事件的检验

五年,是国人习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最近的五年,则标注着中国志愿者一个茁壮成长的周期。在此周期中,志愿活动已从让人眼前一亮到不可或缺,从临时起意到常态化延伸,而最能显现志愿者影响力、志愿活动生命力的,则是志愿者在重大事件中的登场、盛大活动中的亮相。

当“5·12”强震骤袭汶川,在余震不断、险情频仍之际,数以万计的志愿者赶赴灾区,他们有的组织了包括推土车、挖土机的大型车队,有的舍下了数千万元的生意加入搜救团队,有的不惜举债也要运来灾区急需的食品……前赴后继,汇成一股直抵人心的暖流。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个公共组织的力量都总是有限的。而志愿者的迅速驰援,则使政府的救灾力量得到了有效补充,各个救灾环节得以紧密衔接,救灾细节能够细致入微,面对灾情的突然变化可以及时应对,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铺展到位。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志愿者的迅速驰援,使政府的救灾力量得到有效补充,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铺展到位。

五年间,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从汶川时中国志愿者首次集体涌现,到每次大灾中志愿者必然抵达,志愿者本身已成任何灾难都压不垮中华民族的铮铮铁证。其实,救灾是个前线与后方联动的系统工程,在后方同样可以做志愿者。在“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雅安人”的心声中,在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民族大爱下,不妨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

“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称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不仅因为志愿者在汶川的日夜奋战,也因为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成了真正的形象大使。统计数字表明,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节省了近43亿元的开支。这是志愿者们所体现的有形价值,其所创造的无形价值诚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而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再次成为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汇融合的推进剂。这些世博会的志愿者因绿衣白裤的形象、高效优质的服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

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3年全运会上,志愿者仍是盛会闪亮的名片。他们的悉心,蕴含着不容稍懈的责任感;他们的微笑,释放着从容自信的参与热情。

一位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打动的外国政要表示,他为中国志愿者的表现深深震撼,开幕式上成千的志愿者沿着赛场周边舞蹈了那么长时间,生气勃勃,毫不松懈,坚持到底,令他感悟到中国的力量。

的确,志愿者所传递的是一种和平、包容、奉献与友善的精神,是一种让人不仅尊重中国、而且喜爱中国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作为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志愿者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生动写照。

●志愿者能量需在常态化行动中释放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志愿者的责任和情怀不因热点变化而被更改,志愿精神也不会因舞台变小而被冷藏。

大事件、大活动中的志愿者固然更为感人肺腑,其行动更为耀眼夺目,但志愿者的责任和情怀,却不会因热点变化而更改,志愿精神也不会因舞台变小而被冷藏。

当汶川救灾告一段落、社会焦点逐渐转移时,却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选择继续留在汶川,从事艰苦漫长的灾后重建和心理救援;当184天的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小白菜”们又陆续进入上海的数百个志愿服务基地,延续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第十二届全运会落幕了,作为志愿活动场所的爱心“V站”却依然保留,如同温馨暖人的长明之灯依旧亮着。

大事件、大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整合志愿者资源,塑造志愿者组织形象,但大事件、大活动终究短暂,波澜壮阔的志愿者大行动,终须变成常态化的静水深流,这是志愿者力量的保存方式,也是积聚起来的志愿者能量有效释放的路径。

2013年“十一”期间,媒体在福建博物院发现,每当观众围观时,总有志愿者上前讲解,为观众奉上一场文化的盛宴。年仅11岁却已有4年“讲龄”的许恩泽,能用英语为外国友人讲解。其实,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绿地养护、交通疏导、社区治安等生活中的诸多环节,都为志愿者开出了题目,关键是能否像“小小讲解员”许恩泽那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志愿行动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绿地养护、交通疏导、社区治安等生活中的诸多环节,都为志愿者开出了题目,关键是能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志愿行动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个人生活之外的志愿者援手更显珍贵。在古城西安,大学生志愿者李帅每到周末都要奔波4个小时,为一名农民工子弟学校女生辅导数学,风雨无阻。10余年,李帅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有3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与下岗职工子女及农民工子女结成“助学 对子”,使受助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达到78.16%,远远超过了30%的预期目标。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诚挚心意、无悔岁月凝聚的志愿者行动,形成的又何尝不是大事件、大活动?

越是社会热点、公众痛点,越有志愿者出面激浊扬清。志愿者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使志愿者行动水涨船高。

●志愿者行动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

既在常态化中用心,又在“中国”号巨轮的前行中寻找新的发力点,这是我国志愿者要面对的两大课题,也是我国志愿者力量壮大的双重契机。

政府力量与志愿者行动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就能形成更大合力,产生理想效果,救助现场如此,其他公共领域亦然。在2011年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活跃着一批中国志愿者,他们不远万里赶赴德班,实现了两大初衷:一方面通过和世界其他国家青年的交流告诉世界,中国全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做的真正努力;一方面也向国内的青年报告这次大会的方方面面。

越是社会热点、公众痛点,越有志愿者出面激浊扬清。在2013年年初的“光盘行动”中,无锡等地的志愿者走进餐馆,劝导消费者节俭就餐;2013年“十一”期间游客不文明行为屡遭曝光时,杭州志愿者在西湖边捡起7000多个香烟头,用烟蒂摆出“无烟西湖文明出行”八个大字,警醒了公众神经。

前段时间,贵州一高校女生想用自己价值200元的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座教学楼。这一看似无法实现的想法,却引发了志愿者的爱心接力,终致夙愿得偿。舆论在反思中认为:人们的经济实力和慈善理念的升级,是此事件进程的推手。

此事件更深的寓意则在于,志愿者能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使志愿者行动水涨船高。正是在二者彼此拉动的良性循环中,志愿者的正能量更加无处不在,更为深远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