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时间:2022-03-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30多年前的深圳,是一个毗邻香港的小镇,破破烂烂,人口不足3万。经济特区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日益国际化的产物。对于经济特区,设立的倡议人邓小平内心特别地牵挂。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30多年前的深圳,是一个毗邻香港的小镇,破破烂烂,人口不足3万。当时不少深圳当地人想方设法“叛逃”到香港,很多人又被我边防人员抓了回来。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的香港比社会主义的中国内地富裕、繁荣?为什么社会主义并未优越于资本主义?正因为香港富裕生活的诱惑力,不少深圳人总是不惜冒险跑到香港去,有的甚至被抓,放了又去,去了又被抓。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并不是内心反党反社会主义才逃到香港去的,而确实是贫困难耐。

现在的深圳,已经由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为一个的现代化城市。

凡到过深圳的人都会对其旺盛的人气、对其强烈的现代化气息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新兴现代化城市的人口整体素质,城市建筑的美观,环境的优美,管理的有序,其繁荣的程度并不比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逊色多少。

深圳的经济充满了活力,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80~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32.2%、45%、41.8%。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3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人均35908元,居全国首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外贸出口282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7,连续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19亿多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近41%,已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www.guayunfan.com)在利用外资方面,到1999年底,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0亿美元,近5年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占经济特区建立后利用外资的2/3,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兴办了1.4万多家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8家落户深圳。

看着这一个个骄人的数字,如果屹立在深圳的邓小平的铜像有知的话,一定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因为深圳特区就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举世闻名的深圳。

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始于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广东省委的同志发言,明确提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后,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又带着这个意见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的深圳和珠海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于是一个崭新的名字在中国叫响,在世界叫响——“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将外国的成功经验,具体运用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一种创新

经济特区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日益国际化的产物。世界经济特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种模式:自由贸易区、加工出口区、科学工业园区、综合性特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性的经济特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来亨港。此后欧洲的一些著名城市相继设置了一些经济特区。30年代美国设立对外贸易区。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建立各种经济特区,如新加坡的裕郎工业区,马来西亚的槟城自由港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许多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日本在1984年前后设立了14个“技术城”特别开发区。美国继“硅谷”之后,已建立70多个科技园区。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经济特区600多个,世界经济特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值,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20%。

把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选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后来的海南岛,体现了邓小平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决策艺术。五个经济特区地处80年代世界经济特别活跃的地区——西太平洋经济圈的中心,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地方具有侨乡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海外华侨共有1800多万人,侨乡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广东潮汕地区在海外的华侨华裔6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而80%在东南亚。此外港澳台不少同胞的家乡也在这些地方。在这样具有多种优势的地方建立经济特区无论是在吸引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还是发展对外贸易,乃至对促进祖国的统一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一石数鸟的一项创新: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当然特区能够发挥的最大功能是“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特区的成功,不但是邓小平倡议的结果,更是邓小平及时扶持、总结、肯定的结果。

对于经济特区,设立的倡议人邓小平内心特别地牵挂。从开办到1984年“五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1月24日邓小平刚踏上深圳的土地就这么说。

中共深圳市委负责人向他汇报:

几年来特区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很快,1982年工业产值为3.6亿元,1983年达到7.2亿元。

那就是几年翻了一番喽?邓小平问道。

是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10多倍。财政收入比四年前增长了10倍,去年达到3亿多……

1月26日邓小平又来到了蛇口工业区,蛇口工业区的负责人袁庚向邓小平作了汇报。

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书写在蛇口路口的硕大标语牌上,从而走向全国的。蛇口人在袁庚带领下树立了许多令内地人大开眼界的崭新观念。而原来的蛇口是人口外逃的口子。办了特区以后,不但人员不外流了,相反现在是人才回流、资金回流。几年来,由外商独资或合资兴办了47家企业,其中30家已投产、10家开始盈利,已拥有5000多名职工。企业职工工资已超过澳门。

邓小平一边听袁庚的汇报,一边微微点头。

26日,邓小平又登上海军炮艇,前往珠海视察。他视察了珠海特区的毛纺厂、狮山电子厂、珠海宾馆,乘车参观了九州港、直升飞机场、石景山旅游中心和拱北海关,并欣然题词:

“珠海特区好。”

这是邓小平到广东后首次题词赞扬特区。人们感到纳闷:他在深圳为什么既不明确表态,又没有题词呢?

深圳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深圳领导人心理上有着沉重的压力;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头号特区,特区的很多做法是由深圳开始的。当时,社会及国际舆论对特区的评价尚未形成共识,是是非非,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深圳。

深圳人多希望邓小平对深圳有一个评价。

从珠海出发,邓小平又到了广州。

深圳派接待处处长张荣抵广州。大年三十,张荣见到邓小平的女儿,向他表达了深圳人的心愿。邓小平得知后,展纸挥笔:“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一年的春节,深圳人深深地沉浸在幸福和自豪之中。

1984年2月7日,大年初六,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邓小平来到厦门经济特区视察。

在厦门,邓小平连续视察了已建成投产的东渡港5万吨位码头、集装箱码头、渔业码头和已开始启用的厦门国际机场和湖里工业区。2月8日在邓小平视察的游艇上,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提出了扩大厦门特区的想法:“厦门特区现在实际只有2.5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你们的意思是——”邓小平带着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他和其他省市负责人。

项南早已成竹在胸,坚决地说:“把特区扩大到全岛,使整个厦门岛都开放,这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邓小平边听边仔细地察看了地图,然后平静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啥子问题嘛。”

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在场的省市领导人都相视而笑。

在视察湖里工业区听取了厦门经济特区委员会主任邹系均汇报后,高兴地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邓小平这次视察经济特区前后半个多月。他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对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对特区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政策,党内外有很多议论。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深入特区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使他看到了经济特区所发出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所以每到一地,他都对特区表示了坚定的支持。

回到北京后,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最近我专门到广东、福建跑了三个经济特区,有了点感性认识。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厦门特区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还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会来投资。我看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邓小平还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小平同志的意见,于3月下旬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正式批准了厦门特区制定的扩大特区的实施方案。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沿海港口工业城市。

邓小平将特区的一些经验,推向了更大的范围。

此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开发海南岛”。他说,“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新的信号:“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邓小平一直推动着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是邓小平持续关心、支持的结果。

时隔8年之后的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特区,这个他当初播下的种子,已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邓小平顾不上舟车劳顿,急切地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看看。”

在视察深圳、珠海的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指示。其中有很多对特区的赞许之言。

邓小平认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是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他还谦虚地表示:深圳的工作主要是深圳的干部,人民做的,他只是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在确定方向上出了一点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