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向好结构难调

经济向好结构难调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6月,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企稳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有所显现,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有所减缓。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5月份的15.2%下滑至15.0%,这是自2009年2月份以来的首次减速。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的经济开始企稳向好,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6月,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如果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这表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企稳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有所显现,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有所减缓。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严重影响依然存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依然不稳,经济调整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依然存在。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一系列结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值得高度关注。

其一,出口降幅有所收窄,但外需出现逆转的迹象并没有完全出现。6月份,出口增长为负21.4%,比4~5月份的降幅有所收窄,但并没有根本好转。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逆向的,而不是一致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是金融系统出了问题,然后再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在我国则完全相反,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是实体经济,而不是金融系统;实体经济首先影响的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制造业首先影响的是外需型制造业,而不是内需型制造业。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形成的最直接冲击,就是国外需求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换一句话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不消除,我国的出口增长也就难有根本逆转的可能。

其二,投资增长单边上扬,但也强化了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6.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以来的扩大内需政策已经出现了效果,尤其是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基本归结为:出口导向型+投资拉动型。当前看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导向模式显然难有起色,于是投资拉动模式便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当然,大规模的投资确实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也能够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高投资似乎难以担当起结构调整的重任,并可能带来新的结构矛盾。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高投资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强化通胀预期,形成财政压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去了,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却可能恶化了。

其三,消费增长出现减速,但社会消费出现大幅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5月份的15.2%下滑至15.0%,这是自2009年2月份以来的首次减速。应该看到,尽管受到扩大内需政策利好的刺激,社会消费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一度低速的房市和车市也双双回暖,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社会消费,但是,消费仍然难以担当起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也就是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尽管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效应,但是,内需中的投资和消费两大领域,仍然还是倚重于投资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扩大内需格局。因此,我国的最终消费起不来,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更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的经济开始企稳向好,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动力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下去了,消费上不去,投资一马当先,说明经济回升的基础比较脆弱。二是投资结构。主要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财政一枝独秀,而社会投资并没有很好地带动起来,尤其是民资和外资的投资下降。三是产业结构。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的情况继续存在,更有可能出现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

如此看来,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前提下,应该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解决好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