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调结构全面发展

调结构全面发展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结构全面发展1950年,县人民政府作出《隆德县生产计划》,执行“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为主,提倡与推广副业生产为辅”的方针。1965年,中共隆德县委在《1965~1970年农业生产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出“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发展方针。农业内部的结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调结构全面发展_文化隆德

调结构全面发展

1950年,县人民政府作出《隆德县生产计划》,执行“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为主,提倡与推广副业生产为辅”的方针。副业主要开辟油房、粉房、磨房、养殖、采药、竹编、山货等门路。1951年,提倡“生产发家,劳动致富”,以种植粮食为主,油料作物增加20%的面积。畜牧业以“严格保护,全面繁殖,重点改进”为原则,“开展护畜运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型水利,引导农民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3年,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发展粮食生产。1958~1968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经营”的方针。多种经营指粮食生产的结构,以小麦为主,增加马铃薯、甜菜种植面积,主要为解决吃饭问题。提倡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1965年,中共隆德县委在《1965~1970年农业生产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出“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发展方针。但在具体目标上仍然“以粮为纲,粮油并举,大力发展粮油生产”。1971年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帮助生产队解决农业生产内部粮、棉、油、麻、糖、菜、烟、果、药杂12字布局,农、林、牧、副、渔5个字的布局,增加农民收入”。1979年5月,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以后,隆德县委提出“种树种草,兴牧促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广开副业门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入实质性阶段,着手从宏观上协调农、工、商、贸各个方面的依存关系,使农、林、牧各业总体生态效益和生产比重保持相应的发展关系,多种经营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各行各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7255.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是1949年的9.9倍,是1978年的2.9倍。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1949年为95.1%,1978年为73.7%,1990年降至56.4%;工业总产值1949年占1.3%,1978年占8.9%,1990年增至18.7%。农业内部的结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52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植的94.7%,林业占0.04%。畜牧业占4.6%,副业占0.7%;1990年种植业占70.8%,林业占3.3%,畜牧业占25.9%,副业占0.02%。

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种植业内部由单纯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关系上,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种养量和加工业的关系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句话,就是摒弃原有物种,引进新的物种,以期得到更大效益。1991年,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三豆(蚕豆、豌豆、土豆)生产加工、优质胡麻生产、干鲜水果生产、沙棘生产、瓜菜生产、蕨菜生产、瘦肉型猪饲养、肉牛饲养、肉兔饲养、针叶林繁殖10个商品生产基地,建立技术服务、良种繁殖推广服务、经营管理服务、林果栽培技术服务、畜牧防疫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商品生产信息服务、科技人才开发服务8大服务体系。1993年,县提出开发薯豆、畜牧、林果、药杂4个支柱产业,制定了《隆德县1993年支柱产业开发计划》和《隆德县“八五”和今后十年产业开发计划》,成立支柱产业开发组织,确立挂牌单位。支柱产业开发服务中,建立专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良种繁育推广服务、瘦肉型猪及肉牛基地建设、养鸡服务、经济林系列服务、药材系列开发服务等服务体系。按照“县有支柱、乡有主业、村有产品”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基地建设。1995年种植业占54%,林业占6.8%,畜牧业占39.2%。1996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快薯豆、畜牧、林果、药杂4个支柱产业建设,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工农商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薯豆生产,龙头企业和种植基地并举,面积1.27万公顷。林果生产,沿六盘山阴湿土石山区11个乡栽植针叶林0.9万公顷,仁用杏、花椒、核桃等经济林0.033万公顷,地埂林、荒山水保林0.5万公顷。药品、蔬菜1万公顷,渝河流域建立菜园子基地。挖掘野生沙棘、苦苦菜、蕨菜资源,变为商品优势。畜牧生产发展养牛养猪重点村,专业户,牛饲养量4.6万头,猪13万头。1998年农村基本脱贫后,县委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和加强农业,必须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发展产业化上做文章,做大文章”。粮食生产建立稳定高产基地,采取多种措施和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因地制宜,适度扩大马铃薯、豆类、优质小杂粮等粮经兼用作物的种植比例,合理搭配蔬菜、药杂等经济作物,采用先进技术,走复合种植、集约经营、数质并重、以优取胜的路子。畜牧业改良畜群畜种,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力争成为全区养猪大县,地区养猪第一县。农业综合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步落实。推进产业化,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形成以薯豆加工,林果、药材、瓜菜种植,养牛养猪畜禽业为主的新优势产业群。通过强力推动、深度开发、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办法,加快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2000年11月,县委农村小康建设调研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调研领导小组,制定《隆德县农村小康建设五年总规划》和《隆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提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区域经济。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在保证粮食总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压缩小麦面积,通过改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保证在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产量不减;稳定马铃薯、豆类、玉米种植面积,使粮、经面积逐步趋于6∶4。注重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参与产品的加工增值,使农民能够得到农产品的“二次收入分配”,发展二、三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使从事粮食主导产业的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25%,剩余农业人口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的比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不断地加以适度调整。在调整结构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抓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加工销售。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储藏、包装、运销、服务等环节得到相应发展,保障各环节的有机联结。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一村一品”,“一户一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区域性农业布局:河谷川道农牧区,包括大庄、好水、沙塘、温堡和奠安5乡河谷川道,占全县总面积的31%,地势平缓,以发展粮食为主,养殖畜牧业为副;黄土丘陵农牧区,包括县城西,河谷川道区以外的全部黄土丘陵,占全县面积30.2%。土地沟深坡陡,切割强烈,植被少,宜林退耕和宜草地,宜牧退耕面积广,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着重环境保护与治理;六盘山西麓水源涵养林区,包括县城以东六盘山西麓一带地域,占全县面积38.2%,多为山坡地,以林业为主,可发展林木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

img23

一村一品,一户一项

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三个一工程”,即产均1亩设施农业,人均1亩特色经济作物,人均1亩马铃薯。以城关、沙塘、神林、联林、温堡5乡镇为中心发展设施农业257公顷,其中日光温棚57公顷,拱棚200公顷。全县设施农业总投资2300万元,日光温棚总投资1275万元,拱棚630万元,技术培训,设置费用390万元。完成特色作物种植2568公顷,瓜果蔬菜种植1920公顷,种植脱毒马铃薯1195公顷。2007年农业总产值46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9.39%。全年粮食总产量71919吨,增长0.16%,油料总产量5989吨,增长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