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甬上证人书院_浙东学派的基地(2)

甬上证人书院_浙东学派的基地(2)

时间:2022-08-2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甬上证人书院_浙东学派的基地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第33章 甬上证人书院——浙东学派的基地甬上证人书院教学方法,有不少特出之处,有如下几种:一、教学相长。黄宗羲也允许他保留怀疑。甬上书院学生在集体讨论前,先从天一阁、云在楼、张氏墨庄及黄宗羲续钞堂等藏书楼中,广搜资料。黄宗羲哲学思想的主要继承者。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学识渊博,在证人书院第一批弟子中年最幼。

甬上证人书院_浙东学派的基地(2)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

第33章 甬上证人书院——浙东学派的基地(2)

甬上证人书院教学方法,有不少特出之处,有如下几种:

一、教学相长。黄宗羲提倡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全集》第十册《答董吴仲论学书》。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保留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如董允璘对刘宗周“意为心之所存”说表示怀疑,作《子刘子质疑》寄给黄宗羲,申述自己的观点;郑梁对刘宗周以朱熹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法作为为学入手工夫,也向黄宗羲表示异议。黄宗羲都耐心予以解释,作《答董吴仲论学书》,洋洋数千言。陈锡嘏赞同朱学,对蕺山之学自称“不能无疑于心”陈锡嘏《兼山堂集》卷四《陈母谢太君六十寿序》。黄宗羲也允许他保留怀疑。只有一次,即万斯同倾向潘平格之学,予以阻止。

二、因材施教。甬上学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黄宗羲除以蕺山慎独的道德和六经的教育为必修课外,十分注意根据每人的不同才能和兴趣,鼓励他们各自向不同学术领域发展。他称赞万斯同的史学,万斯大、陈自舜的经学,万斯选的理学,郑梁、李文胤、董道权的文章。如他说:“以季野之才,好学若此,望诸君少待之,无促使下笔,俟积其胸中所有,一涌而出,当尽烂然矣。”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万季野授经会稽序》。又如上述万斯大作《学礼质疑》向他求教,他回信:“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全集》第十册《答万充宗质疑书》。鼓励他向经学发展。他对郑梁亦如此。因材施教,教师首先必须识才,才能培养人才。

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这是甬上证人书院教学特点之一。黄宗羲性好游,一年很少至鄞城,至则停留时间也不长。弟子们“先从黄先生所授说经诸书,各研其义,然后集讲”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万充宗授经西陵序》。“间请先生至,至则仿先儒故事,聚众讲学”郑梁《寒村诗文选·寒村杂录》卷二《戎心源文稿序》。学生心有所得,或有所疑,“黄先生时至甬上,则从执经而问焉”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万充宗授经西陵序》。而大部分时间,则由学生自己活动,“穷搜宋元以来传注,得百数十家,分头诵习,每月二会,各取所长,以相会通”。《全集》第十册《陈夔献五十寿序》。“每讲一经,必尽搜郡中藏书之家先儒注说数十种,萦伍而观,以自然的当不可易为主,而又积思自悟,发先儒所未发尝十之二、三焉”《全集》第十册《陈夔献偶刻诗文序》。(www.guayunfan.com)

四、自由讨论,相互辩难。这也是甬上证人书院的特点之一。学生们往往“先期于某家,是日晨而往,抠衣登堂,各执经以次造席,先取所讲复诵毕,司讲者抗首而论,坐上各取诸家异同相辨析,务择所安”。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范国雯北行序》。甚至“辨证尽日”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续钞》卷二《寿董母陈太夫人七十序》。但不一定要统一。黄宗羲十分欣赏这种学风,他说:“甬上陈夔献创为讲经会,搜故家经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一义未安,迭互锋起,贾、马、卢、郑,非无纯越,必使倍害自和而后已,思至心破”,因此,“往往有荒途为先儒所未廓者”《全集》第十册《陈夔献墓志铭》。也就是说有创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五、博取论据,约以己意。甬上书院学生在集体讨论前,先从天一阁、云在楼、张氏墨庄(后改名黄过堂)及黄宗羲续钞堂等藏书楼中,广搜资料。如他们学习《三礼》,“广之以注疏,参之以黄东发、吴草庐、郝京山诸先生书”,然后“而裁以己意,必使义通”。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万充宗授经西陵序》。如万斯大治《春秋》,“自五《传》及三家注疏外”,取陆淳、刘敞、季本、高攀龙等唐、宋、元、明各代十七人的说经诸书,及欧阳修、苏东坡、朱熹等人文集中有关之文,共抄得二百四十卷万斯大《学春秋随笔》卷首万经序。然后得出自己看法。又如前所说,万斯同有关《春秋》“春王正月”之论,同样采取这一方法。这种方法,实是形式逻辑广取证据,运用理论思维得出结论的归纳推理的方法。

甬上证人书院的弟子,康熙六年鼓棹姚江首批弟子二十五人,后来增加郑梁、张汝翼、陆鋆、戎式宏、钱廉、王之坊、张士培、蒋宏宪、高宇亮、黄道辉、毛勍、颜曰彬、万斯备、李文胤、刘甲等四十人左右,由于证人书院集讲时,允许弟子带十岁以上年少的子弟参加,如万经、张锡璁、锡璜、锡琨、李暾、范廷谔、郑性、郑勋、陈汝咸等等,则就更多了。

在黄宗羲的及门弟子中,被他推许的有十八人,今取其十四人简介于下:

一、万斯选(1629-1694),字公择,学者称白云先生,万泰第五子。黄宗羲哲学思想的主要继承者。他主张“辨析名理,皆自实践而出”,“理在气中,非理先气后”,“知意为心之所存,非心之所发”。《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二·万斯选》。他曾在杭州、石门和淮南讲学,而以后者时间最长。万斯选卒于康熙三十三年,年六十六。黄宗羲为之恸哭,说:“甬上从游能续蕺山之传者,惟斯选一人。……余理蕺山遗书,学者为旧说所锢,惟公择涣然冰释,不异阳明之思曰仁也。”蒋学镛《鄞志稿》卷十二《儒林下·万斯选》。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白云集》,已佚。

二、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晚号破翁,学者称褐夫先生,万泰第六子。他发展了黄宗羲的经学,特别在《三礼》和《春秋》上有突出成就。黄宗羲称他“会通各经,证坠辑缺,聚讼之义,涣然冰释”《全集》第十册《万充宗墓志铭》。“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并与他有讨论经学的书信往来。康熙二十二年卒于杭州,年仅五十一。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濠梁万氏宗谱》、《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及《学春秋随笔》,皆有刻本。《礼记集刊》、《春秋三传明义》已佚。文则有《丁灾草》、《甲阳草》等,也佚。

三、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卒后门人私谥“贞文”,万泰第八子。学识渊博,在证人书院第一批弟子中年最幼。对经学有造诣,然其突出成就为史学。他在证人讲席上,“每从众座引据历朝《实录》及先辈名公卿迁除岁月,悉无所爽。”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续钞》卷一《万季野诗集序》。黄宗羲以“季野之史学”称许他。康熙十八年入京修史前,其史学已名闻海内。后入明史馆,任刊修之职,各修史者上交稿,先由他审阅,然后予总裁、监修审定。共修《明史》本纪、列传四百六十卷。此稿后为王鸿绪修改为《明史稿》,为今日《明史》初稿。除修史外,还多次在京举办讲座。省亲期间,在甬重开当年讲会,有《万季野先生四明讲义》留世。康熙四十一年卒于京。所著宏富,有《明史列传稿》(天一阁藏)、《天下志地》、《宋季忠义录》、《石园文集》、《群书疑辨》、《明乐府》等二十四种。万斯同与兄斯大,为黄宗羲开创清浙东学派的重要成员。

四、董允璘(1636-1671),字在中。初好古文诗词,后究心于心学。黄宗羲称他“并于诸儒之语录,其会心在《传习录》。阳明之学,达于人心,以求学术之要,世以其非笺传旧本,有信有不信。在中心通臆畅,不以世论而夺也”。《全集》第十册《董在中墓志铭》。康熙十八年卒,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奉铭堂集》、《事天堂集》、《尊道集》。全祖望说后二本书“尤有功于儒林”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卷九十七《董文学允璘》。然皆佚,今仅存《尊道集》自序。

五、董允瑫(1636-1671),字吴仲,董允璘兄。弱冠即以主持坊社知名,又学王阳明之学。受黄宗羲影响后,钻研蕺山之学,“句磨字析,辨其同异”,提倡王、刘合一,自署为“蕺山学者”,康熙十年卒,年仅三十六岁,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董允瑫受学于黄宗羲仅四年,其学未发挥,所著不详。董允瑫、允璘在讲经会上皆以继承蕺山绝学为同门所称道,惜皆早卒。

六、万言(1637-1705),字贞一,号管村,万泰长孙。在证人书院时,以古文出名。黄宗羲称其古文“规模震川之古淡,加以剡源之色泽”郑梁《寒村诗文选·杂录》卷二《送万贞一游万载序》。在讲经会上,他综汇诸儒学说,参酌异同,“议论每夺席”蒋学镛《鄞志稿》卷十五《文苑传下·万言》。康熙十八年,与万斯同共入京修史,独成《崇祯长编》百余卷,已佚,兼修《盛京统志》、《一统志》。因修史拒权贵之托,外放任五河县令,被陷害下死狱,后释放回里。康熙四十四年卒,年六十九。所著尚有《管村诗文钞》、《管村诗稿》,有刻本,《明女史》有写本,《明鉴举要》已佚。

七、董道权(1630-1689),字巽子,号缶堂。在证人书院以诗名,黄宗羲称赞他:“巽子之诗,排比妥帖,不尚险怪,胜语时来,以之写情,固多凄泪;以之答赠,亦复丰饶,所至有诗父庶兄之目。”认为“其在甬上诸子,词致翩翩,然人所指目者,惟杲堂、巽子二人,都无异词。”《全集》第十册《董巽子墓志铭》。他痛恨木陈道忞之失节,以“从今不作新蒲绿,一任煤山花鸟愁”予以讽刺。康熙二十八年卒,年六十。所著有《缶堂学诗》、《缶堂学文》、《炳烛集》、《墨傭集》、《旅途随笔》。今仅存《缶堂学诗》稿本,其他皆佚。

八、陈赤衷(1627-1687),字夔献,号环村。在未入证人书院时,即负盛名,然出入禅宗,以六经为糟粕,认为科举不足以为学问。后向黄宗羲学习,思想为之一变。他首创讲经会,是甬上证人书院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之一。在讲经会上,常任主讲。其学主攻经学,“说《诗》则人解其颐,论《易》则坐折其角”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续文钞》卷二《陈太母谢太夫人七十寿宴序》。黄宗羲称赞他“汲古穷经”,“无训诂饾饤之习”。《全集》第十册《陈夔献偶刻诗文序》。康熙十九年入京,困顿场屋。二十六年在穷老中卒于京邸,年六十一。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环村诗文偶刻》,未见。

九、陈锡嘏(1634-1687),字介眉,号怡庭,甬上证人书院重要组织者之一。先学朱熹理学,受学黄宗羲后,仍倾向朱学。在讲经会上,他“穷经论道,有固执诘难者,不遽析之,徐以微理辨证,无不心服”蒋学镛《鄞志稿》卷十二《儒林传下·陈锡嘏》。然关于格物之学他与黄宗羲有不同意见。康熙十五年成进士,授编修。纂修《皇舆表》、《鉴古辑览》。十八年告归,曾在甬重设证人讲席。二十六年卒,年五十四。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兼山堂集》,有刻本,《怡庭传稿》已佚。

十、李文胤(1622-1680),字邺嗣,号杲堂。他是黄宗羲和万泰的朋友,万斯备岳父,他自称与黄宗羲“虽友而实师之”李文胤《杲堂诗文集·杲堂文钞》卷三《送万贞一游江右序》。是讲经会上年龄最大的一位,以诗古文见长。在文学理论上追随黄宗羲的文以经史为根柢,发于性情的思想。黄宗羲极其赞扬他的古文,说由于他,“东浙始得古文正路而由之”《全集》第十册《李杲堂先生墓志铭》。其诗沉郁雄厉,直写胸臆,富有民族意识,是浙东文坛盟主。康熙十九年卒,年五十九,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杲堂文钞》、《杲堂续文钞》等十七种,有些已佚,今汇辑成《杲堂诗文集》。他与董道权的诗,录入沈德潜编《清诗别裁》以及卓尔堪编《明遗民诗》内。

十一、郑梁(1637-1713),字禹梅,号寒村,因曾知广东高州,所以又号高州。以诗文见长。黄宗羲令弟子学习宋、元、明以来未经出版的文集,他“习之最敏”万言《管村文钞》卷一《郑禹梅制义序》。黄宗羲以“文章则郑禹梅清工”《全集》第十册《陈夔献墓志铭》。来赞扬他。他力主黄宗羲的“性情说”,认为“诗也者,人心之声。人心一日未亡,则心声未尝一日或息”。郑梁《寒村诗文选·五丁集》卷一《野吟集序》。康熙五十二年卒,年七十七。所著有《寒村诗文选》,黄宗羲为之作序,并予鉴定,有刻本。郑梁卒后,其子郑性遵其遗嘱,立二老阁以祀其祖郑溱和黄宗羲,并整理和出版黄宗羲的著作,即世所称二老阁本。

十二、仇兆鳌(1638-1717),字沧柱。在书院时未甚有名。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在京时,曾邀请万斯同开讲座。其所著《杜少陵集详注》三十三卷,集以往各家杜诗注本之大成,为研究杜诗极重要之参考书,有刻本。尚有《四书讲义》、《通鉴论断》等,已佚。

十三、张士埙(1640-1676),字心友,号雪汀。甬上证人书院成立前,康熙元年已中乡试,次年登进士。因连遭父母之丧,丁艰在家。参加证人讲经会,“君帖帖坐诸生下,恐不卒得闻。同邑范氏多藏书,余(黄宗羲)偕同学借抄,日计君所手抄,过于傭书者;君不特抄之,而且发之为诗,无僻固狭陋之习”。《全集》第十册《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学友范光阳称其“手钞汉唐及元明古文大家数十种”范光阳《双云堂文稿》卷五《进士心友张君行状》。黄宗羲称其好学深思,“余所论著,矻矻手抄不已,李、杜、王、孟诸家文集,亦观余批点以得其旨趣。其旨发之为诗,超然简牍,永绝尘粃,流连光景,极诗家声色之致”《全集》第十册《张心友诗序》。惜不永于年,康熙十五年卒于京邸,年三十七,黄宗羲为其作墓志铭。所著有《雪汀诗钞》,今存,《三余草堂集》、《玉牒轩集》、《心友文稿》已佚。

十四、黄百家(1643-1709),原名百学,后改今名,字主一,号不失,又号耒史,别号黄竹农家,黄宗羲第三子。幼年时随父避地,东迁西播。顺治之末,学内家拳法以卫乡党。烟沉潮息之后,康熙六年,甬上诸子鼓棹姚江,黄百家即奉父命至甬参加讲会,为证人书院弟子之一。除经史之学外,以历算之学见长。后又随侍海昌讲席。康熙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两次入京修明史。康熙三十年,回里,助父修《宋元儒学案》。在京时,参与修《明史》之《历志》,并作《利玛窦传》。此后即在家专事于续修其父所辑《宋元儒学案》。擅长天文历志之学,是哥白尼日心说和西方光学仪器的最早简介者。关于黄百家科学思想,请参阅杨小明《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康熙四十八年卒,年六十七。所著有《学箕初稿》、《勾股矩测解原》、《黄竹农家耳逆草》、《明史·历志》诸书,前二种有刻本。

黄宗羲开创的甬上证人书院,以经世为教学宗旨,以经、史为主而扩及于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弟子自学为主,自由辩难等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新的学风,正如全祖望所说:“前此讲堂锢病,为之一变。”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甬上证人书院记》。即对书院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从而造就了众多的人才,“其遗绪绵绵,衍于四明”《国朝名人小传》抄本。清前期在思想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浙东学派,因而创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