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2)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

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2)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

时间:2022-08-2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第58章 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康熙二十一年,明史馆总裁叶方蔼病卒。由于徐乾学倾向程朱理学,这四条都包含尊朱黜王的偏见,而且提出不将王阳明和刘宗周立入《理学传》,间接否认他们不是学派的宗师。的观点是一致的。汤斌此书明言六月二十一接黄宗羲函,可知应作于次年康熙二十二年。

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2)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

第58章 程朱、王刘之争的风波(2)

康熙二十一年,明史馆总裁叶方蔼病卒。七月,徐元文之兄徐乾学补任总裁。他走马上任之初,为了统一编纂体例和口径,提出了《修史条议》六十一条,作为修史的原则。其中有四条有关理学与心学问题。由于徐乾学倾向程朱理学,这四条都包含尊朱黜王的偏见,而且提出不将王阳明和刘宗周立入《理学传》,间接否认他们不是学派的宗师。这四条是:

一、以程朱一派学者入理学传:“明朝讲学者最多,成、弘以后,指归各别,今宜如《宋史》例,以程朱一派另立理学传。”入理学传的人,他指名的有薛瑄、罗钦顺,乃至东林的顾宪成、高攀龙等十余人。

二、王学弟子应依《宋史》的象山、慈湖例,入于儒林传。王阳明、刘宗周“功名既盛,宜入名卿列传,其余总归儒林”。

三、“浙东学派最多流弊”,王畿信心自得不加防检,王艮“隐怪尤甚”,皆不必立传,“附见于江西诸儒之后可也”。(www.guayunfan.com)

四、入理学传的人,虽不一定都胜于入儒林传的人,“特学术源流宜归一是”。程朱学者切实平正,不产生流弊,而阳明之学不善学者,不仅“隐怪”,而且“邪僻”,程朱门人就不至于如此。以上所引四条,见刘承幹《明史例案》卷二《徐健庵修史条议六十条》。

这四条一出,官方似乎要统一口径作定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黄宗羲以草野之身,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作《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逐条驳斥了徐乾学这四条“条议”。

首先,他说:《条议》以程朱学派为正统,但所举十余人,“诸公何以见其滴骨程朱也?”如罗钦顺“论理气,专攻朱子,理气乃学之主脑,则非其派下明矣”。又如“程朱格物,为学之要,景逸(高攀龙字)谓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此即杨中立所说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但朱熹在“九条中甚辨其(按:指杨中立)非,颇与阳明之格物相近”,这样,高攀龙就属王学而非朱学了,怎能“差排程朱之下”呢?

其次,《条议》说《宋史》将慈湖(杨简)入儒林传,然而“按《宋史》,慈湖未尝入儒林也”。《条议》又说“先师蕺山益归平正,殆与高、顾符合。阳明、念台功名既盛,宜入名卿列传”,难道“高、顾功名岂不盛乎?朱子之功名,岂不及王、刘二先生乎?”为何不将高、顾乃至朱熹也入名卿列传呢?

第三,关于浙东学派流弊,黄宗羲指出:“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逮及先师蕺山,学术流弊,救正殆尽。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他强调:“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今忘其衣被之功,徒訾其流弊之失,无乃刻乎?”

第四,关于所谓流弊问题,说要“宜归一是”,意谓学术上“不欲稍有异同”。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宋史》立《道学传》,内有邵雍和二程。然而程子对邵雍多所批评,邵、程二人就有“异同”了。至于说阳明之后流弊多,程朱之后就不至于此,也不符合事实,朱熹就说程门三大弟子:游酢、杨时、谢良佐,都受禅学影响,黄宗羲指出:“是程子高第弟子已不能无流弊。”不过黄宗羲并不赞成这样追论,他说:“如以弟子追疑其师,则田常作乱之宰予,杀妻求将之吴起,皆足为孔、曾累矣。”这句话说得很重,岂非孔子、曾子之学也有流弊了。

黄宗羲对《修史条例》的层层批驳,有理有据,逻辑性很强。他之破其四条,目的是立《明史》设《儒林传》一条就可以了,他说:“某窃谓道学一门所当去也,一切总归儒林,则学术之异同皆可无论。”以上所引,皆见《全集》第十册《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他这一观点,与在海昌讲学时反对“夫一儒也,裂而为文苑、为儒林,为理学、为心学”《全集》第十册《留别海昌同学序》。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一文最后说,“诸公所修者明史也,明史自合从明”,怎能离开明代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去取其间”。这一说法,也极有说服力的。

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写好后,即令黄百家抄了一遍,带到甬上,请其甬上弟子过目郑勋《诰授中宪大夫先寒村公年谱》康熙二十二条说:“梨洲先生有辨《论理学传》一书,《授时历假如》《西历假如》二帙,俱令其嗣君主一携示。”主一为黄百家字。同时又寄与明史馆。此文一出,既获得支持,也遭到反对。又引起了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的辩论。

支持者的代表是汤斌。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他接到黄宗羲寄来的《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并附有一信。汤斌于是年六月回信,信中说:(汤斌)独有慨于世之学者不务心得,党同伐异,一唱百和,如未见人之形影而褒讥其妍媸,亦无当矣!于先儒本无加损,但恐后生迷于趋向,正学日晦,故拙《序》稍稍及之。至于蕺山先生学术精微,未能窥测万一。所指“党同伐异”者,自指张烈、陆陇其等人。他又说:读《论理学传书》,辩论精详,至当不易,与鄙见字字相合。四年以来,与同事诸公谆谆言之。主持此事者,皆当代巨公名贤,弟生长僻陋之乡,学识不足动人,急之不得。今得先生大篇,益自信所见之不谬矣。此书见《全集》第十一册《交游尺牍》。原书未说及寄书年岁。既说“读《论理学传书》”,当为黄宗羲作《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之后。徐乾学是在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任明史总裁而提出《修史条议》的。汤斌此书明言六月二十一接黄宗羲函,可知应作于次年康熙二十二年。《论理学传书》,当指《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汤斌评之为“辩论精详”与自己的见解“字字相合”。“四年以来”,当指这样的辩论他从康熙十八年开始一直至今,与明史馆“同事诸公”争之而不得。所说“当代巨公”,当指总裁张玉书、徐乾学,“名贤”当指张烈、陆陇其等人。

反对黄宗羲的代表,当推陆陇其,他的尊朱黜王而波及蕺山、梨洲的活动,在康熙二十二年及其以后,据《陆稼书先生年谱》,几乎每年都有,略述如下: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汤斌拜会陆陇其,“汤言:‘今学者好排击先儒,不知应如此否?’先生(陆陇其)云:‘大抵为姚江而发。’”陆陇其弟子吴光酉说:“其所谓‘今学者’,意盖在石门,且借以讽先生(陆陇其)也。”石门即吕留良。吴光酉错了,据汤斌致黄宗羲书,并非石门,而是汤斌的明史馆上司和同僚,即他所说的“当代巨公名贤”,至于“借以讽先生”,则对了。

是年八月,陆陇其往会总裁张玉书(字素存),“张言今浙东学者,多主阳明。争意气乎?抑确有所见乎?意大不满于梨洲之学”。正是黄宗羲的《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激起了这位明史总裁的不满。

是月,张烈邀请陆陇其小酌,两位朝野反王学大将第一次会面,张烈即以所著《王学质疑》、《史学质疑》求正,“先生俱极许可,并为《王学质疑》作序授梓”。《序》中说:“张武承先生示余《王学质疑》一卷,其言良知之害,至明至悉。”

是年十一月,陆陇其与汤斌书,书中说:“阳明之学不熄,则朱子之学不尊。若以诋毁先儒为嫌,则阳明固尝比朱子于杨、墨洪水猛兽矣!……至于阳明之后,如梁谿、蕺山,皆一代端人正士,而其学亦有不可解者。名为救阳明之失,而实不能脱阳明之范围。其于朱子家法,亦尽破坏。”又说:“故如梁谿、蕺山,以之兴起人心则有余,以之成就人才则不足,其学亦恐不可尽宗也。”汤斌则有《答陆稼书书》回答,指出:姚江之学“近有一二巨公倡言排之,不遗余力”,这些人“心未究朱程之理,目不见姚江之书”连篇累牍,只会骂人。“责人者贵服人之心,自古讲学未有如今之专以谩骂为能者也。……若曰能谩骂者即程朱之徒,则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但能鼓其狂舌,将皆俎豆洙泗之堂矣”《汤子遗书》卷五《答陆稼书书》。

十二月,陆陇其应张玉书小酌之约,酒酣中,“张言浙东学者,弊在欲自立意见。盖指姚江以后蕺山、梨洲而言也”。刘宗周早去世,他们抨击的自然是黄宗羲。

康熙二十三年三月,陆陇其在灵寿知县任内与诸生讲学,“谓今之回护姚江者有二:一则以程朱之意,解姚江之语,其病犹小;一则以姚江之意,解程朱之语,此则直欲诬程朱,其罪更大”。

直至康熙二十六年,在保定,他访孙夏峰弟子魏莲陆(鳌),因魏建有阳明书院,陆陇其赠之以张烈《王学质疑》一书,“欲砭其学术之偏”。在阅孙夏峰《年谱》后,他叹:“近年来南方有一黄梨洲,北方有一孙钟元(孙夏峰字),皆是君子,然所学既非,天下学者多被他教得不清楚。”以上所引皆见《陆稼书先生年谱》相关年月条,不一一注出。仍念念不忘对黄宗羲学术思想的抨击。

不过这场程朱、王刘之争,明史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当暂告段落。关于《明史》应否立《道学传》,阳明是否当立于名臣勋爵?徐乾学和徐元文兄弟作了决定。据毛奇龄说,徐乾学问他为何道学是异学?毛奇龄告知道教典籍中早已有《道学传》和《道学》名称,“徐大惊,急语其弟监修公(徐元文)及史馆总裁,削‘道学’名,勅《明史》不立道学传,只立《儒林传》,而以阳明隶勋爵,出‘儒林’外”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辨圣学非道学语》。于是书法遂定。然而,要否如张烈所说必须黜众说而定朱学于一尊?或如毛奇龄所说阳明学为“圣学”而朱学为异端?双方仍争论不休,最后“总裁启奏,赖皇上圣明,直谕:守仁之学,过高有之,未尝与圣学有异同也,于是众论始定”。康熙当时初倡程朱之学,要否予以定为一尊?尚在犹豫,故作此圣谕。而张烈则于康熙二十四年病卒,明史馆内的激辩者少了一位主将,辩论自然也无法继续了。但这并未表明在民间和地方上争论的结束,如陆陇其就是,而汤斌则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工部尚书任病故。因此,黄宗羲虽失去一位得力的支持者,但他仍必须继续为捍卫蕺山之学而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